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彩锦绣的针法运用与二次创作
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曹如功
刺绣工艺,作为对原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具有对原作品的艺术升华,可使之更加臻于完美,更加令人赏心悦目,而彩锦绣作为刺绣的一个重要品种,以区别于其他刺绣品种的独特的针法表现特色,对于恰如其分地表现原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气质神韵,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现我们就对原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鼎盛时期创制的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彩锦绣作一赏析:

《锦绣山乡》是八十年代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工艺组张玉珠、张明珠、陆建明等刺绣女工根据周令钊先生(中国工艺美院教授)的作品绣刺的作品,高117cm,宽118cm,作品展示的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哈尼族)姑娘正在从事织锦劳动的场面。这幅画的特点是画面主体形象很美,两位哈尼族少女身着鲜艳的辍满各式美丽锦纹的衣裳,显得格外端庄美丽,作品画而上浓郁的少数民族纹饰,犹显的华丽典雅,而这种纹饰,正好切合了彩锦绣各种针法的应用,而这种针法,既是彩锦绣的特长,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少女服饰的装饰花纹,应当说针法是彩锦绣的灵魂,根据画画的特点,实施最恰当的针法,是彩锦绣对原作实施二次创作的关键所在。这里,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人物的脸部和手部是比较细腻的地方,所运用的是点彩针法,那么,点彩针法的特点就是针脚是点状、精细,并且可以有一定的色彩愠色,因此,用此针法表现事物的手、头是最恰当的;再看左边的少女,其中间衣纹的纹饰,为了表现原来的效果,采用银线盘转的针法,将银饰的效果很实地表现出来;再看衣纹和头饰,哈尼族少女的服饰花纹呈几何线状,有二方连续花纹,有回纹,有线状的,也有面状的,所有这些,都是彩锦绣最擅长表现的地方,如服饰上的二方连续花纹,就采用规则的连续的菱形式方形的法针,针脚或二长二短,或二长一短,行成一种即整齐又有节奏感的韵味,又如右侧少女头饰呈面状的纹样,是典型的纳锦针法,即是花纺的组合,又是面是有纹,中间的大块绿色及两侧的红色中,采用了纳锦中的水波纹套色相间的针法,给人以静中有变,自然柔美的感觉。另外,人物大面积深色衣服中,也是“纹在其中”,里面暗隐了多种针法于其中,如裙子的珠子纹、衣服的钭纹、网络等,这样就使得本来显得有些呆板的地方变得富有装饰性和变化了。在画面的背景中,岭南的青山秀色层层叠叠,由近及远,由实到虚,表现出飘渺空灵的意境,为了使青山秀色更富有美感,刺绣女工二进一步发挥彩锦绣的特长,根据山形、树木的特点和形态,变化灵活地使用长针和短针,依势而行,使得整个背景制作上造型与针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现在,纵观整幅作品,人物形象比原作更加生动可爱,背景虚中有实,既朦胧又清晰,人物衣饰更加富于装饰效果,加上绣花丝线的光泽和厚度,达到了二次创作的艺术效果。

《竹林溪鹅》这是一幅完全由点彩针法绣制的彩锦绣作品,画面44X32cm,由工艺美术研究所老艺人张元芳绣制,63年。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风格的彩锦绣作品,原作是一幅俄罗斯风景油画(作者不祥)。这幅油画的特点是整个画面的绿色统调,但色彩层次多,结构细腻而复杂,作为二次创作,很好地把握住其构法关系、明暗关系、虚实关系、前后关系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张元芳老艺人配合所里设计室的同志,认真研究,仔细观摩,最后采用点彩针法精心绣制,历时一年时间。现在,我们来看画面,整个画面色彩柔和,结构复杂,在绣制时对原作作了必要的层次概括和装饰处理,点、线、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因为点彩的特点是由点及面的,它会有一种马赛克似的装饰效果,这种效果会使原来的层次更加分明,轮廓清晰,但若处理得不好,会使形象走样。因此,老艺人在色块轮廓的处理上是格外仔细的,也是工艺难度最大的地方,特别是前面鹅的形象,出一格嫌多,收一格太少,但是,由于老艺人一丝不苟的制作精神,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形象是准确的,既保留了油画原作层次丰富,形象复杂的特点,又给人的新颖的装饰意象,因此,这幅作品的二次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一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彩锦绣作品,纯粹使用点彩法来绣制油画作品,这在彩锦绣的发展史上是极不多见的。

《江南行》四小幅一套,表现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由原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师华俊山先生设计,刺绣女工张玉珠,潘照娣等人绣制,单幅尺寸24cmX28cm,当时是为小型赠品或旅游纪念品而特别设计的(考虑到便于携带),他的原作是典型的装饰风景画,应该说装饰画是最适合彩锦绣二次创作的。这四幅小作,就很有代表性,我们先看《绿荫》,画画整个绿色基调,但在浓郁的绿色块中,不同的物体使用不同的针法,如水色就用了水波纹针法,很工艺化的表现了水的感觉,前景中竹林,使用了很程式化的“∧”字绣法,加上密集而整齐平行的线条使得竹林很有装饰趣味,而左侧的树阴、树干用点彩针法,显得稳重凝和整体感,树叶侧用四方连续的针法铺底,用点彩针法钩线,这样的好处既轮廓准确又平中有变,再看中景中那用黑白色块强烈对比的房屋,原作黑色和白色只能是平涂,但在这里,房顶整齐的黑色块使用瓦状针法,给人感觉象是一片片、一棱棱排列整齐的瓦一样,效果特好,而白色的墙面使用了四方连续的针法,感觉很整洁。我们再看《水乡》,大面积的水面使用了水纹针法,同时运用通似色(淡黄、米黄、淡白),使得后来大面积平涂的画面顿觉有了内容,富有了生气,水中的倒影两色相间,施以水纹,倒影的效果恰到好处;再看桥上的人物,由于人物多且小,只能使用点彩针法。现在我们再来欣赏《金秋》,金秋时节枫叶红了,远山层层叠叠,坡上金黄色的衣装,近处黑白相间的屋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针法的使用上,大面积的金黄色使用了网状针法,所谓“画中有画”,前景中枫树的红色由浅入深,采用二方连续的长短针法,既使于色彩过渡,又整齐统一。屋瓦黑灰相间,使用的也是瓦状针法,给人以非常直观的感觉。最后我们再看《江边》,近处的果树,大面积粉红色用四方连续的针法铺底,果实则正好使用了梅花形针法,星星点点,远处江涛滚滚,使用了较大的水波纹针法,很好地表现了一种大江的气势,而江上的帆船,还是使用了点彩表现出船的精细和整体感,总的说来,这四幅小作,既表达到原作的意境,又很充分地展示了彩锦绣二次创作的特长,特别是彩锦绣不同针法的运用,使作品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另外,由于这组绣品尺幅较小,工时较少,制作容易,便于携带,因此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那吒闹海》,1982年根据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先生的壁画稿绣制,该作品的问世是彩锦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1986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这幅巨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画面巨大,是彩锦绣史上第一幅超大型作品,尺幅达横4.32米,高1.22米,整个画面由5块画面组合而成,中间一块较大,两侧各两块较小,这是为了制作时方便而采取的一个办法。2、喷绘和手绣相结合,在这幅大型作品上,有许多地方是无法用绣制的办法来表达的,而且根据画面,许多地方也无须全部绣满,即使绣满了,艺术效果也不会好,等如画面中央部位的红色光环,下部翻腾的海浪,以及远处的背景色等,均采用了喷涂的技法,而喷涂又有两层,即在底板画面上先进行一次喷色,甚至手绘,后又在绣花的棚面上进行刷色和喷涂,然而再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这样出来的效果就很有厚重感和立体感了。而这种手绣和喷涂相结合的方法,《那吒闹海》是第一次使用,并且是成功的。3、虚实相间,有景物的地方是实景,全部绣制,在没有景物的地方是虚景,不必绣制,这样的处理,就使得整幅画面主体突出,特别是人物、屋宇及中心图案等,这种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也使得整个画面繁而不挤,拥而不堵,显出一种空灵透气的效果。4、针法精细,这幅巨制,使用的针法以点彩为主,如中间的主图全部是点彩,这样的处理手法,形象准确,整体效果好,另外两侧的人物、屋宇等也多用点彩针法,只有衣服纹饰采用了纳锦的针法。
在通过对彩锦绣的作品进行的赏析后,我们发现,彩锦绣是以丰富多彩的针法宋表现画面的,她要根据画面的特点施以不同的针法,来达到升华原作丰富画面的艺术效果。那么,这种效果也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替代的,她比平绣色彩艳丽,装饰性强,制作周期快,因此她的前景应当是的乐观的,另外,由于她制作成本较低,工艺也不复杂,可以成为普及手工制作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