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造型艺术的材料和技巧美

[日期:2009-06-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论造型艺术的材料和技巧美

摘要:没有材料便没有艺术,材料是艺术表现的基础之一。艺术的认识只有通过物质的表现工具即材料传达出来,艺术才算完成。而不同的材料特征,就决定了艺术的不同表现技巧,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艺术品种,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的表现技巧,又形成了技巧美;艺术品的技巧美,决定了艺术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艺术的材料的及表现技巧也会不断发展。

    关键词:造型艺术   材料    技巧    技巧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物质材料却是艺术表现的载体,不同的物质材料,需要用不同的表现技巧,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品种,如雕刻、绘画、建筑、摄影等。古今中外,不同的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材料特性的熟悉和运用,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也总结了一套在不同材料上表现的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表现的材料在不断增加,研究、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将艺术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才能更好地研究出不同材料所需的表现技巧。所以说物质材料和表现的技巧是造型艺术不可或缺的二个重要的支撑点。

    一、物质材料是艺术表现的载体   不同的物质材料决定不同的表现技巧

    1、物质材料是艺术表现的具体形式

    艺术的认识只有通过物质的表现工具传达出来,艺术才算完成。如果没有物质材料这一沟通主观认识和客观表现的桥梁,艺术的认识只是存在于意识领域之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者没有自然,没有感性外部世界就不能创造什么。感性的外部世界是材料,他的劳动在材料上实现自己,在材料里面进行活动,从材料里面并且利用材料来进行生产。”所以没有材料便没有艺术,材料是艺术表现的基础之一。在陶器上,是粘土;在雕刻上,便是石头、木头、青铜;在绘画上,便是颜料、画布、木版、纸张。
   
    2、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表现技巧,进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品种

    材料的物质属性为艺术表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同的艺术门类凭籍不同的材料来表现,而不同材料的特殊性能自然影响或限制人所要表现的对世界的审美认识,充分了解材料的物质特性,并发挥其性能,这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技巧之一。
    由于材料的特殊性能各异,随之艺术的表现技巧也就各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艺术品种,如雕刻、绘画、建筑、书法、摄影等。造型艺术尽管可以表现相同的社会生活内容,但是艺术形式却会有各不相同的特点。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材料上。不能设想在石头上能雕塑出丰富的色彩,在木版上能刻出逼真的物质质感,在剪纸上能表现出微妙的明暗层次••••••各艺术门类的材料在艺术表现力上都有各自的局限,苛求每一材料具备各种表现力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只要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质特性,并发挥它独特的表现力,就说明这种艺术是富有特点的好的艺术。物质的局限正是艺术的特点所在。所以造型艺术各门类均以材料或材料的掌握手段来命名:如绘画中油画、彩墨画、水粉画、版画(包括木刻、铜版、麻胶版、古版),雕刻(有园雕、浮雕)以及工艺、建筑、木偶、皮影、剪纸等。
    传统的彩墨是我国的民族画种,用毛笔蘸上中国画颜料和墨,调水画在纸、绢上。而油画是用油画笔调和油画颜料画在特制的布、纸上。就材料技巧而言,中国画因材料的局限,绘制时宜加不宜减,不便多改,强调意在笔先,笔断意联,用笔概括提炼,讲究书画同源。而油画可加可减,厚涂淡抹均相宜,改动方便,可以反复修改主,可画得很逼真、很具体、很细腻。我们平常讲得油画要“油”,木刻要“木”,水彩要“水”,粉画要“粉”,就是意味着艺术要尊重各自的物质特点和注意发挥各自的材料特性,否则,各种艺术品种也就无存在的必要了。

    3、对材料特性熟悉和运用的技巧形成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要丰富各自的艺术表现力和形成多种艺术风格则更取决与对材料特性熟悉和运用的技巧。充分认识材料和发挥材料特质的巧思与技能体现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和认识,经过艺术加工,材料物质变成了人的认识的传达工具,打上了人的烙印。材料的表现技巧能表达艺术家的某些品格与情操,即所谓画如其人,如唐代张彦远认为,笔致是通过意识而达到形似骨气的唯一手段。笔致就是笔墨技巧。他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提到这些画家的不同笔法风格特点时指出:顾恺之是“紧劲联绵”;陆探微是“精利润媚”;张僧繇是“钩戟利剑、森森然”;吴道子是“离披其点画,脱落其凡俗”。古代艺术家艺术各有千秋,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例外,通常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不看署名,也能断定作者是谁,我们是根据作品的艺术风格来判断的,而影响艺术风格的材料表现技巧最为了然,是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由于征服材料的技巧不同,便出现特点各异的各种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个性在这里起着主要的作用,不同的艺术家即使用相同的物质材料,也能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品。艺术的材料特性制约着艺术的形式,征服材料的技巧则制约着艺术的风格,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决定艺术的风格,风格就是人格。  

    二、物质材料与技巧美的关系
   
    1、艺术的技巧来源于劳动创造

    艺术家对材料的表现技巧必须为艺术的内容服务,同时它作为形式美,和艺术内容一样具有感染力量。果断有力的笔触,洒脱流畅的线条,精细圆熟的刀法,丰润华滋的墨味,明朗奔放的色彩,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技巧美,技巧美是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技巧美是一种劳作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之美。人欣赏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美的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人们劳动所创造的东西,不仅具有实用性和使用他们的可能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还具有审美价值,他们所以感到愉快,不仅因为他们可以满足需要,而且是因为其中刻划着人的劳动,体现着人的创造力和才能。
    原始人将兽骨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将鸟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头上,将兽血涂在自己的身上,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灵巧、强悍和有力量,他们直接劳动的内容就是美的表现形式。他们直接用实物来装饰自己,作为劳动美的标志。
    一个手工制作的粗糙陶罐比一个精致光洁的搪瓷缸更有艺术价值,因前者是手工艺品,后者是机器产品,前者是手工制作,较集中地直接体现了人的智慧与劳动,而这些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实用价值很有限,却同时创造了供人欣赏的艺术价值。后者是机械化成批生产,直接体现在搪瓷缸上的人的本质力量不多,而是间接地分散到机器设备上面去了,而且所创造的价值主要是实用价值。因此人们承认埃及金字塔是艺术,而不会承认美国的洲际导弹是艺术,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与智慧)在艺术品中体现得越集中、越直接、越强烈、这种艺术品技巧美的独立欣赏价值就越高。比如巧夺天工的几十层象牙雕刻,它的价值完全在于艺人艰辛的艺术劳动,高度的智慧。一幅王羲之的字,铁划银钩,龙飞风舞,它的价值完全在于书法家娴熟的书法技巧和精深的用笔功力。至于牙雕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书法记载的文字信息则无关紧要,它们的主要意义在于艺术家创造的――――技巧美。这里技巧美的美学价值和独立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艺术形式的加工过程中,艺术家对材料的表现技巧是一种技巧美,是一种形式美,而不是“形式主义”。
   
    2、艺术家对材料特性的娴熟,形成不同的技巧,创造了不同的技巧美
   
    人为地征服材料的技巧美常常表现为两种美感形式:优美和崇高。优美表现为现实对实践的单纯肯定,表现为实践的成果,人工力量对材料的驯服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诸如精细、严谨、光亮、富丽、圆滑、清雅等均为优美的审美特色。崇高美是以形式上严重的斗争痕迹显示出对实践的肯定,表现为现实(客体)与实践(主体)的斗争过程。人工力量对材料的征服处于对立、冲突与抗争的状态,所以粗糙、苍劲、粗犷、瘦硕、生涩、稚拙、浑朴、雄健等常为崇高的审美特色。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事物斗争的过程比事物成功的结果更为壮美,更富吸引力,人的本质特征在事物斗争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彻。因此,崇高美比优美更富有吸引人的魅力。
艺术家对材料的我越熟悉,征服材料越能得心应手,艺术的内容越能    得到高度的表现,这种艺术表现技巧也就越高超,所创造的技巧美也就越强烈。齐白石用淡墨画的虾子。聊聊数笔,就使笔下的虾具有透明的质感,活泼的形态,栩栩如生。用湿墨画小鸡,利用水的浸渗,小鸡毛茸茸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故意留下一大块比加雕琢的顽石,表现了思想的羁绊和桎梏。我们从那激越跳跃的笔触,伤痕辙迹般的线条,刀砍斧凿般的雕刻中窥见到艺术家艰辛的劳动。聪敏的智慧,同时披露出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个性品格,艺术品的材料特点更是鲜明突出。
    所以,对材料的熟悉运用和革新发展有时可以成为艺术家终生研究的课题。前人总结的征服材料的经验,成为我们学习传统艺术的宝贵财富。唐末五代荆浩的《笔法论》里把墨单独提出,并与笔并列指出:“夫随类赋采,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主张用墨必须是“高低晕淡,品物浅深。”这里古人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技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例如书法中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波三折,绘画中的积点成线。如屋漏痕、如锥划沙、如蚕吐丝等等,亦都是前人笔墨技巧的宝贵总结,从古至今,研究造型艺术材料技巧的著述真是灿若繁星。
    鲁迅也曾强调木刻要以刀代笔,放刀直干,要有刀味。潘天寿的艺术强调“悍”、“铸”二字,他的笔墨如钢筋铁骨,奇拙老辣。由此可见,历代艺术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技巧美的艺术价值,表现出对材料技巧的高度关心与重视。
  
    三、艺术的发展,充分映证艺术表现的材料技巧和技巧美的密不可分

    造型艺术的材料技巧和技巧美的欣赏自古至今有巨大的发展。从原始的艺术是实用材料即艺术品,直到现在加工甚多,表现技巧复杂,能反映社会生活,传达思想感情,艺术材料从“功用性”物质变成了“摹拟性”物质,艺术的中心问题从最早阶段的“材料”转到了“人”。
    在现代西方,艺术表现的材料技巧和技巧美提到了至上的高度,艺术家对材料技巧的追求空前的狂热。西方现代派绘画,从法国画家塞尚开始,直到现在一百余年,梵高、高更的大色块对比,十分注意应用线条和平涂的纯净的色块,重要的一点是表现那相对独立于各种具体事物的线条、色彩、结构的美。马奈、莫标发起的印象派运动,在表达光和色的技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新印象派(修拉和西涅克)的色彩分割法、点彩法片面夸大用色的表现力,马蒂斯的野兽派,笔触、色彩狂野,线条粗犷、形象夸张。美国当代超级现实主义雕塑家杜安•汗森,用聚酯、乙烯基和玻璃纤维塑造人体形象,追求百分百的纯客观性。更有“波普义”,复制现实,产生了一种对于玻璃、石头、木材、金属、水泥之类的“材料”的偶像崇拜。企图用纯客观的外部物质材料来创造艺术品,这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反动。总之,不管哪个艺术流派都非常强调物质材料的运用技巧。
    无论是外国艺术还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既不要固步自封,也不要全盘替代。食古不化和一味崇洋都不可取,吸收和继承不等于照搬,借鉴不能代替创造。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中必须防止简单化,克服各种片面性,不要以为油画平涂勾线就是“民族化”;国画明暗加粉就是“现代化”,黑白木刻向素描看齐,套色木刻向水粉画看齐便是“创新”。在艺术的发展中,任何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法,都是在很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产生的,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淘汰,才能为社会所承认。所以必须提倡的是应从艺术各自的材料特征出发来创新和发展,同时应当与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关链接]个人简介
    燕建泉,男,1960.12.27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级职称,现就职于扬州商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