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制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发绣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本人从事精品发绣艺术工作30年,师从苏州刺绣界的老前辈、老艺人,提升了绣技,陶冶了情操。在长期的发绣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发绣绣制全过程和绣品画面的特殊处理,有了亲身经历和体会。
从事发绣刺绣艺术,首先要会读画,要能理解作者的画意,掌握作者的风格,做到心中有数,方知如何施针,运针,准确把握虚实,做到浓淡有度,特别是绣制中国古代名画中不仅被历代绘画宗师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具体艺术境界,而且更加激发我尝试用传统发绣艺术形式表现古代名画内涵的再创造热情。
如我在绣制发绣《清明上河图》时,首先把握宋代画家,张择端对古代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画家笔下的这幅作品。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城市居民生活,突出地描写了在同一市井中的两种不同人们的生活,正如前人曾说的那样“眼中苦乐各有情”图画中那些船工、篙工、纤夫、搬运夫、车夫、轿夫、农夫、水夫以及小商小贩,理发师,车匠等等,一个个都是忙忙碌碌,勤奋劳苦,那些官僚、士绅、吏役、商贾及他们眷属则不是骑骡乘轿便是狂游浪荡。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本质,通篇一气呵成,各具其能,笔精墨妙出类拨萃,令人钦叹,是当今世界上难得的艺术珍宝,用发绣艺术手法来表现该画,旨在与发绣艺术融为一体,流芳百世,经过对原作多年潜心研习,精心筛选, 300毫米以上的各族妙龄少女之自然秀发,以发代丝,利用人发的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彩的细柔、光滑等特性运用到绣制中。如在人衣服上发绣主要针法之一“套针”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到明末的顾绣,清代的沈绣更为进步,流传很广,主要特点是参差排列,发发相迭,针针相嵌。由于线条组织形式较灵活,丝理转折自如,镶色浑厚和顺,活而细腻平服。在绣制竹笠、舟、竹席等,用编针发绣针法之一“编针”,形如竹编花纹,有三角、六角和菱形等多种,绣制时注意单位的“形”要相等。绣制画面上的老牛时,用施针法,特点是用稀针分层逐步加密,便于镶色,丝理转折自然,线条组织灵活。表达画面书法名款,题跋与印章,用接针法,用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后针衔接前针的末尾,连成条形。人物的须、眉、头发,用滚针法,两线紧拢连成条纹,线条转折比较灵活,无论绣直线,曲线都比较恰当壁合灵活运用点、直、隐、游、接、切、扣、虚、实等多种技法,使作品达到平、齐、细、密、匀薄、扣、顺、光等艺术效果。将《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店铺舟车、房屋、树坡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充分展示出当时的繁荣景象,再现了作品的神韵,凸显了发绣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精品发绣作品之所以受到中外人士及收藏家的喜爱和青睐,在于发绣作品,讲究针法的运用和协调,追求整体画面的艺术效果和画意的内涵,作为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诠释,更重要的必须用“心”去绣制。每一幅发绣精品都要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进去,准确地表现在每一针一线都有具体要求,起针落针最多不会超过一个米粒,针针应紧密,不得露底,画面摆布匀称,针法均匀,灭尽针迹。在讲究针法的运用和配色的协调外,还要注重丝理纹路,合理运用必须符合整体画面的构图规律,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花鸟草虫的五色灿烂,远山近石的气势雄伟,水波的虚实和灵动,人物的神采,把发绣艺术的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否创作的发绣《富春山居图》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得200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发绣《胡笳十八拍》、发绣《孙子兵法卷》2007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发绣《姑苏繁华图》获中国文化博览会“金奖”,发绣“维演摩渲教图”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发绣制作过程中必须保持干净整洁,保持画面无斑点,无污染,注意画面正面发头的外理,用小剪刀修去正面反面的毛头。
发绣作品对装裱的要求较高①镶缝整齐,所用锦绫拼花统一,②通幅平服,不断裂,③镶嵌两面一致④无气泡,不起色,天地相称,⑤托裱均匀,不铍不斜,⑥托纸复背不接缝,端正干净,⑦配料与质地色彩相适应,不跳色,⑧四角对称,角度准确,锦绫光泽自然不反不歪,丝缕直,纹拌饰正,⑨必须在安静、干净、舒适的环境下、操作,⑩艺术手法应新颖,有独创性或具有较高的传统风格和流派。才能达到作品平整,干净,美观,艺术效果,成为高雅的艺术收藏品。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许慧,年47岁,助理工艺美术师,东台发绣艺术馆副总工艺师,从事发绣艺术近三十年,对发绣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多年来潜心于发绣艺术针法的探索,有丰富的发绣技艺知识,针法变化丰富,运针娴熟精巧,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博览会获奖,其中“胡笳十八拍”曾“获2008南京文博会金奖”,“维摩演教国”获“2008深圳文博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