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灵巧雕艺术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历史中,玉从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开始,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绵绵不绝五千年,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玉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玉、赏玉、藏玉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美德,汉语中许多美好的词语都和玉有关。如玉照、玉肌、玉洁冰清、亭亭玉立、金玉良缘等。中华民族把太多的想象和内涵放在玉文化中,象“玉有五德”、“君子似玉”、“君子无故不出玉”等,而对玉崇拜和神化更是难以记数,这里我也不繁复。
伴随着玉文化的兴起,大家又习惯性的把4度以上的分为玉,2—4度的分成彩石,像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玉和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是扶摇直上。动辙几倍、几十倍的翻番,让许多艺人都望而却步。如何寻找到一种物美价廉的玉石雕刻新材料,成了很多玉石艺人的新课题。
我出生在江苏睢宁,与举世闻名的灵璧石产地灵璧县渔钩镇仅隔数里,这里盛产灵璧石,这个曾被清朝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其姿千种,其态万状,是全赖于大自然鬼斧神镂。赏玩灵璧石,南唐后主李煜爱“灵璧研山”,是最早记载。宋朝皇帝宋徽宗得“灵璧小峰”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勒于石。石癫米芾得南唐后主“灵璧研山”,过镇江,因爱甘露寺旁临江的一处晋唐石建筑,石宅相交后米老却又叹惋不已,抱憾终生。苏东坡为得到灵璧石,曾亲自到灵璧张氏园亭为园主题字、作画,所撰《灵璧张氏园亭记》仍灿然人间。
灵璧石是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又经过亿万年的水土中弱酸性水质的溶蚀和内应力、外应力的自然雕凿、去软留精,形成了“瘦、皱、透、漏、圆、蕴、雄、稳“等形态美的特点。观灵璧石之形态,有的剔透玲珑,惮奇尽怪;有的肖形状景,惟妙惟肖;有的神韵生动,震憾人心;有的轮廊抽象,写意传神;有的意境无穷,耐人寻味;有的气势雄浑,沉奇伟岸;有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有的晶莹温润,丰采迷人;有的纹理图案天然成趣,妙不可言。
灵璧石属自然艺术品,它可以同任何人文艺术品相媲美。要想得到艺术品位高的灵璧石,可幸遇而不可强求。世上有“千金易得,一石难求”之说。经过上千年的开采,精美绝伦的灵璧石越来越少,价格也成倍地攀升。我经过测试发现灵璧磬石为隐晶质石灰岩,是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组成,结构致密,其中含有多种金属矿物质及有机物质。号称灵壁奇石之王的白灵石,因白如雪、凝如脂,像着羊油,摸上去油油的、酥酥的、糯糯的,古人不明其理充满敬畏,以为是神灵所赐,充满灵性,可保家庭平安,因此称为白灵玉。它和玲珑踢透能发出金玉之音的奇石一起前者为灵后者为壁合称灵壁,这也是灵壁县城命名的由来,可见白灵石的远古名声和在古人中的地位。
白灵石到底该称为石还是玉,如果按科学化分4度以上皆为玉,它硬度在4—5度之间,当毫不犹豫划为玉。每块白灵玉都伴随着灵壁石而生,或隐居其中或依附其上,相得意彰,不分不离,所以大家又习惯性的称之为白灵石。长期以来,因白灵石硬度较高,手中难以雕刻,而其产地,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产量稀少,没有被大家作为玉雕原料被利用。我查遍所有的玉雕、石雕集锦仅发现古代作为璧环的制作,立体的、圆雕目前还没有发现,我在九十年代初识这种石头,立刻被它独特的美丽吸引,试用玉雕方法雕一山鬼,立即被一商人买走并开始批量的定购,遂放弃雕刻翡翠、白玉、水晶,而专习白灵巧雕,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初步掌握了白灵石巧雕的工艺,如今从业者已几十人,作为一种新材料的引导者我心中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白灵石因其每一块都不相同,构思也就不同,所以每一件都有独特性,唯一性,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无法雷同,这就很容易引起大家无穷的兴趣和好奇。比之玉料,它的颜色丰富,对比性强,难得的是它每一块都伴随着黑色、灰色、黄色的……各种颜色的灵璧石而生,留给每一位作者和观者无穷的想象和发挥空间,让人为之陶醉,为之神往。在制作上,每个人可根据各人的专长各选择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石料,根据白灵的形状和质地,巧妙构思并注意用周围伴生的灵璧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能表现作者的雕刻技巧,又要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趣,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充分的展示人工和自然的美,暗合了因材施艺,依石就势,以石配工的传统要求,“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能得到一定的体现,因此大家争相定购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对于青田石、寿山石中的白芙蓉瓷白料来说白灵石的油性和硬度又高很多,非用玉雕方法难以成功。在精细的抛光打磨以后,它能拥有较强的光泽,能长期摆放。
白灵石现在的产量已经不多,几年前政府已封山,价格更是扶摇直上,动辙几万、几十万,各位同行如能充分注意,让大家都认识这种料,制作出大量的稀世之作,让它在我们这个盛世中发出崭新的艺术光彩。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共亚,男,1968年生,从事玉器雕刻多年,十年前研究灵璧石雕,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