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的起源发展与滴滴针法的创作
苏绣发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有10多万绣娘,在农村,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苏绣在江苏苏州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处都有艺人们飞针走线,绣出了无数佳品。特别是苏州西部:镇湖、东渚、光福三大镇虽经过了2500年的风风雨雨,吴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是户户有刺绣的繁荣景象。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在尼龙、真丝,绸缎、棉布等面料上穿针引线,绣制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艺术品。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精细雅洁驰名中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外宾。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滴滴,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事情,留在记忆里面的,多是值得留恋和怀念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自古以来就是大爱、无私、无畏,人们一直赞美母亲的伟大,把黄河比做我们的母亲河,中华儿女是喝着母亲河的水长大的,母亲,我的母亲,多少诗人,多少名人,多为此赞美、赞扬,用不同的方式,或是写诗,或是歌唱,赞美着母爱的伟大。
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时,妈妈才能有时间给我们做一双千层纳底鞋,一头白发和满脸皱纹,但妈妈的眼神没变,一如既往的关心着我的一切。接针是一种传统的连接针法,最早是为了把好几层布能沾在一起。使其能有厚度,脚底不会感觉到硬度感。母亲为了使其好看,就在把布沾在一起的成度上把它绣成螺旋,针角不宜过长,以短为好,越密越好,踩在松松的泥土上,会留下一个密密针角的脚印,这个美好的记忆,伴我成长到今天,由于妈妈的严格训练,我对刺绣技艺和热爱非同一般,小时候也学着妈妈拿着顶针,穿针巡线的试着做过,结果的是因为扎到手指出血,力气太小,扎不动而遗憾。
如今,我还是高级职称苏绣中的一名技术骨干。针法,在我的刺绣生活里不是那么新鲜的事情,从古至今,好多针法、散套、反抢、正抢、乱针绣、虚实乱针绣、网格针、鱼尾针、苏绣中有好多针法,总共有40几种,种种针法,我的运用过程在我的作品中,绣猫的细乱针,绣姑苏繁华图的细平绣,绣风景时的虚实乱针绣,小时候绣桌布的抽拉绣,绣花边时的镶边绣,施出针,做儿时的接针法等等,它们无不透出刺绣的立体和丝线的魅力来,但是,我总觉得它们的透气性不是那么好,随着光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变化,刺绣和画一样,要有形、色、神的味道,要达到各个角度不同反应的作品的神形一体是非常的难的,也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滴滴针法可以解答这些光影的变化的问题,其对制作者的要求也要高一些,对刺绣的基本功的要求,对色彩的运用上面,形的把握要求的是一次性到位,而且要有耐心,化时间,要比传统的针法长一倍左右,因为要求虚、实、轻、松、短,不能有偏,有刀切感,必须是眼到、手到、针到、出来的作品才能有透气感,立体感和空气感,它所表现的面很广,能绣动物、花鸟、风景、人物及广泛运用在每个细节部分,它给你带来的感觉是真实的、纯朴的、可信的,意义是及其深远的,这就是滴滴针的特点及艺术性。
针法是刺绣中运针的方法,也是线条组织的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织表现效果,选用适合的针法能恰当地表现刺绣物体的质感。近年来,随着刺绣技艺的挖掘,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并丰富了刺绣行业。
有了这些古人、前辈的努力,我做为一名现代的绣娘,这个时代,生在这个时代,想着如何创作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于是就有了滴滴针的诞生。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邹英姿,女,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