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位于南北和陆海过度的交汇点,其历史上以古海州为代表,拥有“东海名郡”、“江左要区”之美誉。连云港早在一二万年前甚至更早的时期,这里就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建国60年以来,省市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区域内相继发现了新、旧石器时代遗址,西周至明清古墓葬数百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石刻、岩画近百处,古建筑数十处。通过这些古代遗存带给我们的历史信息,让我们了解了连云港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了解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行业的发展状况。
连云港的锻錾工艺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虽然这一时期的铜器还是以铸造为主,但在一些铸造完毕的武器或其它器皿上,持有人有时会因为铭记重要的事情,或出于进一步美化或者完善功用的需要往往会在器皿上留下某种锻制的痕迹。如出土的战国铜戈上刻有“都寿之岁,襄城楚尹所造“的字样。

由于此文字非铸造时塑刻于泥型之上,而系铸后补刻,因而文字深浅不一,这为连云港锻铜的起源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由于铜器是我国最早被广泛使用的金属器具,而锻铜工艺随之出现。
汉代的锻铜工艺已是十分的发达,锻铜的工艺已被运用到其他的金属上,涉及到金、银、铁器等,如从小礁山汉墓中出土的漆奁盒上镶嵌的装饰银片中我们领略到这一时期锻制工艺的发展水平,大奁盒为圆形,内置6个小盒。大盒盖正中嵌有柿蒂纹银片,饰以鸟兽及云纹图案。制作精巧,锻工精良。佐证这一时期锻制工艺发展的还有两件考古发现,一件是锦屏黄石岩西郭宝墓出土的铁剑,一件是海州南大门大队霍贺墓出土的环首书刀。铁剑剑身已有锈蚀,但仍有寒光,剑口且锋利。剑身锻造痕迹清楚,手工锻打的肌理透出了特有的美感。而环首书刀是古代专门用来修改简牍上的笔误的用具,此物虽然锈蚀的比较严重,但刀身首处阴刻的“宜官腆二千旦”几字尚可辨识,刀环处的锻痕亦清晰可辨。

相传唐宋时期连云港地区的手工锻铜工艺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锻錾工艺走向了更加精致,品种更加丰富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锻铜的技术在其他金属领域中的运用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从云台山海清寺塔中出土的银棺、银匣、银精盒就印证了这一点。
银棺长20.5厘米,宽8.8厘米——5.6厘米,高10.5厘米——9厘米。此棺头前两侧捶錾了执剑或执斧天王像各一樽,棺盖上为佛涅槃像,四周绕着华文,坡沿四周共刻有八个“金刚叉”图案。棺两侧为佛十大弟子哭泣像,还有守护生灵之像,所有图案均为阴线錾刻,线条流畅,画面生动,形象逼真。棺底为缠枝如意纹,下连须弥座,四周围镂空云纹。棺后为锻錾施主姓名及年款七行九十四字。从锻錾的风格及工艺上看,这些文字的锻制与银棺的锻制并非出自一个人之手,水平也远不及银棺的锻制者。
银精舍长10厘米,宽6厘米,高6.5厘米。此银精舍前后各辟一扇门,两侧锻錾这护法天王像各一樽,四周为环状波浪纹,两边各开三个3厘米×1.7厘米的长方形小窗。盝顶型舍顶和两侧框揲缠枝如意纹。花纹四周錾有小点麻底。通过细腻的锻錾图案可以凸现出当时高超的锻制水平,同时也说明了当时锻錾工具的发达程度。

银匣宽5.4厘米,高6.8厘米。此银匣为正方形,匣盖成盝顶形,匣下有座,座沿外凸,座下四足,匣体四周及盖顶布满铭文,铭文均为施主姓名及年款。匣盖与匣体有活拴链节,开合自如。
从这三个宋代银器具的做功上看,器具造型精致,锻工细腻娴熟。另外,银匣上的活拴连接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时期手工艺人匠心独到的结构构思,同时体现了宋代锻錾工艺的极高水平。
明清时期连云港地区锻錾工艺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锻铜制品的工艺更加精湛,锻铜制品所涉及的种类也更加的丰富,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具,从大门的门扣到酒杯水盆,从木箱的铰链、包角到生活用品中的烫壶、热水煲、手炉、蚊帐勾等等。总之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由经济的衰败,以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手工锻制工艺开始走向萧条,手工艺人也纷纷流亡外地,余下的少数工匠也把锻铜与打铁相互融合,主要制品也都是些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如铜盆、热水煲等器具,工艺标准也明显的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好转及各级政府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连云港的柳编、水晶、黑陶等各种手工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手工锻铜近年来在技艺和工艺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形势喜人。

热水煲(建国初期)
手工锻铜是指在金属板上直接锻制而成,具体过程如下:
(1)烧烤:首先将铜皮加温,烧至红色,这一过程成为“退火”,目的是使铜分子重组、变软。铜板不经过烧烤时不能用的,而且在敲制过程中要反复烧。因为烧过的铜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锤敲后,硬度又会增加,延伸性逐步变小,所以要不断的将其烧软。
(2)走线:选用的铜板确定之后,要将设计好的图案画在铜皮上并用錾子将轮廓錾出来。
(3)起大型:根据预先的设计将铜皮放在沙袋或特质的铺垫物上,用锤子和錾子锻打出大的凹凸起伏。锤敲要从作品凹凸最低的部分开始,由于是手工操作,锤敲时需要正反两面反复交替进行.大起伏基本敲出后,再用扁头捶把画面上各部位的线錾出。各种形体之间的过渡有的转折有的强烈,有的平缓,运用的工具要有所不同。
(4)细部调整:将铜皮用胶固定在平板上,用各种型号和形状的錾子錾出一些精细的造型,期间需要多次退火。最后再把做好的作品放在铁板上找平,把边缘完善。
(5)表层效果处理:将作品需要抛光的地方进行抛光,清洗后进行电镀、化学着色、涂装着色、染色、热处理着色、防腐等。

《神鱼化龙》(当代)
目前,连云港地区的手工锻铜工艺品涉及到浮雕、圆雕、建筑饰物、生活用具等多项内容。由于铜材的价格适中,再加上铜有伸缩性好,软硬度适中等特点,不论是浅浮雕、高浮雕还是圆雕,通过工艺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心打造,加上表层效果的现代工艺处理,如化学着色法、热氧化着色法等,使古老的手工锻铜以其金属材料特有的质地感、浓郁的手工美
,质朴的艺术风格加上色彩上的出新与变化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其作品迅速流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是远渡重洋销到美国。
《清明上河图(局部)》(当代)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周存玉,现为连云港美林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老艺头雕塑有限公司董事长,连云港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主持过国家AAAA级景区花果山、渔湾的大型铜雕《三打白骨精》、《神鱼化龙》等雕塑的设计制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