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个性化教学模式
摘要:玉雕工艺是中华艺术瑰宝,发展至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扬州玉器制作更是技艺精湛,名扬天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即专门培养传承与发扬玉雕艺术的专业人才,面对市场变化与人才培养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做到既快又精的培养具有历史知识、文化内涵、艺术素质、高超技艺的新一代玉雕艺术传承人。
关键词:人才需求、个性化、教学改革、就业主导
一、专业与人才市场背景
中国玉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而扬州玉器更是名扬天下。扬州玉工精湛的技艺是“和田玉、扬州工”魅力的根本所在,是扬州玉文化经久不衰、日新月异的关键所在,更是宝玉石鉴定加工专业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质所在。玉雕艺术因其不可多得的、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极具个性化的巧妙构思体现作品的价值,也决定了玉雕工艺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方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玉雕工艺人才是“师带徒”式的培养模式,不但培养周期长,而且还受到师傅个人技艺风格、知识范围的局限,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型玉雕技艺人才应该是知识型、综合型、发展型人才,因此首先要建立系统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具备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个性化教学理念
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是天然玉料与设计做工的完美结合,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体现。玉器市场就是原材料与人才的市场,培养善于艺术的运用玉石材料个性特进行个性化创造的专业人才是我们创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是玉雕专业课程改革与传统工艺人才个性化培养兼收并蓄的必要条件。
玉雕专业课程改革是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学生进行造型基础模块训练后,即依据学生不同艺术天赋、造型能力、兴趣爱好,分层次进入设计能力、制作水平和其他专业方向的培养。玉雕从业人员个性特点鲜明,从现在玉器市场人才需求来看,有全面型的设计人才、有技术高超的制作工人、有技术要求不很高的玉器抛光人员、有玉器鉴定人员、也有玉器营销人员……而技术过硬的制作工人又分为山子雕、人物雕、花鸟走兽雕、器皿雕刻以及杂件制作等等 ,在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人禀赋、个人爱好等等有的放矢的进行个性化启发培养。宝玉石专业的技能教学模式应该是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模式。
三、个性化教学内涵
(一)个性化教学方案
玉雕生产是 “随类附形”的创造过程,玉器设计生产人员各有所长,这一特征必须在教学中借鉴。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这正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教学进度不等的一大难题,采用个性化教学法可以错开接受能力不一的学生,从而有力提高教学效果;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的情感个性、思维个性、行为个性及至阅历、学识、能力灵活使用教材,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专业学习和个性张扬。玉雕专业个性化教学就是以教师个性化教学塑造个性化艺术素质的学生。因此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师团队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散兵游勇、各位其政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
(二)创建教学工厂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与企业的生产和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充分体现“就业导向”。 但目前玉石原材料价格上涨过高困扰了玉雕专业学生实习教学。利用教学实习设备创建教学工厂,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直接引入实习室,由企业提出产品质量要求,提供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学生的实习训练项目就是企业的生产产品,学生的实习教学具有了逼真性,使学生在校内上实习课时就能真实感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氛围,使教学具备充分的人力、物力来实施个性化培养目标。
(三)建立模块化教学新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是把玉雕专业基础知识分别授予学生,各科老师教得单一,学生学得分散,学生不能系统的、清晰的、自主的将各门课程很好融合运用。学习的内容就像制作菜肴的上好原材料,学生缺少的不是原料,而是如何自主、自觉的把原料进行搭配组合以及题材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玉雕专业个性化教学项目课程新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运用,把散落的珍珠窜起精美的项链。
个性化项目课程可分为六大模块:
1、绘画基础学习模块:
有了绘画基础才有造型能力——有了技法才有办法;
对于造型专业的学生来讲,绘画造型能力是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才能进一步的学习。所有绘画基础课程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授课形式,重在多画、多做,培养动手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个性特点即有所显露,教师可以据此进行个性辅导。
2、设计理论学习模块:
懂得设计原理才能进行创新创作——有了办法才有想法;
这一模块中学生着重学习掌握工艺品设计原理、设计元素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借鉴各类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使学生形成个性鲜明的玉雕设计构思。
3、创作设计模块:
平面画稿设计——运用技法表现想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设计构思,完善设计方案,进行个性化产品创作的最佳方法。这一阶段,要善于了解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意,尊重学生的设计意图,给予学生最大的个性发挥空间,精心组织个别辅导。
4、雕塑模型制作模块:
平面设计向立体造型的转化——立体造型技法实践;
这是学生将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雕塑的实践过程,是进入玉雕产品制作前重要的造型训练环节。玉雕产品制作周期长,设计方案不能很快实现,因此泥塑模型是产品真实模型的最好表现。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指导学生把平面画稿转变为立体造型。
5、玉器产品制作模块:
制作自己设计的方案——充分表现玉器雕刻技法;
学生制作自己设计的产品,实践欲望更强,学习兴趣更高。这个模块,学生又将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玉石材料色彩、纹理、品质的变化,必须随时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因此,在设计方案遇到材料特性问题的时候,实习教师将进行新的个性化辅导。
6、产品思考总结模块:
总结过程、检查结果——以利获取更多的知识;
玉器产品加工成型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创作过程,各个环节相辅相成,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辅导贯穿于每个模块,要求学生必须自始至终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对作品的总结思考是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积累经验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打造个性化艺术人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课堂学习远不够专业知识积累,也就无从谈起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做到:
1、博览群书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工艺美术百花齐放。文化的积淀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因此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树立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把职业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责任贯彻到每个人、每堂课。
2、博采众长
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艺术语言是相通的,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大师,具备个性化的艺术才能,就要能从不同艺术中吸取营养,有借鉴学习的能力。
3、日积月累
艺术素养是聚沙成塔式的日积月累,传统工艺的学习更是如此,新型宝玉石鉴定加工专业人才承载着玉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因此优秀人才的塑造必须有“日积月累”“宁静致远”的境界。
4、厚积薄发
艺术的创造要有深刻的内涵,底蕴深厚方可厚积薄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四个方面是学习传统工艺美术关键所在,是玉雕专业学生必备的学习素质,是与专业结合教学内容的引申拓展,也是形成个性化艺术素质的重要因素。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倪红英,女,江苏省扬州生物高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系副主任。理论研究方向:工艺美术专业专业教学、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制作(漆器、玉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