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与水墨设计
——浅析水墨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中国水墨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独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当下大量的外来文化蜂拥而入,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水墨艺术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并且中国水墨艺术已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影响力。
[关键词]水墨 艺术语言 共性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和交叉融合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由此而产生的新视点、新方法、新理论也给原先相对封闭的各艺术体系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尽管不同的艺术体系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并且也因之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艺术构思及创作行为。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不断地碰撞、交流与沟通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水墨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独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视觉造型艺术心理的表现深度,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而平面设计则是现代艺术和工业设计交互影响的产物,其设计理念的依据和着眼点是现代科学水平、技术水平、材料水平和现代人的消费观、审美观。平面设计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感知元素进行二维空间的布局和安排,依据设计内容的特点进行一种信息的传递。继2004年“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首次推出“设计水墨”这一概念之后,在传统与现代频繁发生碰撞、交流与沟通的今天,水墨艺术的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去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了。“细想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命题,或者说是一种强暴的行为,是硬生生将两只不同品种的瓜强扭在一起”, 当初,黄治成先生是这么说的,而今,“设计水墨”却是一个时髦的命题。
一、水墨艺术的特点
水墨艺术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它讲述的是中国人对心灵的感悟,还有对历史的沉思以及与未来的憧憬,更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哲学观以及历史观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中国的水墨艺术的主体是水墨、辅以色彩,并以纸绢作为媒介。水墨艺术不拘形式,强调自然,它讲究写意,将水墨在宣纸上自由晕染,让水墨自身流动的特性与丰富的墨色层次充分发挥进而表现意境抒发胸臆。它与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没有焦点透视的约束和具象的轮廓的束缚,信马由缰地在宣纸上任由笔墨游走,使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笔法的顿挫、水墨的形态意趣都隐含着各自的水墨语境,它讲究以形延意的思维特点,以气、势、韵、致的笔调表现了中国文人不羁的情怀,以及水墨艺术“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追求。
中国水墨艺术注重的是自身独特的魅力,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更加注重创作者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及与所表现对象的本质相沟通。所以优秀的水墨艺术作品往往是通过生动的视觉语言,给予人情绪上的感染,并借此来传播作者所表达的信息。然而,水墨艺术更重要的涵义是在“道”的层面上,是中国自古以来千百年来书画艺术的积累而形成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精神。因为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与材料都是笔墨纸砚,用笔用墨的技法也较为相似,文人们便很自然的进入绘画的实践。水墨艺术注重含蓄、优雅的表达方式,其中融入了很深的儒家、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因此传统水墨也就被看成了中国、甚至是东方艺术精神的载体。从水墨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虚、静、空灵的境界,更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与时尚。水墨艺术以其特有表现形式,以艺讲道,作为一种独特、含蓄、凝练、超越的物化形态,传递着儒、道、佛诸家深邃的哲学理念,反映着一种以“形”写“神”的思维意趣,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修养、操守和品性。
二、水墨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共性
1.水墨艺术的平面性
水墨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以笔墨纸砚作为材料和媒介决定了它的这一特性。作为平面的艺术,在画面的构图上水墨艺术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如在构图上注意“留白”的特征,“计白当黑”的构图方式等等。现代实验水墨讲究对色块的大小、浓淡、残缺、飞白等等的构成方式的选择,试图以此来寻找传统水墨之外的美感。这就如同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元素,每一个笔触,甚至是水墨的痕迹都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传统的水墨艺术并不像西方基础素描那样依靠光源、体积塑造空间,而是运用大小、浓淡、深浅等水墨艺术语言来体现空间,让观者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空间的“平远、高远和深远”,由此可以看出,水墨艺术具有平面创意的典型构成因素。抓住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利用水墨艺术为基础设计的平面作品,可窥见其本身的平面艺术特征,为水墨文化有机的结合其他设计创意,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2.水墨艺术具有设计的特性
中国水墨艺术所提倡的笔墨韵味,特别注意对于墨色与水在大小、层次等方面的融合所形成的构成性,中锋成线、侧锋成面、顿则成点,极其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关系,这也正是平面设计作品所必须强调的。从“皴法”上看,水墨艺术的皴法,在形体组合上具有密集、放射等平面构成的特质。水墨艺术除讲究用笔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之外,还讲究墨色变化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更讲究文化的张扬与意蕴的独特。这类文化内涵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另外,水墨艺术的黑白装饰效果具有平面设计的装饰组合性质。黑、白两色是水墨艺术所特有的艺术色彩。传统的水墨讲究“墨分五色”,也就是说黑和白之间也要强调色彩的层次与变化的韵味。这一点在平面设计中我们也是可以借鉴的。再者,中国水墨艺术所讲究的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创作构思规律,这个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与艺术创作的提炼性。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也有其自身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水墨艺术的这个创作规律对我们的创作也是有启迪作用的。
三、水墨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水墨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是指依靠水墨艺术中的元素及其文化符号,来创意、表现平面设计作品。在我国水墨艺术的领域里,20世纪上半叶就出现了一批积极探索的水墨艺术大家。如早期的黄宾虹先生就善于运用浑厚的笔墨层次来表达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其丰富的视觉感悟,他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再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而近代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则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关键性人物,他倡导并实践了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把西方的印象主义和后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相结合,使得东西方和谐的精神境界融会贯通。在他的绘画风格中,有新艺术风格的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思想,大胆地将东方的线条与西方的色彩相交融,使作品具有笔墨放纵、色彩浓厚的特点,蕴藏了浓郁的现代西方特色和中国水墨艺术的风韵,他的探索开辟了中国水墨艺术新的发展之路。
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设计大师靳埭强、陈幼坚先生,为水墨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风格相结合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把东西方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靳埭强先生的作品《勇破成规》就在构图形式上借鉴了水墨艺术的特色,画面大量留白,在余白中潜藏着活力,静却不空,整个画面充满了“气”的流动,再现了宇宙万物中潜藏的一种动力。再如陈幼坚先生的标志设计作品《茶》中,用水墨艺术中线的形象和韵律、节奏,取形于敦煌艺术中的佛手,将拈花微笑的佛的智慧尽现于手指之间,给作品赋予了传统文化精神的气韵,表现了极其强烈的现代设计精神,阐释了现代西方视觉造型与东方的美学思想。他们的作品是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新的解释,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掘和本土意识的确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弘扬中国水墨艺术,用心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这才是民族设计的源头,是原创性、根基性的视觉展现,是民族设计的本质和强大驱动力。
格罗佩斯曾经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中国水墨艺术已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影响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仍要对中国水墨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做更深层次的探究,使水墨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能够有创造性的转化。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重构和转化,是从内涵到外延的进一步创造和更新,是用全新的观点学习西方设计文化理念,使传统的中国水墨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焕发出的新的生命。
当下大量的外来文化蜂拥而入,我们应考虑怎样才能将异域的新思想、新观念融入到我们自己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力争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积极地融合前沿文化艺术,塑造出独特的个性。作为当代平面设计师,我们应努力了解、熟悉、掌握新出现的创作动态,在我们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努力使水墨视觉语言能够传达出新的审美信息和文化内涵。将传统审美理念与现代的艺术思潮相融合,加之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很好地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
然而,要将水墨艺术熟练的运用到我们的作品中,我们必须充的分掌握中国水墨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传统艺术文化修养,才能在表现形式和构图语言中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审美理念。在设计上我们想运用好水墨艺术的元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在没有任何中国画的功底的情况下,想使用水墨艺术风格的表现手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电脑的普及应用的现代设计中,只注重电脑的制作与修饰,对于水墨的天趣、自然、讲究写意、不拘形的特征的破坏是致命的。另外,画面上的图形、文字、线条以及色彩的整体的编排形式也是值得研究的。比如字体一般用的是宋体、楷书、隶书以及篆书以及古代和现代的书法名家的手书体等。在做水墨设计时还可以考虑大面积留白,如同中国画以白当黑的美学境界,这也是中国水墨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色彩、题款、印章、笔墨肌理等造型元素以及书法的气韵、节奏都丰富了水墨平面设计的造型语言。
郑板桥说过“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不同于手中之竹。”保持传统是对历史与文化的一种尊重,平面设计中水墨艺术元素推陈出新的速度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不可取的。毛笔是有生命力的,水与墨也是有灵性的。把握住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够自然地流露出东方文化气韵,从达到而感动民族,感动世界的效果。真正找到为世界所认同的“中国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2]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黄江鸣.国外传统图形创意设计[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1.
[4]杨洪泽.平面设计的本土语言[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2.
[5]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6]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三联书店,1996.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沙安强,1982年出生,江苏赣榆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致力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在形象设计、活动策划、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具有丰富的成果,尤其擅长品牌的创意设计以及大型活动的策划研究。多项大型项目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