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工艺的生存土壤
民间工艺在历史上相对于宫廷贵族的工艺美术,而具有不同的文化性质。在现在则有别于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表现为一般民众的业余生活创作。民间工艺以广大的农民为主体,包括各民族的农、牧、渔民以及市民、手工业劳动者在内。从事态上而言,民间工艺既包括了传统,又包含着现代。在生产形态上它是手工的,同传统手工艺相比,无论作者构成,生产方式及工艺材料与工艺制作,也无论作品、艺术风格与服务对象都截然不同。它自成体系,形成工艺美术中一个重要的部类。
民间工艺是工艺美术的基础,具有母体性质。作为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文化和艺术,在任何一个有民族有劳动群众生存在的地方,都会如山花一样生长。它在历史上所担负的使命和为生活本质决定了它在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地位。民间工艺的产生,可以早到工艺美术的起源期。 不过在那一特定的无阶级社会中还无所谓民间与宫廷之分,但艺术的价值和品质则是一脉相承的。民间工艺在艺术形态上虽然带有初级阶段的稚朴性,但它为生活的禀性、艺术品质的纯真性、审美上的欢愉性,艺术造型上的装饰性都有其它艺术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
民间工艺为艺术生产,遍及生活的每一方面,范围和种类广泛而多样。主要品类有劳动工具、衣饰器用、节令万物、各种装饰物、玩具、文体用品等。从养生送终,从初一到年终,衣食住行用,东南西北中,四时万物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如各个不同民族的服装、服饰,不同个性的桃花、绣花、朴花;不同风格的蓝印花布、彩印花布、蜡染、线织棉;各种童帽童鞋、绣花小帽,各民族的佩饰、首饰;日用器物如各种精、粗陶瓷器,青花鱼盘、砂器、粗瓷碗、陶壶;木制竹制家具、桶、竹笼;皮、藤、草、柳等材料编织物如筐、篓、席、垫以及伞、扇等;作为节令万物的年画、春联、斗方、门笺、泥玩、灯彩、彩粽艾人、五色丝缕、瑞饼果馍、重阳旗,民间灶王纸马等;用于抒情纪念表心达意的绣荷包、香包、绣球、扇袋、桃花手巾、绣花鞋垫;少数民族的织花绣花背带、包、布、马鞍等;儿童玩具的布鸡、布鸭、布老虎、布娃娃、各类泥木玩具、面塑、陶塑、泥塑、糖人、纸玩具、编织玩具、各类哨子;各种喜字剪纸、喜幛、喜联、喜贴;各种诞生、婚嫁用品、送终用具;还有各类文体用品,如戏剧假面、木偶、皮影、龙船、风筝;各种室内装饰点缀物如窗花、灶头画、木板年画、农民画;各种劳动工具如木工具、铁工具、扁担、舟船装饰、铃铛、木推车、纺织工具;还有各种民间建筑工艺等。丰富多彩,几乎在生活劳动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发现民间工艺这种属于生活的艺术品存在。它是生活的使者,又是人们赞美劳动、热爱生活互助互爱、抒发心性、寄托情思的工具。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是以农民劳动力为主体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的统一结合。“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是中国长期自然经济特征之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形成农村封建生产结构的基本形式,成为民间工艺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条件。这样一种自然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结构导致农民只能在狭小的土地上进行生产,人民生活在“乡里同井”的农村中,一切生活资料都必须以自已的劳动来解决。在这种最基本简单生产中,主要目的在于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孕育的民间工艺,其存在有超出这种生活结构所限定的范围。因此,男子耕种,并从事费力的加工劳动,如工作、建筑、窑业等;女子则操持家务,从事纺织、缝纫、编织一类的手工劳作。人们为了生活,为了在艰难的劳动和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产生了民间工艺造物方式。因此,民间工艺的第一要体现在;它是劳动者争取生存的方式、包蕴着未来希望的生活方式。民间工艺的实用价值是生活的根本价值。它的艺术品质,不是一种游戏,而是对于未来生活希望的表现。劳动者在民间工艺的实用性中表现了这一阶层的人们生存的顽强精神和理性智慧。在民间工艺的艺术性中表达的是全阶级人员对于生存的乐观精神和感性动力。顽强精神是对生活艰难、压迫的奋争与反抗,它激发理性智慧产生解决生活中具体文体的方法。由此产生了民间工艺造物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甚至科学性,生活得以进行,生存得以保障。乐观精神来自于对创造的自信、奋争力量的自信和未来的希冀。生活中仅有奋争与反抗,没有自信和希望,这种生活将不能持久,正因为劳动者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的交合形成艺术创造的感性动力。这里充溢欢悦与自满。因其是真诚的,因而它美;因为是来自生命的感性动力的自觉,它勃发健康。顽强的生活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情趣是民间工艺的本质精神。比如说吉祥图案的“多子图”范式便是这两种精神的集中表现。“多子”不是劳动者具体的目的,而仅是对未来生存希望的一种象征。沿着这一认识,我们便能发现劳动者创造的生活的艺术形式——民间工艺,在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是人性和人类智慧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它的精神、目的和艺术形式都是最伟大的。人类的一切不管生活还是艺术,正因为有了这种伟大,而得以发展和走向高处。
民间工艺在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它代表了人类美好的一面,代表了人类童年的天真,也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多少世纪以来,乡情乡音、土风土谊,它培育了一方人又熏陶着一方人。它是人类劳动的化身,自证的镜子,是劳动者与天地奋斗的颂歌,是整个民间劳动阶层为自已树立的生活纪念碑。在这里,所谓的艺术创造,在劳动者看来竟十分平常自然。如同劳动,如同生活,操作得心应手,如源泉涌流,如春花怒放。这是劳动式的艺术创作,并非职业艺术家的闭门造车,苦心厮磨,更非贵族阶级的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无病呻吟。
民间工艺的生活本质,使得民间工艺必然在整体存在上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在手工业的农业时代,它肩负着生活的重任。可以说民间工艺自身为之奋斗和希求的改变,是民间工艺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较高阶段的上升性转变。它为生活的本质和几乎是天生的艺术素质没有丢失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素质提高;发展的新层次上,在文化、艺术的高层次上被更充分的肯定了,同时又适应着环境的要求,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艺术的海洋,它有着亿万的创作大军,又有着辽阔生存发展的土壤,它既有着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同样有着充溢希望的未来,作为源,它源源不断,作为流,它奔流不息。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方学斌 1956年1月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自幼受父亲方伯雅金石篆刻艺术的熏陶。初从名师沈培坤、杜方,在金属工艺设计创作的技艺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金属工艺的设计、制作、工艺流程及关健技艺有较全面的掌握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参加设计制作了一大批金银摆件作品,其中有《浑天仪》、《司南仪》、《飞马》、《金钱豹》等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