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现代设计溶入传统红木雕刻创作中

[日期:2009-05-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将现代设计溶入传统红木雕刻创作中

    传统工艺美术红木雕刻技法是民间手工艺人几百年来技艺的成果。它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代代相传手工艺人的实践中不断地改革提升,研究成为社会丰富的文化财富。工艺美术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重复生产产品和创新产品来不断发展。手工艺人在雕刻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熟练的技术而且还要有饱满而自然的情绪,不能加杂强迫成分而影响技法的发挥,从自我的感受中找到想要创作的主题,中国艺术创作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是指手工艺人对主题外形的理解和摹刻,中得心源是指艺人对主题内在感情的理解和拥有与之相关的感受和共鸣,在加以分析之后使自己的技法与之相结合,从而完成主题的内在精髓,形似是对主题外型的再现。神似是对主题内涵的表现,表达了手工艺人的主动艺术表现。
    早年红木雕刻学徒的岁月,记意忧新,严师的教授,基础技术的严格训练,打下了全面的雕刻技能,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薄意雕都一一认真学习,工作之余,长期不断努力的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交流,参加江苏省首届工艺雕刻专修班,学习了基础的美学理论,素描,人体模特雕塑,治印等,江苏省红木高级研修班学习了红木家具的造型设计,室内装饰的布置陈设,红木雕刻的设计等等,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倾听了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工艺美术的讲座,中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雕塑美术理论讲座,江苏省文艺家高级学习班,听了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雕塑的模糊艺术等等,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倾听了观众和评委老师对我作品的点评和指导,展会期间,认真观摩各门类的优秀作品,吸收创作思路,学习大师们严勤的治刀风格,这些参与都大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开拓了自己的创作思想,觉悟自己创作的不足之处,在观念和创作意念上都得到了启迪和升华。明白了在艺术道路上设有快车道,理解了天才与努力的关系,也理解了天才与环境的关系,懂得悟性来源于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红木雕刻是因材施艺的艺术,是艺人根据材料的特征、大小,经过艺人的思考设计,对材料的恰当应用,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在雕刻过程中用感情来支配技法是非常重要的,用真实的感情对待所要雕刻制作作品的主题。在雕刻创作中,城市雕塑和西方雕塑不同方式的创意,也同样给我启发和探索,在雕刻艺术上的探索留下了艰难的路程。就现在雕刻发展一般而言:工匠出生的雕刻师大多只有技术而缺少创意,学院毕业的学生只有美学想法,却没有成熟的技术,因而能在作品中有所成就多半属于那些少数能使民间技术与学院创意结合的艺术家,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民间艺术工作者进入校院学习美术理论,接受全新的创作思想与方式,溶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
    中国人对生命的构想与生命力的活动方式的认识和感知自有独钟,因此在雕塑艺术中更注重“气韵”气势在雕刻造型内部空间的充实和律动,西方雕塑注重人体美的逼真刻画,显示出生命力的强劲和丰富的情感变化,这种强调雕塑表现的雕塑和雕塑空间外化的表现方式与注重雕塑内在力量体现的中国雕塑,传达出不同的审美情趣,西方雕塑令人激动,中国雕塑令人震憾,西方雕塑是视觉和触觉的美,中国雕塑是视觉和心灵内在的感动。
    在雕刻创作中太迷恋祖先留下的雕刻形式,要雕得比前人那样好或超过前人相当困难,并且很容易失去创作现代雕刻作品的信念。现代雕刻创作要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经济,市场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并需超前和引导大众,做与前人不同的题材,这不同就使我们有新的思想认识,与自然科学文化、人文科学文化同步,艺术贵在原创,若干年后当后人审视我们这一代雕刻作品时,不至于批评我们只知一味仿古而不思创新。而现代正是我们当代最大的财富。
    从历史上的甲骨文、秦砖汉瓦,金文碑刻,汉画、汉代木雕中得到的抽象造型到民间的花鸟、人物、动物、博古的描写,在创作里融合写真、抽象、立体、平面于一体,不受传统雕刻的限制,兼取中西方技术之长,圆雕与浮雕并用,通过材质的优美,使作品简练有力,精致典雅。创作中讲究“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尚大为点”的造型观,“充实为美”的体量感。红木雕刻作品体积虽小却表现了大的气势,这都是不拘於固定技法而达到的效果,充分掌据红木材料的质感,依托木质的细密、温润,在造型构成上寻求突破,如《圣洁》、《生命之环》《般若系列》等作品,在坚硬的木质上转化成具有柔软绵延转折的灵动,在视觉上展现鲜活生动的空间变化,与自然脉络轨迹相结合,为雕刻艺术开拓新视野、新境界。现代雕刻遵循两种演变发展,一是以深度来构思,沿循着传统意象制造,拥有米开兰基罗以来的人道关怀;二是以机能做标准,以纯粹形式的价值取代人文主义,透过构成主义的扩展而成为空间美感的安排。西方审美体系重在追求科学性,追求客观的真实表现,重在写实,而中国的审美追求则重在主观感受,宗教情绪的抒发追求表现意境,重在写意,由此演化出东西方各不相同的艺术技术体系,在蕴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灵气的土地上,探寻、开掘、融合、升华,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把现代艺术三大构成原理与材质技艺之美,融入到雕刻创作之中,找到自己的三度空间的艺术语言。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钟锦德,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江苏省红木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学会理事、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80年师从香山民间雕刻家李兴根。专攻紫檀木,红木雕刻,明清紫檀艺术家具30余年,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承古创新,锲而不舍,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