巧夺天工的中国玉雕
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特珠的地位。从人性角度来讲,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比德于玉焉”。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正如《五经通义》诠释道:“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这样说来,所谓仁义礼智信五德,玉都具备了,所以《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以物譬人,故而“古之君子必佩玉”。
不过这些玉文化的涵义和述说的事例,总的来说还比较抽象。而一般消费者对玉器的兴趣,大多是通过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造型所引起的。玉器中有麒麟、如意、蝙蝠、鹿(绿)、桃、松、龟、鹤(都表示长寿)等造型;玉器上常镌刻着吉祥如意、花好月圆、一帆风顺等文字;这些内容都是民间流传着的,具有吉祥、期盼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玉雕业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从业人员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内外销市场全面铺开了。随着人们购买力的提高,玉雕品开始走入平民百姓家,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们正处在雕刻的好时代。同时,人们对艺术美的需求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对玉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使玉雕作品形式新颖、有内涵、高品位、高附加值呢?设计和雕刻技艺是决定玉雕作品优劣的关键。下面谈谈关于玉雕作品的审美及雕刻艺术。
一、玉雕审美
目前就玉雕人物造型而言,比上个世纪有了明显的提高。艺术审美内涵涉及问题较多,其中的“神”很重要。古人在画论中就讲“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不但“形似”更要“神似”,而且“神似要高于形似”。玉雕人物只有传神,作品才有灵魂。这和演员演戏一样,有的演员举手、投足、回头、飞眼都有戏,让人爱看。玉雕人物也是一样,把神态处理得好就有了艺术的生命。所谓“神”,主要表现在面目上,比如眼神,有时只一线之差,神情就变成两样。传神,不仅有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花鸟鱼虫造型生动也是传神。
玉雕造型中也有“韵律”一说,韵律原指诗歌的节奏感。舞蹈、音乐的轻重舒缓也是韵律。玉雕人物美感要看动势姿态动作的和谐。韵味,如俗话说的“味道”,这是作品内在的魅力所系,她能让你琢磨回味,使你看后过目不忘。古代的佛像造型很有艺术魅力,藏佛白度母、绿度母的神韵、韵律十分优美,很适于用玉雕来表现。
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往往与意境分不开,比如中国山水画意境。意境是一种美学思想,意境是评价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意境是心与物之间的关系。意: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主观的;境:是实景实物,是客观存在的。两者统一起来便有了意境或境界,也可称为情调。佛像要体现出“佛”胸中的那种博大境界,不设景物陪衬,也可用神情来表现心中的意境。有意境的作品才能动人。获得天工奖最佳创意奖的玉雕作品“踏雪寻梅”, 其设计构思、色彩利用、人物关系的处理都能人以意境美的感受。营造意境美,作品会产生视觉冲击,让人记忆犹深。
二、玉雕情节设计及原料颜色运用
“情节”是事情或故事的变化所产生的。人物的姿态变化,呼应,疏密与空白关系等等都有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在绘图构图方面也可理解为变化统一,利用好这一法则对设计很有帮助。
玉雕巧色雕刻自古就有,近现代更是层出不穷。翡翠、玛瑙等许多原料颜色丰富,设计人员大有想象空间。奇形怪状的料形和色彩斑斓的纹理,会启发和引导设计者的奇思妙想,我在设计过程中有所体会。颜色能启发设计者的想象力,尽量把颜色安排得合理贴切、巧妙,这样才能赋予颜色以生命力。有好的光滑料皮也可保留,莫辜负了大自然的赐予。
三、玉雕“工”与“艺”
玉雕应考虑石材原有的体积厚重感,挖脏去绺或遮绺。要保留好料,因材施艺。因为“玉料重一分,价值贵十倍”。总结我国的玉雕工艺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刻:即以单线条刻成花纹图案。
可分为 双沟阳纹或称双沟线、阴刻、阳刻、减地阳纹等;
双沟阳纹也称双勾阴线纹,是商代才出现的雕琢手法。是并列的阴刻双线条,看上去像阳纹线,其实不是,而是将纹线的两侧浅磨去两条凹枯,它们是斜下的浅沟,并非直下的切壁,所以看上去像阳纹浮雕。这种特点与当时的琢磨轮具直接相关。现在的加工工具即便是仿制,在细节上也很容易出破绽;减地阳纹也称减地平凸,是指一种浅浮雕,纹饰浅浅的凸出于地 (平面)之上。这种阳纹是通过磨削“地”而实现的,即所渭“减地”。这种琢刻手法在商代玉器中就有发现;阴刻、阳刻较易从字面上理解,阴刻即凹刻,阳刻即是凸雕,只是对纹饰的描述,并没有琢磨手法的含义,不同时代则可能实现方法及特征都有所差别;薄意:即有画意的极浅的薄浮雕。
2.圆雕:即为三维立体的雕刻造型。
3.浮雕:即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图案或造型。
四、玉雕的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珍贵的玉石应赋予她新的艺术生命。我国几千年来的玉雕之所以延续不衰、发展兴旺,究其原因,就是走的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作品,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格。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是不断求新的,玉雕也应该反映现实生活。玉雕设计制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创新付出了心血,在走艺术化的创作之路。出现了不少题材新、形式美的好作品。
综述:如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个多元的时代,画面景观非常丰富,有很多现实题材可进入玉雕。大量的近代历史事件、人物,可用玉雕来表现。要想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玉雕,必须从题材上着手。引进一些西方好的艺术理念是无可非议的,要吸收其精华,对创新有帮助。中国雕刻的含蕴的美感不亚于西方雕塑,如敦煌佛像、大足石刻那神态、那种想象力,甚至比西方写实的艺术性还要高。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玉雕的独特风格更是如此。各种玉雕工艺手法为世界演绎出瑰丽的东方艺术:巧夺天工的中国玉雕!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喻梅,女,39岁。从事玉器设计制作多年,作品以仿古炉瓶,动物走兽为擅长,传承明清工艺,博采南北之长。刀法娴熟流畅,多次在国内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