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紫砂成型工艺及陶刻装饰

[日期:2009-05-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简述紫砂成型工艺及陶刻装饰

    紫砂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全方位展示了这种陶瓷工艺的独到之处。它不同于一般陶瓷器的成型方法,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整套的专用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打泥片用的木搭子、打身筒用的木拍子木转盘、切割用的鳑鲏刀、规车,以及刮光用的工具——明针等等。
    紫砂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打身筒和用泥片镶接身筒这两大方法。所谓“身筒”,就是壶体。加工之初,先将泥料打成薄厚均匀的泥片和泥条,然后根据所需泥料尺寸用规车划出并切割下来,在转盘上把泥片圈接成泥筒,将手垫入泥片筒,用木拍子轻轻转着打击身筒,根据造型设计拍打成所需的圆形,然后装上壶把、壶嘴、盖口等。在完成基本形成,稍凉一下,待干湿程度适中便于进一步加工时,用明针反复地刮压修整坯体,使造型完全与设计创意吻合。
    镶接成型法,大多用于四方形茶壶、瓶、罐或六方形、八方形式样的造型。镶接法更加体现了紫砂成型的特点以及泥料的优越性,反映出紫砂材料对造型的表现力。方器造型角多、直线多、平面多,因此,要求造型的结构合理、简洁,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方器造型的力度。然而,方器造型在技术上的要求也要高一些。因为在表现平面、直线和直角的时候,微小的工艺制作缺点,在烧成后都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一点瑕疵在平面上都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这些工艺制作上的要求和制约,形成了方形器物制作技术上的高标准。方壶的壶身和壶嘴,都是用泥片镶接成型的。在备制泥片时,做壶身的泥片要求薄厚均匀一致,而做壶嘴的泥片就有所不同,要求壶口处薄一些,壶嘴根部厚一点。在泥片打好后,非常精确地计算并按设计要求将泥片裁好,泥片与泥片衔接的口部切成斜面,敷以泥浆合扰粘接成型。壶身做好后,壶盖和底则用堆砌的方法制作,即用几层泥片相合制成。基本形制成后,后期加工的技术要术仍然很高。虽然紫砂泥有一定的强度,但是泥料潮湿时仍然很容易变形,例如下塌、错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制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完成造型的整理工具。
    紫砂陶造型中茶具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花盆、陈设制品、作为主要产品的茶壶,在造型形式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造型是简洁明了,圆即圆,方则方,除了线角和少许文字绘画外,没有其它更多的附加装饰物,这一类型通常被称为“光壶”或“光货”。在形态表现上与之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茶具,其造型的基本形是从生活中、自然中选取果实的外形,并附以茎叶、草虫等,师其造化,寻求自然之美。例如以南瓜、茄子、西瓜乃至梅树桩等物为基本形,追求自然情趣,这类造型俗称“花货”或“花壶”。第三种为以花形变化而成的抽象型,如菊花、水仙花等,此类称为“筋纹货”或“襄货”。还有一类造型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取两者之优,如以光壶形式做壶的基本形,然后在局部稍加点缀,或加以小雕饰,或以花叶草虫装饰造型,使造型既不显细碎繁琐,又具有自然意趣。这种造型近年来发展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随着青年人不断充实紫砂生产制作队伍,紫砂制作群体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紫砂陶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过初、高中教育的青年人对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之从前有了很大提高,加之现代教育方法的渗入,紫砂艺徒的培养从过去封闭式的、师传徒的方式向着更为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现代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宜兴陶瓷公司及紫砂工艺厂决策者们,多年来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密切协作,有计划地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设计意识、有一定美学修养的工艺师和技术员,这对紫砂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传统的紫砂造型设计中,具象的形体、仿生的形体占主导地位。作品的形态表现,反映了制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他们崇尚自然,将自然界的物象形态直接移植于作品上,表现了淳朴的形象思维过程。而青年陶艺家在这方面表现出与传统方式的很大不同,他们往往以现代设计理论为指导,以现代设计的基本形式,经点、线、面、块体大胆组合,改变了传统的比例关系,和构成形态的方法,创造了紫砂的新面貌。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现代设计意识、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和新的造型表现方法。此类作品尽管数量还不很多,但是它反映了一种趋势,即传统艺术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在这些新作中,有超写实风格的,有表现象征主义的,也有将其他材料引入紫砂造型工艺中,创造出紫砂与其它工艺材料相结合的紫砂壶的。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肌理,不同表现手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物的细微观察。他们以超写实主义的形式,对陶泥塑造了其热爱的事物,如做工精细的提包、生活中使用的水桶等器物,都制作的惟妙惟肖。另有纯粹几何形组成的造型,表现出较强的抽象造型意识。在这里造型仍然具有使用功能,但己不占主导地位。另一些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作品,以及用隐喻的手法暗示某种主题的作品,只有当观者深刻地领会其创作构思全过程时,才能知道它的用意。然而更多的作品还是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的表现手法,通过某些形态,象征幸福、吉祥、好运,从中清晰地感受到深厚文化传统的惯性。总之,这类被人们喻为具有现代陶艺风格的作品出现,无疑将对传统的紫砂造型艺术产生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势必反映在创作思维方式和工艺技巧上,相信这种新观念必然给紫砂创作带来更快的发展,使优秀的造型传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并更加适应现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刻绘装饰在陶瓷世界里,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在陶瓷的装饰中,大多是彩绘和釉下刻绘,而紫砂陶的雕刻装饰取决于“刻”,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将刀与笔相合,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汇集于一体,具有独物装饰风格。
    由于陶器泥坯易于刻划的缘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之前就有了陶刻文字(即有了陶刻)据现有的资料证实: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商牍等,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在关中地区出土的商周时代的瓦和陶器上就有了陶刻(有编号、人名及铭文),在秦代出土的陶俑陶器上都有证明作坊的陶刻表现陶工名字的陶文(也有刻上皇帝诏文的陶刻),据上之实完全可以说明随着原始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就有了陶刻的存在,也可谓紫砂陶刻之源。
    紫砂陶刻历史也相当悠久,宋元时期的紫砂器中逐渐有陶刻,到明初时一些名家所制的作品中,陶刻普遍出现。然而,那时所谓“陶刻”仅仅是用竹笔或钢刀在壶体底部铭刻上作者的名款而己。
    由于铭刻的时兴,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时兴起来,紫砂制壶名艺人曾在书法上过功夫,如张叔未曾得时大彬壶有诗云:“削竹携留十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史籍上又记有:
   “陈子畦书法有晋唐风格。”
   “沈子澈款制极古雅浑朴”。
   “陈子卿仿钟太传贴意”
   “……陈明远……形制款式,无不精妙”
    明末清初,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介入,陶刻也随之更趋兴盛。为了追求书法艺术与镌刻相结合的艺术趣味,一些书画家、金石家也参与到紫砂的刻绘装饰中来。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书画家、金石家陈鸿寿(曼生)的介入使紫砂陶刻达于鼎盛。在制作过程中,由陈鸿寿设计壶体,著名陶工负责制作,而后曼生及其文人好友题诗作画,镌于壶上。成品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成为风格独特、广泛流传和士人争相购买的紫砂器,被人们称为“曼生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对陶刻艺术的赞颂,也由此而起。
    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和丰富多彩。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均是入画素材,而书法则更是其必不可少的装饰内容。紫砂陶对各种不同的书体,对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器皿进行装饰,使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画面装饰上主要采用花鸟、山水、人物,特别是人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被广泛使用在盆类器皿的装饰画面上,写意、工笔,可放可放。
    在表现形式上根据不同的题材,运用不同的刀法进行镌刻是紫砂陶刻的一大特征。紫砂陶刻着重讲究装饰风格与器皿特征的和谐统一,在刀法中主要采用金石用刀中的“双入正刀法”、“单刀侧入法”等近10种刀法。紫砂陶刻中有写刻和空刻之分,所谓写刻即是先用毛笔用墨在器皿上把所要刻的文字、画面描绘上去,然后用刀雕刻,在写刻中又可分多种表现手法。
    空刻即是不用墨稿,直接用刀在空白的坯体上刻绘。空刻必须要有相当深厚的书法及绘画基础,以及对各种刀法运用极其熟练,这样才能掌握好空刻的技能。
    现将一些基本的陶刻文字内容、刀具、刀法及表现形式做一介绍:
    陶刻内容
    在紫砂陶刻中,书法装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件好的作品,书法的题刻和主体之间在内涵上是息息相关的。
    紫砂陶刻在文字内容上,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通常采用吉语和颂祈之词,如“长乐安康”、“延年益寿”、“宜子孙,大吉祥”(方钟壶)、“饮之甘泉,长乐无极”(方壶)、“饮者寿”等等,表示一种追求和祝福。而最为常用的还是对茶具、茶事进行描述的诗文。如对茶具的描述:“稜可摸,孤可觚,得其精意遗其粗”(汉铎壶);“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徸”(石铫提梁壶)。其它还有如“体素储洁”等等对茶具描述之词。对茶事的描述,如“涤烦解渴”、“虽有甘芳,不如苦茗”、“一杯清茗,可沁诗脾”、“红泥碧树,乳凝香茶”、“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喜共索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客至何妨煮茗候,诗清只为饮茶多”等等。再则由于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一些文人墨客也借器寄情,把各种不同的心态表露无遗。如“求壶不求官,干水不干禄”。反映了对仕途厌倦的心情;“南山之后,作为井栏,用以汲古,助我文澜。”借题发挥,一语双关;“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兔肌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再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题壶诗)。作者狂达自放、孤傲不羁的性格表露;“器堕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反也,慎之哉”(曼生铭壶句)。这是对当时朝廷集权的慎微心态的流露。
    由此种种,紫砂陶刻所涉及的文字内容成为整个紫砂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陶刻所用刀具
    规格——刀具一般宽4—6㎜,厚1.5㎜左右,长150㎜左右。
    刀口角度——小款为42度,空刻为47度,写刻为45度,这仅为一般基本的规格,具体使用时应该根据各自使用的适应程度而定。
陶刻刀法
    双入正刀法——一般写刻、小款都用此刀法。此种刀法所刻的产品不能走稿,要完全依照所写墨迹进行镌刻,特别是刻行草书时,用刀不能滞钝,要挺,要流畅。
    单刀侧入法——一般是空刻时所用的刀法。使用这种刀法要有一定的绘画、书法及写刻基础,要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在画面的表现上,犹如中国书画的“写意画”一样,要一气呵成。在用刀上不能光使用“单刀”,一些书体、画面的表现要与复刀法等混合使用。如行草书的“起头落笔”,一定要复刀,要做到放得开,收得住,这样取得的效果是“双入正刀法”所不能表现的。
    在陶刻刀法中除去这两种基本刀法外,还有一些冲刀法、复刀法、切刀法等。
    陶刻的基本表现手法
    清刻——即为阴刻,这是一种不着任何色彩的雕刻法,壶类写刻、底款常用此刀法。这处表现手法因为没有任何遮盖,较为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刀法的趣味性。
    砂地刻——主要表现书法中的钟鼎文、石鼓文,及镌刻汉砖、瓦当、古钱币等,这种技法的表现与清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砂地刻时也有着阴阳之分,阴刻时,把所绘墨迹用刀尖均匀地琢去一薄层;阳刻时,是把空白部分用刀尖均匀地琢去一薄层,把墨迹保留在坯体上。
    着色刻——这是一种特定的表现手法,用于盆、瓶类紫砂器的书画装饰,画面表现主要为花鸟、山水等。着色刻犹如中国画中的“工笔画”,先把纹祥的轮廓刻画好,再把需染色的部分薄薄地刮毛,然后染上色彩,由淡到逐层渲染。
    阳刻——这种表现手法就像是篆记得中的阳刻,主要适合于书法装饰的表现,其目的是把书写墨迹保留下来,把不需要的部分雕刻去,使字迹变成浅浅的平面浮雕形式。
    空刻——这种表现手法使“以刀代笔”的陶刻特色表露得淋漓尽致。掌握这种表现手法必须先有较扎实的书法和绘画基础,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刀法的运用和技巧表现。雕刻时就好像在宣纸上书写和绘画,必须“胸有成竹”才能做到“意在刀先”、“刀随意走”。雕刻出具有“写意”趣味的装饰画面。
     以上为雕刻的五种基本手法。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范建军,字一明、奕明。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民进经济界会员联谊会理事、
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江苏省陶协陶艺专委会副秘书长、
无锡市甲骨文学会副会长。1979年受教于著名陶刻艺人谈尧坤老师。1980年12月工作于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为师学习紫砂陶刻艺术。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