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作品《生命之环》创作思想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活动,由科学而技术,由艺术而技巧,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感情的表达是艺术;理智的分析,却是科学了。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这样,科学上的推断可能被感情左右,搞得拖泥带水,但也可以精彩绝伦,使人觉得妙不可言。是的,科学可以有艺术的美。向美追寻,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学也有「唯美派」。但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艺术。前者是以阐释现象为主旨的。另一方面,人到底是人,不能冷若冰霜,半点感情也没有。因此,说某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艺术作品,是恭维的话了。问题是,仅仅是美而不能解释现象的,是美中的不足,失却了科学的功能。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燥,增加其可读性。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各种劳动和实践,配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自己的文化活动,创造了文化和文明,而技术的发展理论的不断总结,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和对事物的认识,生活中的艺术审美陶冶着人的心灵的精神。
2004年,参加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展,接触到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在1858年独立发现的莫比乌斯带或者又译梅比斯环。莫比斯环(Mobius strip或者Mobius band),又译梅比斯环。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奥古斯都•莫比乌斯(August Ferdinand Mobius)和约翰•林斯丁(Johhan Benedict Listing)在1858年独立发现的。这个结构可以用一个纸带旋转半圈再把两端粘上之后轻而易举地制作出来。莫比斯环本身具有很多奇妙的性质。如果你从中间剪开一个莫比斯环,不会得到两个窄的带子,而是会形成两个连在一起的环。如果你把带子的宽度分为三分,并沿着分割线剪开的话,会得到两个环,一个是窄一些的莫比斯环,另一个则是一个旋转了两次再结合的环。莫比斯环常被认为是无穷大符号“∞”的创意来源,因为如果某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带的表面上沿着他能看到的“路”一直走下去,他就永远不会停下来。莫比斯环不同於一般的纸环,因为它呈现出一个无尽的空间:一般的纸环有内外两面,内环和外环的长度都是有限的,容易测度出来;然而,莫比斯环的内外环长度却无法测知,因为它的内环的极限就是外环,而外环的极限是内环,两个看似不同的平面就这般融媾合一。莫比斯环乍看之下有两个面,两个面却是同一个,不分内外,没有终结。 一张纸并非一定要有两面,在莫比斯环里,它只有一面,却寓意着「∞」,恰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被这个神奇的环深深吸引,想象着能不能用雕塑的三维空间的语言来表达环的形和意,探索工艺美术与科学理论的溶合,并付于它更多的生命启迪!梅比斯环,是一种拓朴学结构,几何拓扑学是十九世纪形成的一门数学分支,它属于几何学的范畴。有关拓扑学的一些内容早在十八世纪就出现了。那时候发现一些孤立的问题,后来在拓扑学的形成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几何学又和通常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不同。通常的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度量性质。拓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长短、大小、面积、体积等度量性质和数量关系都无关。在拓扑学里不讨论两个图形全等的概念,但是讨论拓扑等价的概念。比如,尽管圆和方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同,在拓扑变换下,它们都是等价图形。换句话讲,就是从拓扑学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在一个球面上任选一些点用不相交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球面就被这些线分成许多块。在拓扑变换下,点、线、块的数目仍和原来的数目一样,这就是拓扑等价。一般地说,对于任意形状的闭曲面,只要不把曲面撕裂或割破,他的变换就是拓扑变幻,就存在拓扑等价。拓扑学具有广泛联系各种实际事物的可能性。通过拓扑学的研究,可以阐明空间的集合结构,从而掌握空间之间的函数关系。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数学家对拓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概念。比如,一致性结构概念、抽象距概念和近似空间概念等等。它只有一个表面和一个边界,从环上一点画一直线,一直顺着画能回到起点,这个和普通的圈不一样,它只有一个面,从圈点任意一点出发可以遍历所有的面回到出发点,里圈是外圈,外圈也是里圈,处处是起点,处处是终点,起点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无所谓里圈,也无所谓外圈,无所谓起点,也无所谓终点,一切都似有似无,神奇的怪圈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和八卦起源于我国古代,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又如八卦以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矛盾来反映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被用于天文、养生、数学、军事等诸多领域,16世纪传入欧洲后,曾给国外科学的发展以启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它,拓宽其应用领域,以取得更大的效益。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五行又与五德、五方、五帝、五佐、五执、五治、五兽、五音、五神等配合起来,构成由“五”组合的宇宙图式。其中把五位祖先列为代表五行的五帝,分掌五方、四时,而与五星、五色、五兽等相对应,象徵祖先神灵与五行结合以支配世界的意义。这就发展出了五方五色神。八卦:它最早见载于<周易>,相传为伏羲所创,八卦的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思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宇宙处于一种无边无际的元气状态(即太极),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深刻的科学道理,深深地吸引着我,经过二年的思考设计,用紫檀雕刻成椭圆形的莫比乌斯带,取名为生命之环。在这个圆环的表面设计浮雕象征,宁静安祥,吉祥如意的曼陀罗花,相传佛祖在传法时,手拈曼陀罗花,漫天随之下起美妙的曼陀罗花雨,曼陀罗花在环的表面不断的生长延伸,圈里圈外遍生出美丽、吉祥的花朵,寓意着人生路上幸福和吉祥,考虑到动与静的对比,在这个圆环之中,精雕了象征着五子登科美好愿望的五只小蜗牛,行走缓慢而又生动的蜗牛在没有尽头的道路上艰苦地跋涉,象征着永无终点的人生路。蜗牛爬行到环的顶端,,昂首高望为它自己勇敢和坚强的毅力而自豪,解读蜗牛在这个怪圈之中行走,看到人生,人生就像一条路,往往是艰险漫长和崎岖的。
中国手工艺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更要创新思路理念,传统工艺要生存,除了传承技艺还要有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创意和设计取胜。
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艺术的实践和对技巧勤学苦练的重视,并对自己所从事艺术美术方面的创作、设计,都讲究自身的特色和特点,把自己创作的心情、构思、草稿、内心的酝酿形体化,通过心灵形成的完整的形式,并通过技术把这种形式转变为一种具象的三维实体,以其特有的形式抒发人的喜努哀乐,以不同的情感感染人,从中让大众受到审美的陶冶,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塑造造型,引人向上进取,树高尚艺术的情操。大多民间手工艺人走的路线都是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看师父正在做的活儿,自己学着做;按师父给的样子,用师父的手法做。师父传授给学徒的只是技术,要有创新、自己设计则是很大的考验,多数匠人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依葫芦画瓢”能拿出精美的作品,却无法创作出新品。如果只是复制,那么只能是个工匠,只有创作,才能成为大师。“很多匠人心里都有想法,但是要能将想法或点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手里的雕塑来表现,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创作品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学习,不断尝试。
尽管原创路漫漫,但依然坚持走上这条路,要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带有作者思想的原创作品。“对传统工艺美术来说,传承是根,博而化之;创作是本,没有传承创作犹如无根浮萍。每一件创作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本人多彩的内心世界”,以《生命之环》打个比方,“创作也似蜗牛爬行,永无终点,并且每一步都是新的”。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钟锦德,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江苏省红木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学会理事、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80年师从香山民间雕刻家李兴根。专攻紫檀木,红木雕刻,明清紫檀艺术家具30余年,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承古创新,锲而不舍,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