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江都漆画艺术的历史渊源

[日期:2009-06-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试论江都漆画艺术的历史渊源

    江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建县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 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物产资源,众多的英才俊杰,使江都孕育产生了许多民间手工技艺。江都漆画一一就是其中一朵璀璨的艺术奇葩。

    一、江都漆画诞生于古代漆器

    江都漆画技艺是由古代彩绘漆画脱胎而来,与古代彩绘漆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彩绘漆画大多依附于各种漆器,主要表现于漆碗、漆奁、漆瑟、漆棺、漆砚、漆盒、漆案、漆屏风、漆经函、漆舍利函、漆壶和漆器家具等各种漆器用具上。我国古代漆画,技艺高超,色泽鲜艳,内容丰富,情趣浪漫,数以万计的各个朝代的漆器出土文物,充分说明我国古代漆画艺术的历史久远,技艺高超 ,成就卓越。从河姆渡的朱漆木碗(距今已有7000多年),到战国的彩绘透雕座屏,彩绘射猎图漆瑟,到西汉彩绘朱地漆棺,到扬州出土的西汉彩绘铺首衔环三蹄足奁,彩绘漆面罩,双层漆笥和彩绘贴银箔漆砂砚,还有北魏的彩绘人物故事图漆屏风,唐代的“九霄环佩”紫漆琴,南宋的婴戏图剔黑,北宋的描金堆漆经函,还有明代的林禽双鹂图剔彩捧盒,江千里款嵌螺钿锡胎黑漆执壶,还有清代建造的故宫和颐和园其墙上和走廊上都装饰绘画了大量的彩色漆画……,林林总总,这无数的出土文物,无数古代漆画珍品,都展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器的国家,也是最早创造和运用漆画技艺的民族,我们勤劳勇敢的充满智慧的中华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辉煌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首先发现了漆的功能,发明了漆器制造和漆画技艺。《韩非子、十过篇》中讲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这便是我国对漆的最早史籍记载。

    二、古代扬州江都地区的漆画就已十分精彩

    扬州、江都地区出土的大量西汉时代的漆器文物,也都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扬州地区的漆画在汉代就已经十分成熟了,扬州郊区胡扬一号墓的彩绘铺首衔三蹄足奁,保存完好,紫色的朱笔勾描,回旋宛转的云气中活跃着龙、虎、鹿、狐、雁等多种动物,给人倏然欲动的感觉。胡扬五号墓的双层漆笥,长方形,亦紫色朱绘,笥盖之壁只套到第一层,内有子盒五具,第一层之底又垂下立壁,再套第二层,造型上颇有新意,装饰精美,且装饰精美。
    在姚庄墓出土的一批描绘精美的漆器,其间有一件引有注目的彩绘贴银箔漆砂砚,胎骨为木质,砂砚的平面是一个凤尾形,砚体分为砚盒和砚池两部分,砚盒是一个半椭圆形的皑顶,全身髹黑漆,内壁主砚盒与砚池相交的地方有黑线云气纹,砚身上的人物和禽兽图形都采用贴箔的装饰手法。砚背上用黑漆在朱色漆地上描有大幅的云气纹。云气中,飞腾着一条蛟龙,龙前方与砚背垂直的立面上用同样手法描绘了一只凤凰,喻意祥和。姚庄汉墓出土的漆枕和漆面罩,漆绘云舒卷萦回的势态,秀美飘逸的长线和散落其中极其传神的鸟兽,构成汉画特有的动感。这些古老的漆画,不仅是我国漆艺历史的辉煌篇章,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页。
    扬州自隋唐以后就是中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李白诗云:“维扬城里昔繁华,隋炀行宫接紫霞,”杜牧诗日:“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姚合诗日:“春风盈城郭,满耳是笙歌”这些诗句描写了扬州歌舞升平的盛况,同时也反是映了唐代扬州漆画乐器,扬州漆画已广泛用于装饰乐器,扬州乐器制造精良,装饰华美,十分有名。大诗人白居易在扬州觅筝,筝未到便诗寄怀:“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如能惠一面,何啻值双金。”扬州蔡庄五代墓出土了许多漆绘乐器,有琵琶、拍板、四弦孔指板、五弦孔指板,乐器架及一些乐器残片,这些实物映证了文字记载。李白、白居易、杜牧、刘禹锡、骆宾王,孟浩然,王昌龄、高远、张若虚等许多诗人墨客,莫不把扬州当作人间乐园,他们或在扬州做官,或在扬州生活,或在扬州游历,扬州大地留下他们的足迹,留下了许多令人销魂的诗篇。
    经过盛唐的建设,“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东南扬为大,刀布金玉积如阜”其富庶超过了天府之国的益州,“扬一益二”的美誉,广为流传,发达的经济文化,推动了漆画技艺的发展。
    江都漆画技艺深受扬州古代彩绘漆器的影响和薰陶,与扬州古代彩绘漆画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前元四年)置江都县,自隋朝至明清,江都历代建制均有变更,先后隶属广陵郡治,扬州州治,扬州府治。解放后,析扬州城,郊置扬州市,江都县城始从扬州城内迁至仙女镇,1956年,江都县又析出了邗江县,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都撤县建市。江都市仙女庙古镇,位于古城扬州东郊,自古以来江都的历史沿革,经济文化的传承与扬州一脉相承,同一渊源。

    三、清末民初的江都漆画流传至今

    江都古仙女庙,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米业、木业相当兴盛,一度时期是江苏省和苏北地区最大的米业、木业集散地。仙女庙古镇上有木号三四十家,有盆桶嫁妆店九十多家,生产大量的木制漆器家具,行销扬州、如皋、南通、徐州、淮阴、镇江等地。当时各种彩绘漆画大量运用于木制漆器嫁妆。清末1910年仙女庙古镇上“章台旅馆”庆贺开业,定做了四幅漆画挂屏《玉堂富贵》,一直珍藏至今。这是仙女镇现存的最早的江都漆画物证。仙女镇及周边的乡镇有许多漆艺世家,镇东郊徐庄的雕漆艺人梁国海和刻漆艺人孔欲清, 花市的镶嵌螺钿漆艺世家朱氏家族,其四个儿子朱德贵、朱德富、朱德荣、朱德华等都是漆艺传人,他们的子孙,重孙、亦都是从事漆艺制作。
    由此可见,江都漆画源于扬州漆艺。从传统扬州漆艺中独立出来,作为供人独立欣赏的画。漆画古已有之,明人《髹饰录》中就有漆画一说。当时人们更多地将独幅漆艺作品称之为“漆器挂屏”,虽有壁上屏障之功能,但最主要的功能仍为供人欣赏,起愉悦和教育功能。
    江都民俗中,民居堂屋正中设中堂壁画,许多中堂都是漆画,或绘或刻,内容有八仙过海,观音、博古等吉祥画,江都民俗促成江都漆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四、建国后江都漆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江都县政府于1956年成立了江都特种工艺厂。起初是个规模很小的漆器生产合作小组,主要生产骨石镶嵌和螺钿屏风,由上海克雷公司转销国外。厂址设于仙女镇吴家街(东方红路7号)。到了1972年江都工艺合作社上升为大集体性质的“江都特种工艺厂”,先后创作生产了骨石镶嵌漆画屏风《锦鸡牡丹》,平磨螺钿漆画《参差飞玉舞东风》,参加了在北京民族文化官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从此江都漆画艺术开始了飞跃式的发展,江都特种工艺厂的各种漆画产品全部出口,销往世界各地。许多漆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展销会议,并多次获奖夺牌。
    1992年,江都特种工艺厂成立了以工艺美术师、技术副厂长吴迎发为所长的“江都漆艺研究所”,专门致力于江都漆画艺术的研究和发展。由此,江都漆画技艺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辉煌时期。江都特种工艺厂的漆画艺师还与许多著名的画家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漆画作品,并在许多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奖,还有许多作品陈列收藏于各种大型宾馆、纪念馆、博物馆、地铁站、奥体中心等等。
    本人成立了“阿登漆艺工作室”后,为南京地铁、北京人大会堂江苏厅、大庆铁人纪念馆和江都市人大办公楼的门厅都创作生产了许多大型漆壁画。漆画《毽飞飞》与金桂清合作,在2005年《第六届江苏省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优秀奖。同年入选《第六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
    江都漆画艺术虽然在新形势下,遇到了一定生存困难,但是从事这项传统艺术的工艺大师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谋求新的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我们深信:江都漆画艺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呵护下,经过广大漆画艺师们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朱登民(笔名:阿登)男,1 965年出生。1980年开始学习绘画,并在江都市特种工艺厂从事漆器工作。1983年就读扬州市工艺美校工笔花鸟班。1984年8月起在厂设计室从事设计工作,同年9月到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工笔花鸟、漆画课程。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建筑壁画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扬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市漆壁画研究会理事,江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江都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