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紫砂雕塑的现状与发展

[日期:2009-05-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略谈紫砂雕塑的现状与发展

    紫砂陶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它经历数百年来从艺人员的努力和创造,融铸了生活、美学和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逐渐成为现今流通广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传统民间工艺品。
紫砂陶起步于明代嘉万年间。据我国第一部紫砂专著《阳羡名壶系》记载,紫砂陶器的器型分为壶、茶具、雕塑和文房雅玩,可见紫砂雕塑的起源与茶壶基本同步。
    紫砂雕塑与紫砂茶壶,除了造型形式的不同外,在其功能上,茶壶是人们的实用工艺品,而雕塑是纯粹的陈设工艺品。所以本世纪初历经战乱至五十年代初,紫砂雕塑这门工艺便濒于湮没。
    紫砂雕塑的恢复是五十年代中期。由于题材、内容方面及各种政治性限制,曾三起三落。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及徐秀棠先生的努力下,紫砂工艺厂成立雕塑车间,首批作品在广交会上获得好评,这门工艺才获得新生发扬光大。
    1987年,在当今紫砂雕塑的开拓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的主持下,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成立了雕塑分厂,专事生产紫砂雕塑产品。1988年上海的汪永泰先生创建了“遗珠阁”,在上海请了创作人员,在丁山请了陶瓷生产工艺的技术人员,开始创作生产,以宗教佛像(密宗为主)题材为主的紫砂雕塑。从此紫砂雕塑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生产紫砂雕塑的工厂车间,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时间,紫砂雕塑产品遍布陶都宜兴和各通都大邑。
    紫砂雕塑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业人员众多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除了徐秀棠大师在全国美术界受到尊崇的地位外,高级工艺师、工艺师也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层出不穷,其作品在历界全国陶瓷创作评比中,都有十分可喜的成绩。徐秀棠大师《丙寅大吉》、《坐八怪》、《雪舟学画》及《不朽的生命》紫砂雕塑作品连续在全国陶瓷评比大赛中得大奖。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名人陈建平创作的《渔歌晚唱》荣获金奖。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达明的陶塑作品《古往今来》及史小明创作的《竹中有鼠》、《木石居——陶桌》、《新二人转》等分别在中国首届现代陶艺展和全国陶瓷评比大赛获得铜奖。
    随着紫砂雕塑市场的逐步扩大,从事紫砂雕塑创作的队伍也相应扩大。民间的、学院的、专业的雕塑人才也纷纷落户或作客丁山。如福建工艺美校的王则坚的人物捏塑;贵州民间博物馆的刘雍的图腾纹饰;上海同济大学罗小平(现居美国)的陶塑人物及中央美院吕品昌的陶雕板塑的作品应运而生。除了长乐弘公司有一支紫砂雕塑创作群体外,紫砂厂、紫砂二厂、紫砂三厂、紫砂四厂、紫砂五厂及许许多多或聚合或分散个体也在尝试着各种手法的紫砂雕塑创作。陶瓷公司所属的厂家研究所或研究室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部分泥塑技艺人员,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为宜兴紫砂雕塑带来了新的观念与思维,也为丰富宜兴紫砂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
    紫砂雕塑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俗文化和其他艺术的影响,即使是传统的佛像题材的作品,也多有着沉重的民族民间文化色彩。但由于从业者的素养不是很高,相对而言题材面比较狭窄、单调,仿制的作品和传统题材的作品较多,大多迎合农民和小市民的审美情趣。由于创作手法的单一及市场利益的驱动,作品更多倾向于表现佛像、刘关张、八仙、赵公元帅一类的题材,紫砂雕塑发展的路于变得越来越狭窄。紫砂雕塑的发展在社会变革与经济繁荣的潮流面前变得非常迫切,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的同时,已经渴望寻求精神的慰藉,家居环境的改变,文化底蕴的丰厚,人们对美的事物已由原有的好奇心变成欣赏与拥有者。
    宜兴紫砂雕塑的发展在徐秀棠先生的努力带动下,题材日渐扩大,注入了新的活力,手充了它的语言表现力,手法表面在以写实为主的同时,也有变形、夸张和先锋派表现手段。其人物塑像不再拘泥于知足常乐的生存状态的描摹和对美好愿望向往的表达和追求上,而更多地注重人物内心揭示和性充分展现,文化内涵丰富,有“形而上”的作品以表达各不相同的人生感受。
    紫砂雕塑的发展不仅要吸收传统,更要突破,仅在表面的相似或物象,那不是艺术,也不会真正产生艺术。在信息快捷,通讯现代的时代,地域差异逐渐变小,因特网的普遍应用,高科技的发展更会逼迫我们去不断创造自己的意境。
    紫砂雕塑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创新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借助健全行业协会的法规秘条款,约束每个技人员的道德水准与从业态度,从技艺人员的培养,职称的评定与审核以及作品交流评比参展诸方面来逐步使之规范化、合理化、经常化,严禁粗制滥造,制假贩假,杜绝败坏紫砂行业的人与事的发生。
    紫砂雕塑的发展在当前整个紫砂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更需要一大批技艺创作人员包括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紫砂雕塑的发展,从业人员的创造意识是紫砂雕塑发展的根本所在。实践表明,创新意识强,作品就丰富,它的艺术张力就更大,相反的话就会越来越薄弱。目前在宜兴从事紫砂雕塑的有成百上千人,但是创新能力却日见萎缩,个中主要原因就是只要有创新作品露面,便遭到知识产权的侵犯,损害了创新者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所以说,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紫砂雕塑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保持自己的独创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走出 条别人无可企及的艺术道路。重复不是创新,哪怕是重复自己都是不可取的,在努力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丰富和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前提下,能于探索,在注重材质特点的同时,继续不断地保持创新锐气是至为重要的,也是平庸者无法仿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新局面,紫砂雕塑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徐秀棠的《禅》系列一“恒”、“空”、“善”及《佛法无际》、《流行》等作品,汤鸣皋的《四大金刚》,罗小平的随艺创作《广成子》、《愚者》,陈建平的《陕北民风》、《陶乐》,吕品昌的《阿福》都是经传统题材溶进现代艺术意识的作品。我在创作《竹中有鼠》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竹”与“趣”的字的谐音,运用动物与植物的结合,在注重竹节整个造型的挺拔与表面肌理质感中,溶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幽然与雅趣,使之静动对比,由情入理。宜兴长乐弘公司成功地创作承制了江苏双沟酒厂的大型紫砂浮雕画——饮中八仙和上海奉贤庄印实业公司的大型人物雕塑——毕升,宜兴市公安局的90多平方的“长城壁画”,2.3米长的麒麟像经及蜀山显圣寺特大的滴水观音,丁山大水潭始陶异僧像以及上海金山的系列作品就是成功的范例。相信随着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健全,行会的作用发挥,以及鉴赏者水平的日渐提高,紫砂雕塑会迎来更为繁荣的局面。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史小明,工艺美术师。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十二届无锡青年联合会委员、 《宜兴紫砂》副主编、《江苏陶艺》编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