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雕——“扬州工”发展模式初探

[日期:2009-05-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中国玉雕——“扬州工”发展模式初探

    中国玉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者,而扬州玉雕则是中国玉雕的杰出代表。扬州琢玉工艺源起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汉唐,繁荣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在5300多年的传承中,扬州玉雕融合了“北雄南秀”艺术之长,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与镂空雕等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积淀出人物、器皿、花卉、雀鸟、走兽、山子雕和插牌、首饰、串珠、文房用品等诸多品种,尤其是“山子雕”产品的层次重叠、气势磅礴和花卉产品的“天然活”深刻体现了扬州玉雕的独特魅力。同时,扬州也是全国玉雕重点产区之一,规模较大,品种较全,技术力量较强,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扬州玉器厂是扬州玉雕传承主体的一个优秀代表。1956年,流散在扬州湾头、杭集、槐泗等地的玉雕艺人组建了“玉石生产合作小组”,这就是扬州玉器厂的鼻祖。玉石生产合作小组经过数次变换名称、更改性质、合并、划分、兼并,于1964年最终定名为扬州玉器厂,性质为地方国营,职工人数近300人,年产值近百万元。此后20多年间,扬州玉器厂发展技术,更新设备,创办玉器学校,培养玉雕接班人,职工人数不断增多、专业分工越发明确,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全面继承了扬州玉雕优秀技艺的精髓。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国玉雕行业经济结构、企业人才结构和发展前景发生了变化,国有(集体)、民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经济形式共存,不少企业关、停、并、转,生产规模萎缩,经济效益下降。这一时期,扬州玉器厂优化产品结构,制订保护品牌的精品战略;引进外商投资,制订“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方针;成立扬州玉器研究所,采取“内引外联”、“劳务输出”等措施,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并且,对外建立“联销点”、实行合作经营,与新疆、福建、广东及省内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劳动关系;同时还在扬州周边地区开办丁未、瓦窖等6个联营玉雕加工点和3个分厂。扬州玉器厂以多种办法,摆脱了原料、销售两头难的困境,留住了人才,保住了扬州玉雕在全国玉雕行业名列前茅的位置。
    进入21世纪,私营、独资和合资企业越来越多, 3—5人规模的玉雕个体作坊大量涌现,改变了玉雕生产企业的所有制构成结构,扬州玉器厂成为全国仅存的集玉雕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并且,工厂产值以每年20%左右的幅度上涨,职工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玉器产品销售市场向大众化、平民化倾斜。新情况催发新思路,新问题促成新举措。扬州玉器厂创新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扬州玉器文化内涵,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建玉器博物馆和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引领市场潮流,申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巩固礼品市场、开发旅游市场;果断调整产品结构,申报“中华老字号”企业,稳固高端产品阵地、普及大众产品市场;锐意推进品牌战略,申报江苏省著名商标和江苏省名牌产品,拓展国内市场、开拓海外渠道。时至今日,以扬州玉器厂为代表的“扬州工”已经成为中国玉雕行业的排头兵。
    扬州玉器厂的发展历程就是扬州玉雕传承历史的一个缩影,扬州玉器厂玉雕工艺继承和发展的种种举措,就是“扬州工”发展模式的一个最好诠释。纵观扬州玉器厂五十几年的风雨艰辛,我们可以看到艰难与彷徨,也能看到自豪与辉煌。回顾半个世纪以来扬州玉雕工艺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几点做法:

    一、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发展乃至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人才起到决定作用。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的占有能力是否足够强大,关键在于这个企业是否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特别是传统性非物质文化产业,工艺传承人、技术带头人相当重要,保护人才、尊重人才、与人才和谐相处,才会有高、精、尖、名、特、优产品,才会有技艺的传承和行业的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这使得人们思潮涌动。玉雕行业大批工厂的设计大师、技术骨干纷纷跳槽,全国许多玉雕企业出现一种“技术骨干留不住、原料高价买不起、产品好了销不出”的困难局面,纷纷萎缩生产,甚至解体、倒闭。这一时期对于扬州玉器厂来说,同样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也是一个奠定发展基础的重要时期。1992年扬州玉器厂成立玉器研究所(车间建制),把各玉雕品种的优秀技术骨干集合起来,施行“一厂两制”政策,同时实施优秀产品创作奖励制、技术人员晋级制、科技人员推荐制等一系列制度,使技术人才感受到工厂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温暖,使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留在工厂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施行技术劳务输出政策,平均每年输出约200人次,形式多种多样,有“管理封闭型”,是由香港老板到扬州,开辟车间,确定规模,实行双方自愿选择原则,资方管理,这种形式有4个;有“合资联办型”,如在新疆、深圳,双方出资,共同组建企业,技术工人由扬州选派;还有“技术外派型”,如:派技术工人到广东、福建、云南、江苏等省的20多个地区进行技术劳务合作;也有停薪留职、自谋出路的。这些举措挽留了大部分技术人才,稳定了扬州玉雕技艺的传承,保住了扬州玉雕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
    近二十年来,扬州玉器厂为了完善人才战略,在坚持大师、高级技术人才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了玉雕及管理后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具体包括: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和利用,为职工设计职业培训路径,即:“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工艺师”;加大对扬州玉器学校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支持,2006年扬州玉器学校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招收了150名中专生和80名大专生;积极引进学历高、能力强、素质优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翻译、制图、文秘等专业人才,目前累计招收高素质专业人才近30人。

    二、坚持强化精品战略

    精品战略是扬州玉器厂的核心战略,也是立厂之本。从八十年代四件国家收藏品到现在的“西博会”、“天工奖”、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等全国性评比展会的夺金揽特,扬州玉器厂从未动摇过实施精品战略的决心。为了实施精品战略,增强精品制作能力,扬州玉器厂在建立研究所、施行“一厂两制”政策的基础上,筹建大师工作室,打破传统工资模式,率先推行计件工资制,鼓励高级技术人才多出精品。
    从1978年到1989年,扬州玉器厂每年组织青年工人参加技术操作“质量月”比赛12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五大产品、单品种造型、头部造型、玩饰件、抛光、红木、钻石等13个项目的比赛,参加人数达1287人次;从1981年到1989年,共评选出质量标兵157人次,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精品的层出不穷。80年代,在全国玉雕五大类产品质量评比中,扬州玉器厂排名全国第二位,荣获国家质量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碧玉山《石刻聚珍图》、白玉《大千佛国图》、青玉《百寿如意》三件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白玉《宝塔炉》、《五行塔》、《大千佛国图》、碧玉山《聚珍图》四件作品被国家作为珍品永久珍藏。从2002年到2008年,在全国同行业各类质量评比会上扬州玉器厂共获得奖牌70项,其中:特等奖3项,金奖17项,银奖8项,铜奖13项,其他奖项若干。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创作的翡翠《螳螂白菜》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评为特等奖,得到了国家原副主席曾庆红的高度赞赏,称该作品为“国家级珍品”。 这些荣誉的获得,印证了精品战略的成功实施,巩固了扬州玉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锐意推进品牌战略

    品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它既是无形资产,也是无价资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支撑,品牌的知名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品牌的价值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高于产品本身。扬州玉器厂数十年人才战略和精品战略的成功实施,为品牌战略的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2003年开始,扬州玉器厂连续6年在扬州举办玉雕工艺品联展、中国玉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玉文化论坛、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等活动,邀请全国玉雕专家、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术人才带着作品、论文聚集扬州,开展当代玉雕最高技艺水平、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趋势、特点、风格的交流活动;2006年至2009年成功承办连续四届玉石雕精品博览会。2005年“扬州玉雕”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玉器厂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01年建立玉器工艺品市场,2005年建成扬州玉器艺术馆和玉器艺术品展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并成为玉器行业首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筹建扬州玉器博物馆和玉文化创意产业园。2002年注册商标,2005年扬州玉器厂“玉缘”牌产品,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玉缘”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08年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意识是文化自觉的直接体现,也是面向国际传承中国玉雕的迫切需要,种种举措和每一分努力必将使扬州玉雕再上一个历史新台阶。

    四、依托管理,科学发展

    企业管理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纽带,也是发展战略制订、实施和完善的根本保障。现代企业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扬州玉器厂从建厂伊始就从未放松过企业管理,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依据具体形势,不断完善各项战略、制度和措施,保障工厂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扬州玉器厂也曾遇到过诸如技术人才思想波动较大甚至想要跳槽、市场被不断压缩而收益甚微、工人过多而加重企业包袱等问题,但是,工厂团队始终保持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围绕玉雕这个神圣的工艺、神圣的职业,坚持以人为本,将职工与工厂构筑成一个整体。为走出“职工收入低、工厂生存难”这样的两难境地,实行“技术劳务输出”政策,给职工创造一个挣钱的机会,也给工厂留下一个喘息调整的空间。事实证明,职工没有散,人才没有走,工厂没有垮。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决策者和领导班子更加注重管理,他们准确把握企业的运作规律,充分运用企业现有资源和优势,抓住机遇,在竞争中追求更大发展。几十年人才战略和精品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既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压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工厂锐意推进品牌战略,采取参加联展、举办展会、申报驰名商标等各项荣誉、筹建博物馆和产业园等措施,扩大影响、打造品牌,争取更大程度地拓展国内市场、开拓海外渠道。制订新的岗位责任制,定岗定位,职责分明;建立健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动态工资;创新分配方式,完善、深化市场用工机制。对外建立“联销点”,在大连、上海、北京、青岛等中心城市发展连锁店,实行合作经营和贴牌经营。同时,建设扬州玉石料市场,推动扬州玉雕产业集群发展。
    中国玉雕“扬州工”在业内流传甚广,成为扬州玉器传统工艺独特的地域品牌,也是全国各地无人不知的玉雕精湛技艺的代表,数十年来,被全国所认可。“扬州工”这个品牌的发展历程并非三五项举措就能诠释得清楚,因此,我们还要和全国同行们一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发展中国的玉文化,将中国玉雕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承好、弘扬好。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程浩,男,1960年9月出生,籍贯扬州,大专学历,工艺师,扬州玉器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