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艺术的传统性和创新性

[日期:2009-06-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论紫砂艺术的传统性和创新性

    大自然赋予江南陶都这块发达地区特别的恩泽,这里盛产紫砂泥;大自然赋予江南陶都这块发达地区特别的恩惠,让它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艺家以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陶艺是我国优秀的常规艺术,它不仅具有丰富文雅的造型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独具品位的文化形态,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紫砂艺术的传统性

   《易》中三义:不易是体,变易是相,简易是用。讲的就是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它们往往在不同的方位上互相渗透、互相映射,呈现出奇光异彩。时代的前进,使我们认识到重复的艺术形式已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只有创新的艺术,才是艺术的惟一出路。但是,如果对传统的艺术没有系统认真的研究,那也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了。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一种已经形成并对后世发生影响的东西。在紫砂艺术范围内,可以说传统是极为重要的,传统在影响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既吸收前人的养分,又不为之所困,始终以明智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创作,使我们的艺术更加饱满充实。
    中国紫砂艺术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式,始终没有离开继承传统艺术的精神脉搏。宜兴紫砂在历史舞台上已经走过了4、5千年。正因为如此,才有如今创作在艺术殿堂闪耀出那么多有生命力的感动人的作品。现在有人主张完全摆脱自然和文化传统的束缚,也就是完全割裂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创造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过于夸张个性,这种个性一定是单薄和短命的。不论其造型方法如何各异或者表现主观感受的程度如何不同,他们最终都有一个明显的继承脉络。作为一个浸在紫砂老汤药里成长的人,我在紫砂这个圈圈也摸爬滚打了二十余载。对紫砂的传统性也略有一番领悟,在我所有作品中不难发现,在每把的某一部位都能看出对传统文化的诠释。《锦秀壶》的壶嘴,《锦玄壶》的三足,《茂祥壶》的壶把,《圣园壶》的壶钮……
 
    紫砂艺术的创新性

    人类浩瀚的优秀文化成果就像是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花烂漫的原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采摘,从而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回顾整个紫砂艺术史,有哪位大师不是踏着前人的肩头向上登攀的?独创性总是相对而言的,历史上没有绝对的、凭空的独创性的东西。在艺术道路上保留的,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织成一张大网,紫砂艺术在此都有一席之地,这张网就是传统,没有传统也就没有创新。传统提供出一块坚实的平台,以便使艺术家们向上跳跃,跳跃的结果是构成另一高度,又成为下一跳跃的基础。我们判断一件作品是否有创造,也是基于传统框架下决定的。
    我们更应认识到,开拓创造是艺术传统得以发展的动力,只一味墨守成规那是对传统作无意义的重复,更难言发展了。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就需要一个“静”字和“变”字。所谓静,就是使我们飞扬飘散的思绪沉静下来。我们今天的人是否浮躁之气太盛,舍本逐末,而未能澄心静气,未能悟出生活、艺术的真谛。我们拼命地追求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大脑另外的功能;我们一味的继承老一辈们的思想,而忘记了自己觉悟的本性中能生出万有的新意识。所以老子提醒我们要学会观察“有”与“无”的玄妙。所有紫砂陶艺家们都有把生活得某个剪影方在紫砂作品中的经验,这样的举动,是把生活思索的“静”慢慢渗透在艺术中。
    变,就是求变。创新就要变,变质、变量、变数、变位、变场所、变反方式、变方向,无穷无尽。“变”可以提高人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要创出时代感,个人风格,不能人云亦云,在艺术创作上要充分发挥个人独到的想象力。创作允许有自我意识,但不唯自我,只有当自我溶进了艺术以后才有生命力。就像我的新作《百胜牛》就体现出了创新和突破,作品采用写意的手法,在壶钮与壶把上刻画出牛角和牛尾的样子,使观者远看是一把普通的紫砂壶,近观却有更多的“玄关”。

    紫砂艺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紫砂艺术的发展有其客观的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都形成与前代和后代不相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但又不是孤立的,各时代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时代的艺术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是在前代认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为后代打下再认识的基础,有待后人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紫砂就这样反复向前地发展。所以不能将传统变成清规戒律,后人也不能落前人窠臼,泥古因袭,否则会阻碍延缓艺术的发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其中精华就成后代的宝贵遗产,都皆归于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的长河之中。
    一件优秀的紫砂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传统与创新、技术与做工的和谐统一体,在规范的模式中将自由发挥到最佳,这才是伟大艺术家创造经典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紫砂史其实就是一个传统与创新的历史,每一种造型最优秀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艺术模式中获得最大限度自由的作品,是真正的和谐与统一。

    结语
 
    纵观当今的紫砂作品,优秀的作品基本上都对传统下过功夫,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没有这样的基本功,往往半途而废。学有所成的艺术家,都是通过长期艰苦的琢磨,把前人的经典作品,其所表现的技法,溶化为自己的东西,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紫砂艺术和做学问一般要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创新不是无源之流,凭空而起。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了解一个事物的规律性,再研究另一事物,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共性。如果不学习和继承传统,广泛吸收,知道治学的方法和步骤,仅仅就着前人路一直这样走下去,那就永远都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境界了。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高俊,当代陶瓷艺术家,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央工艺美术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1965年生于陶瓷世家,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时期曾得“壶艺泰斗”顾大师和友邻长辈、著名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吕尧臣、徐秀棠的指导。受到最高层面的制陶技术和构思理念的熏陶,融各派精华、自成一格。作品端庄古朴、气格高雅、讲究神韵、注重原创,获得全国、省、市金、银、百花奖,并收编、收藏于博物馆和世界美术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