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成型和造型的特色

[日期:2009-05-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紫砂成型和造型的特色

    紫砂作为一种独特的陶艺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并且进入了文化艺术的领域。紫砂有此声誉关键在于其独特性,本人长期从事紫砂器具的制作,紫砂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材质和制作型体的几个方面,材质是大自然赋予的,而创作是历代紫砂艺人在改造自然中所认识、所创造的。本文就紫砂器具的成型和造型上谈些看法。
    首先来看在紫砂器具的成型中,“拍手筒”成型在国内外各类陶瓷作品中的特色较为明显,也是其它类陶瓷成型中所少见的,同时也有“镶身筒”成型等这种成型方法的形成,是陶瓷传人代代探索相传的结果。就紫砂的独特方式,易于创作各类陶瓷制品,器型可方可圆,也可异形,“拍手筒、镶身筒”等成型手法,这是一成型方式,陶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理念来创作,因此,这种成型方式给陶艺给予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反观景德镇等地拉坯成型的创造空间就相对小多了,大体上只能以圆为形,作品基本上不是圆形,还是圆形的,很少见异形作品,还是用了其它辅助模型制成,使作品本身的艺术含量大大降低。我们讲,特色就是优秀区域能区别同类物质之上的东西,而这种物质东西是难以模仿、复制与重复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紫砂数百年来的一个方向,紫砂成型工艺是紫砂工艺品形成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基本点。而正是这个基本点继承、创造、维护了名扬中外的紫砂。同时在紫砂创作过程中,纯手工制作传统壶,其制作技艺到位,亦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乐事,如形态剪影,这种形式是紫砂陶艺较为普遍、较为丰富的造型表现方法。在二维平面空间内注意形体的虚实和节奏,动态气势、均衡统一,不考虑在三度空间内形体的变化,这种形式崇尚实用、好用,没有过多的细节修饰,描写和具体事物的表现雕琢,这样恰恰突出的是简洁的形体,形体本身的内在张力,通过在造型轮廓的整体形象上的流动中表现出形体本身的运动量和气势,这种造型方式也能恰当表现工艺技术美、材质肌理美等。
    掇球、仿古、石瓢是紫砂器具中传统类的精品,也就是我们说造型方式的典型代表作品。
    如:掇球:形象整体是由球体重叠组合而成的,壶身壶盖为球体,壶嘴、把手为半球体,壶盖承上启下,嘴,把,虚实有度,虽然整体造型是简练明快的静态物体,却有着鲜明的韵律感,有着生动的气势力度,有着雄浑厚重的冲涌力,它形体饱满墩实,浑朴淳厚、单纯而不华丽、洗练而不修饰、含蓄而不拘谨,以简练的轮廓表现粗犷的气势,给人们以深厚古朴的美感享受。包括石瓢提梁,其壶身整体为三角形,壶腹圆胀饱满,丰满的壶身与圆润的提梁相交呼应,虚实对比强烈。底之乳是支起壶身,呈现虚实,与提梁对应成趣。壶嘴直中有曲,柔中带刚,壶身提梁,主体线条的缓慢徐行,与壶盖、钮的线条的急速流动形成强烈反差,在对比中求得调和。在这里,通过轮廓线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把造型物体表现得如音乐般的节奏,旋律,轮廓线条起承转折、干净利落,它或缓或急,或柔或刚,舒展而不沉重,简洁而不繁复,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整体造型周正端庄、结构严密、比例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给人们以神清气爽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线条的急走徐行、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对形体内局部与整体、虚体与实体的整体把握,从而创造无限的充满形体张力与活力的造型式样。
    如制作手工制品时,泥在手中,手随心动,这一刻是一种意念的表达,在这过程中,如果技艺不到位,工艺不精,往往是手到艺不到,即便是仿造他人作品,能做到形似而达不到神似,看似做工精致见不到点、线、面,都做得比较规矩,但难以达到精品之境界。“珠圆玉润、方中见圆、小中见大”是紫砂手工壶艺精神之所在,若计工而计其意,此谓知理而无趣,相反,若计其意不计其工,此谓知趣而无理,只有工到、意到、境到方才是一种精品,当然,如加上原矿高档上佳泥料制作,那可以成为一件神品了。因此,紫砂器具在做工上要求精致周到,意念表达准确,而两者又互为可通、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在功能上紫砂器具讲究实用,便于把玩。作为手工壶艺,虽说在成型上相对比中、大件作品容易,但在造型上、掌握上、意念的表达上极具难度,因为作品虽小,但要把中、小件作品的神韵、气势表达出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鉴赏一件水平作品时,要看其有无韵味、气势如何,是否达到小中见大、小中见势的境界,当然要做好一件手工作品,其各种成型小工具不下数十种,这在其它类陶瓷制作中也是很少见的,一种工具的使用就是一种技艺,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紫砂艺人,不经过十多年的培养和实践是难以达到一定境界的,成型工艺的独特性也就奠定了紫砂器具的独特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花货的运用制作也就是紫砂成型的一大景观,花货成型在紫砂器具的成型中,各种技术运用的最多,除拍身筒、镶身筒外,一般陶瓷制作的技艺基本都用上了,花货的装饰有立面雕塑形的,有平面几何形,所谓“花”的表现物体,有树木花草、走兽飞鸟,从世间万物尺寸表现,制作花货成型技艺的基础要求相对光货要求高一些,如果基础要求达不到,所制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烂”货,而要制作一定水准的花货,这技能要求就更加高了,这里面就体现一个“活”字,如本人在制作梅花壶的过程中,从构思开始注入了大量精力,壶揣采用了一些较老梅桩造型,历经多年风霜洗礼的树状凹凸不增,树皮脱落,枝节暴露,老态毕现,然而却又在悄悄探出,集梅花精气所在,生命力之顽强,这也是我心中的梅,在具体的工艺表现上,壶身采用老树桩造型,精辟有力,显示其苍劲,壶盖上用一小截梅枝装饰,其间点缀朵朵花蕾,老枝新蕊,意趣盎然,而弯曲拱起的枝干同时也作为壶钮,美观实用。
    紫砂的独特性,材质是基础,制作是关键。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此紫砂的精髓在于制作,综上所述,所以为拍身筒、镶身筒,是紫砂的独到之处,紫砂艺人在长期的修养中,通过拍、镶等原始的技艺形态,最能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华陶艺文化,这种文化的体现,是原始美,古典式的,这就是魅力所在,同时在成型过程中,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成型是一种艺术的升华,是一种乐趣,心使手动,手驱泥动,随心所愿,不亦乐乎。
    紫砂艺术是心灵之美的抒发,艺术用不同的载体、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着美、表现着人的理想,情趣,文化,这就是艺术与美的关系。那何谓美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民族、国家,美的内涵还是各有特色的,如著名的建筑大师齐康院士就主张建筑应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将代表一个地方文化的符号运用到建筑中,这种建筑思想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文化气息,取得了最终成功,这种建筑设计思想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紫砂艺术也给我们走进世界的一张名片,陶瓷艺术遍布全世界,我国制陶史更是久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今天的制陶业遍布全国,种类繁多,我们中国这样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给紫砂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儒、释、道是构成中国古代灿烂历史文化的三块基石,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古典哲学的美学观,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人性真实等等,若将由儒、释、道构成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用紫砂艺术来表现,传承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全世界人们的生活,而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成语、一个典故吧!所以自我实践不断创新、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样才能使紫砂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吴菊芳,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宜兴市陶瓷协会会员。1966年生于陶艺世家。1984年进入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1992年进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进修美术造型设计。2003年进江苏省广电工艺美术班学习并结业。
    20多年来悉心研习紫砂陶艺,猎涉广,知识全面,又得多位名师的亲悉指导,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气息,工艺上神工巧夺,具集精、气、神、一派的儒生风雅。作品深得其中妙味,具有较高的技艺功底和艺术含量,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获奖,常被新加坡、港、澳、台和国内收藏家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