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手工行业管理模式变化的得失思考
引 言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伟大的震撼世界的文化财富。而集物质财富特性和文化财富特性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更以其璀璨夺目的品性,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无比亲睐和向往,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也为世界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千百年来,国家对这一特殊行业的管理,却始终处于矛盾的状态。表现在既有严的一面,又有宽的一面。既有刚性的强制性管理手段,又有柔性的放任性管理手段。致使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行业长期以来,也始终处于矛盾的状况:既精湛又粗糙,既发展又落后,且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况。下面就各历史时期不同的管理模式及对该行业的影响做一分析。
一、传统手工艺的定义及特点在我国漫长的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有一类具有独特传承性特征的行业就是传统的手工艺,它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相结合的结晶,是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体现。
传统手工艺有以下特点:
(一)门类广泛,品种多样,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刺绣、剪纸、风筝、皮影、竹刻、陶艺、彩塑、木雕等等。
(二)实用性和艺术性并举,有的门类的欣赏性为主,有的门类以实用性为主兼有欣赏性;
(三)个体手工制作的特点十分明显,以上不管什么门类,只要有了简单的材料和工具,一般都能由工匠独立完成,而不需要一定的生产制作规模,之多小作坊而已。
(四)地方特色鲜明。原因一是各地风土人情不同,二是各地出产的自然资源不同,而传统手工业的制作,绝大多
数依赖地方的自然资源,并以当地的风俗为本。
(五)一般的个体手工艺人的手艺传承性往往局限于家族内部或师徒传授,一般不予外人。
在漫漫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包括民国时期,国家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管理,基本采取的是不管的政策,只要内容不反官府,由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如因手艺较好,或皇室官府需要,一般由皇室或官府设立或委派督造官进行监督制造和征集。另外,如有特殊需求,可由官府出资设立由内府主管的御制艺作坊,生产御用工艺品,而艺人大多由民间征集,极少数带有强征性质。
二、传统手工艺行业管理体系的历史分析
在漫漫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包括民国时期),国家对传统手工艺行业额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基本上是处于两面的矛盾状态的。一方面,为了皇家御用及官府所用,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工部,有时划为礼部),并设立了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如造办处)和执行官员(如督造官)。其任务主要是负责对皇家和官府所用之物的管理和督造上。为此,采取了国家强制性行政管理模式,动用国家财力物力,甚至不计成本的打造精品为皇家和官府所用。不可否认,在如此的条件下,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出现过很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无数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这些精品的基本特点:工艺精湛、价格昂贵,往往透露出皇家气派和中规中矩、严谨呆板的特点。另外,由于朝代更替或皇帝的喜好,某些御制作坊或相关的种类也会随之兴衰消亡。另一方面,民间大量存在的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艺由于不被朝廷或官府所用,或不被看好,官府则采取柔性的管理方法。只要不触动官府利益,任其自然存在。国家没有任何扶持手段和资金帮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大量的民间艺人生活困苦,一些落后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手段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更谈不上更新改善。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品种凋落或是失传。当然,这种柔性的管理体系也为传统工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少了皇家和官府的干扰,其间,确有一些民间手工艺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的也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甚至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但总体来讲,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作业的发展是维艰的,基本处于自然的自生自灭的状态。
三、建国后国家对传统手工行业管理体系的得失分析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传统手工艺百业凋敝,许多行当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党和政府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非常重视对传统手工艺产业的扶持和帮助,采取了多种措施,竭力恢复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举措:
(一)国家设立手工业部,地方设立手工业局,将原先分散的各自为阵的工匠或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手工联社,手工工场乃至大型国有的手工艺品工厂,进行单位控制式的集中管理。
(二)艺人工匠们成为上班一族,工作的任务由过去的自由选择变为下达指标。艺人工匠们以完成工作指标为上班任务。
(三)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当地已经失传或将要失传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了调查、挖掘和抢救,使得一些传统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原始的、年代悠久的、影响力较小的工艺。
(四)对于原先有些子承父业的传统项目,国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继承和保护,如委派徒弟、成立专门传授小组等,打破原先家族式的传统机制。
以上几点,是我国建国初期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管理传统手工艺的主要手段,其基本思路是由国家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从组织构架、所有制体制、人员性质、生产任务、经济指标等,实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这种行政性的计划管理模式,成为我国建国后对传统手工业管理的主渠道,时间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这种行政性的计划管理模式,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起到了积极的和十分有效的作用。同时,这种计划管理模式也为传统手工艺行业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抢救、挽救、整理、挖掘了一大批具有民族文化历史意义的传统手工艺品种,这对于保护、继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一大批民间手工艺人匠人得到保护和利用,国家采取工资形式支付其劳动报酬,他们的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三)国家或地方投如了大量资金进行扶持和发展,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有一些行当改变了过去小作坊或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
(四)手工艺人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创作或制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工艺品,由于条件的改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许多行当形成了集体制作(创作)或流水线作业。大型的、精湛的做品多有问世,许多达到国宝级标准。
(五)由于手工艺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大量内容积极向上的歌颂新生活的作品不断问世,在意识形态方面,宣传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良好作用。
应当说,以上所说的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和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分不开的,也是和解放后建立的新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而且确实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绩,奠定了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基础。成绩是举世瞩目,不容置疑的。国家从各地情况出发,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发展计划,并从建设计划、资金投入、组织艺人、生产任务、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做了计划安排和有效管理,并且这种管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如某一有影响的手工艺品,中央下达任务到某地方(如省、市),地方通过行政管理渠道下达到某实体,生产厂,然后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销售或做其他处置,这种由上而下,逐级下达指标成任务的行政计划性的管理模式,确定保证了中央或各级省、市重大任务的完成,有其积极意义和合理性,如再考虑到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单纯,思想政治工作也比较到位,在刚解放后的主人翁意识还比较强,生产劳动积极性高涨,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艺人们彻底把完成生产任务当作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我们不应当忘记当时这种行政计划性管理体制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成果,由于其具有的固有模式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尽管其间各地方或各实体、生产厂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总体格局还是没有根本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政计划性的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管理体制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越来越致命的弱点,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手工艺其生产的特点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的家族传承式的,如果国家的需要,短时间将同类同行业或有关联的手工艺行当集中在一起是可以的,彼此之间既可以相互交流,又可以集体合作,以便生产较大型、较精密型的产品,但如果长期的、固定的将他们捆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因为手工艺生产基本上是个体行为,各有各的特点,他们手艺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产品不一样,质量不一样,进度不一样,而计划体制管理模式,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取了统一下达任务、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报酬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手段,势必产生各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是深层次的,无法调解的,也是致命的。
(二)责职不清,艺人们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下,生产的产品往往混淆在一起,彼此的好坏,质量的差异使人无法十分分清,造成表现好的得不到奖励,表现差的也无法受到惩罚。由此,久而久之,艺人们的责任心下降,产品的质量也因此下降,说白了,这也就是大锅饭的弊端所在,尽管后期加强了责任制,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观。
(三)由于生产的产品所有权归属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艺人所在的单位或国家,这就大大的挫伤了艺人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因为由于产品不归自己所有,在很多情况下,艺人们在生产品上所付出的劳动代价(包括艺术附加价值)和其所能取得的劳动报酬是不成比例的,往往劳动代价过大而取得的报酬偏少,所以容易产生粗制滥造的心理。
(四)由于国家采取了严格的工资等级制度,在一定的时间段里艺人们的工资是固定的。在此期间,不管你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只要不出格,工资照拿,而做了再好,工资也不见长,最多有一点奖金,一定要到了一定的期限,才能以工龄评增工资级别,这就严重挫伤了艺人们特别是年轻艺人们的积极进取的劳动积极性。
(五)机构越来越庞大,艺人们的效益负担越来越重,许多工艺品厂不堪重负,以致倒闭或改制。我曾调查过一个丝毯工艺品工厂,该厂共有800多名职工,其中在一线生产的工艺匠人仅400人左右,其余的400多人中约300人为富余人员(皆因各种关系入厂),工厂如同一艘超载的老船,必然无可奈何的下沉……
以上诸种弊端,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其人为的因素,但管理体制的过往过死,对个体操作性很强的传统手工艺采取过于集中,过于强制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是其根本的原因。
四、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传统手工艺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地,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行业内部讲,多年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已大大束缚了艺人匠人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沉重的负担已压得生产工厂喘不过气来,许多都已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从外部环境讲,国家正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传统手工艺行业也不例外。另外,由于国家已经允许经济体的多元化,许多个体传统手工作坊纷纷起炉,许多原先国有手工业企业的艺人们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加入其列,逐步的形成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并且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形式下,国家对传统手工艺企业进行改制,其基本思路是:改国营为私营,改集中为分散。具体做法有:
(一)将原先国有的或集体的生产企业撤销,变卖或抵押其资产用以安置工人(艺人)
(二)化整为零,将工人们遣散,回归到过去的自我生产,自我经营的状态。
(三)如有些生产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原来的艺人们如愿意可与私企老板签订劳动合同,确立新的劳资关系,以保证各自的利益。
(四)国家采取定期定点举办传统手工艺品展销会的办法来让艺人们展示各自的作品或产品,达到供求的目的。
这些改制的做法有其积极的一面。其一,打破了原先大锅饭的格局,让其回归到传统手工艺生产的自然状态,使艺人们的个性化发展和责任心得到加强。其二,新的劳资关系有利于保证双方的利益,私营的工厂企业不再有冗员,经济效益得以保证,企业得以发展。其三,保证了艺人们的基本生活费用及养老金,解除了艺人们的后顾之忧。
然而,这样的改制还是有缺陷的,不完备的,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人员的化整为零,各自为阵,要进行规模行生产难以实现,有些传统作品的设计、制作和加工,需要有一定人员的组合才能完成,特别是有些大型巨作,更是单枪匹马难以完成。
(二)由于个人的财力有限,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个人财力无法承受,因此也严重影响了其生存和发展。
(三)由于分散后个体发展的空间狭小,许多艺人的艺技,其子女不继承,国家又不可能硬性指派收徒,所以许多艺技已经失传或将要失传,这是非常令人悲观的现实。
(四)许多老艺人由于年迈体弱,已不能独立完成艺术作品,但在集体环境中,他可指导同事们完成作品,发挥其作用,而化整为零后将不可能或难以实现。
(五)由于生产者不是经营者,从原材料的选购到制成品的销售,艺人们大多处于弱势,往往很难打开市场,做到艺术有价,物有所值。尽管政府采取措施举办各种展示平台,但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艺人们的价值往往难以如愿以偿。
通过以上对改制后的情况分析,改制后的情况是有利有弊的。总的说来,改制是必然的,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艰辛的,难以两全其美。但是,总体方向是对的,它改变了原先计划经济体制—F的硬性的管理模式,改制的方式是“软着陆”式的,它尽量地维护了艺人们的利益,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自由发展,转变为市场化的“软性”管理模式。
“发展式硬道理”,世界上任何形式的管理体制的形成,都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谓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一样,对原先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为了发展与其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对传统手工艺这一特殊行业的管理模式的改革,其最终目的仍然式要发展它、提高它而不是边缘它、弱化它。因此,采取措施,弥补由于改制带来的弊端和不足,将是待解决的问题。
五、新型的指导性行业管理体系的形成
国家在旧有的管理体制改制后,并没有放弃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重视和管理,仍然在争取措施完善或补救改制后的缺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逐渐形成了以行业协会、行业商会为构架的新型管理体系。这一以协会商会为构架的新型管理体系,得到了行业人士的普遍欢迎,为政府从该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创造了一座极佳的桥梁,成为政府管理与能工巧匠们联系与沟通的纽带。就以南通市而言,全市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企业多数在90年代中末期改制完毕,到 2005年,成立南通市工艺美术创业协会和工艺美术行业商会,现已发展会员200多人,涵盖了我市传统手工艺方面的主要人才,各品种各行当都有,协会设有固定的场所,有专人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交活动或作品展示活动,用行动又分散又聚拢,有了一个良好的活动平台。
下面就行业协会的性质、任务、会员管理手段、经济运作模式做以下分析:
(一)协会的性质。传统手工艺行业协会是半官办性质的,经由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群众团体组织。人员编制仅一人由官方委派,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工作,其他所有成员,均采取会员制形式,要求需具备相应的资质(如工艺美术师职称)予以接纳,成为协会成员。
(二)协会的任务。1、对所属会员进行登记注册,摸清每位会员的特长和现实状况,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政府有关部门。2、组织相关人员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等,以免其散失或失传,并建立相关档案。3、建立会员内部联系网络,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到会员,以便会员们掌握和利用。4、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会员开展各种形式地交流活动,以开拓会员的眼界,提高水平。
(三)协会会员的管理形式。协会对每位会员没有任何强制管理的权力。会员与协会之间的关系是自愿、平等和松散型的。协会对会员采取的只是通知、告之、建议之类的话语,至于会员各自想做什么样的产品,完全由会员们自行选择,协会也一概不予干涉。
(四)协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于制作的产品原则上不予干涉,但必要的统筹和协调还是必须的。因为会员与会员之间平时是分散的,他们之间各自制作的产品题材上就有可能撞车,影响效益,协会这时会做协调工作,如果有大型的手工艺品需多人合作加工制作,协会这时会及时协调有关人员进行合作加工。
(五)协会的经济运作形式。协会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政府对行业协会的资金补助,主要是保证协会最基本最正常的运作;2是会员缴纳的会费,主要是用于开展活动,租用场地及其他费用支出;3是行业商会组织各种营销活动,协定获得一定比例的红利(约1%-2%)。而这种红利,最终也是“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
综上各项描述,通过传统手工艺行业协会(商会)的组织形式进行指导性的协调性的行业管理,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个体行为特征强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指导性的宏观管理,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了宏观的协调、引导为主的柔性管理体系,打破了以往的行政的、指令的方式进行的钢性管理体系。在新的经济大潮下,实现了管而不死,松而不散的适度性。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作为桥梁,将传统行业的政策扶持、经济扶持和导向扶持等各方面信息传达给会员,从而达到管理、沟通、引导、协调和帮助的作用。
(二)传统艺人们有了独立自主的从事活动的空间,有了创作、生产、选择的充分的自由度,有利于个性化的发展,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
(三)这种管理体系,适应了传统手工艺行业自身的特点,有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根本原因是,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平衡。
(四)艺人们有了归宿感。行业协会就像艺人们的娘家,如有什么事情、问题,都可以到协会里进行商榷,协调和解决,有的甚至把协会的办公地点作为大家经常碰头的联络点。
(五)由于协会为大家提供了展销场所,艺人们的艺术作品有了对外发展的平台,展销的渠道的畅通,为大家带来的真切的实惠。
(六)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协会没有一个冗员,经济运作模式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协会组织与会员之间仅以会费形式为联系纽带,所以整个管理成本很低,而效果堪嘉。
就人类社会而言,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较先进的管理模式也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十全十美的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发展和完善,就现在的这个柔性的行业管理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如各自单干,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出大型的高、精类的产品,更难以形成品牌等等。但瑕不掩瑜,这种通过行业协会进行的柔性管理模式,应当是目前为止,相对比较先进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