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当随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历史转折期,政治生活稳定,贸易的纽带延伸世界各地,有先进的金融和信用制度,随着大众消费的多样性,工艺美术作品当随时代,但这里包含着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反映时代生活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精华、发掘、源泉
一、如何认识传统
中国工艺美术是几千年来由无数画家、民间画工及工艺匠人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而继承发展流传至今的。五六十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工艺就是打制石器,较之自然状态的石块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多大差异,然而这些微弱的工作痕迹,却打上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印迹,数十万年漫长的实践积累,酿就了源于实用而又超越实用的美的产生,虽然这种美的创造是不自觉的,但是它为以后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石器的打制到磨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则到规则、由粗陋到精细,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人类根据自我意识有目的从事工艺美术设计活动的发展历程,从石器—-玉器—-青铜器等等……。
其中富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一面,这是主要的,但由于是在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和长期封建主义社会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也有落后的一面。所以对于传统我们要很好的认识、分析、继承,古为今用,但也不能盲目全盘吸收,这样我们变成复制者。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也可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原料创造作品中加以借鉴。
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是发展的,工艺美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每个发展过程中,它总是不断继承过去的某些优秀部份而加入某些时代必需和其它进步的部分。如“五爪金龙”,它身上的鱼鳞状几千年来基本保持一样,而各个时期不同的爪则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需要,也创造出不同的爪形,前者必然扬弃或否定一些不好的或不适用的东西,后者会补充一些新的东西,中国工艺美术就是这样变化,演变发展过来的。
古代中国经历多次分裂、割据和统一(尤其是西元三世纪到十世纪)。在分裂时期,有区域的对立、抗争与合作,林立的王朝各自鼓励手工业发展并提倡新的风俗、习尚、宗教、思想纷然而至,使工艺技术制作,装饰概念更新丰富多元,在文化艺术上由于数百年虽然政治纷扰兵兴不已,文化上却是新颖的因子相互冲击与融合的时代,出现不少新的东西。
传统是发展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人类工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美的规律的实质便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也是与主体“人”的自由创造能力在实践中的过程,也是表现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着外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创造出客观世界的美,同时也实现着内在自然美,形成了自身的审美感官,心理结构以及审美能力,因此人类对美的创造和追求,是从创造“物”的伊始便存在,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他总是继承发展过去的某些优秀部份,而加入某些时代必需和其它进步的部份。
在对待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它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全盘否定的态度,或是对传统不感兴趣,或简单、片面地理解传统,手持棍棒置“传统”于死地,就象改革开放前有人否定中国绘画及工艺品的传统,意在丢掉中国传统,以西方传统取而代之。另一种就是把传统完美无缺,保守主义,死守一条线,不敢迈出一步,认为“自已”就完全代表“传统”,认为传统非我莫属,“传统在我这里”。对于这种“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我们认为他们的看法都具有偏面性,我们不赞成。
传统美在工艺美术设计史上是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设计美的意义便不仅仅体现于实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作为统治者的少数贵族阶层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意识,也直接影响到设计美的形成,并为其增加了色彩,为其融入了更加丰富的精神内容,经过了精心设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价值创造的目的却是为了满足这些贵族少数人的需要或者代表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社会制度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审美情趣和信仰哲理,是经过长期陶冶而形成的。它并不都相同,这就是所谓民族风格,民族形式的差别。我们的工艺美术传统是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它区别于自然主义、形式主义,我们只能在民族传统基础上创造我们民族艺术。
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要立足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立足于今天的时代,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统是血统,改换血统是行不通的,外来的东西是营养,营养吸收得好,能溶化在血液中。对“古”的全盘否定,全盘肯定都是不对的,同样对国外的东西全部“引进”、“全部拿来”或“拒绝吸收、拒之门外”也是不对的。
要真正识别传统中的好坏,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可要扬弃,就得对传统中的东西,包括理论、技术,进行探讨学习,加以分析、加以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极为宝贵,这些宝贵的遗产, 除了无数的工艺美术家辛勤的创作外,还有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精辟艺术理论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大量的藏品琳琅满目,价值连城的宝物举不胜举,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献以及器物精品,令人赞叹,都是千秋万代的艺术家创作的,观赏后“流连往返”,这里我想大家肯定了解不少,各种工艺设计的水准相当高,精湛的技法,精良的技艺,它的影响是巨大的,促进了技艺的长足,提高和古典美学原则的完善发展,不管是追求宫廷趣味、材质的表现,造型和装饰内容方面都大大的提高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
我只想谈一点传统中的雕刻制品,台北故宫里的一件玉器“翠玉白菜”,是翠王所琢碾而成,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灰白的部份雕成菜帮,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分别是螽斯和蝗虫,栩栩如生,并且有多子多孙的寓意。这一作品一直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文物,是故宫的镇馆之宝。
数千年来,祖国历史上的雕刻家们在劳动实践中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也总结出系统的而有创造性的杰作供后人借鉴。
公元四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总结自已作画的实践经验,提出“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现实主义理论,雕刻家们“如实打造”求得“形似”但这已经不能满足欣赏者的要求,而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把创作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一步。什么叫“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呢?就是在雕刻对象时,在刻画对象“形”的基础上达到传神的境界,这就不是仅限于对物象简单的如实描写,而包含了作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艺术表现的完整过程。它不是物象简单的再现,而是比原来生活中的物象更高的概括,也就更传神了,这种雕刻的精神是中国工艺美术创作方法的基础。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有非常多的精辟论述,很难一一列举,但不难看出它们涉及到创造成与生活的关连、意境的重要性,艺术创作中主客观关系、技法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传统工艺值得我们认真读一读,看一看,我国先辈工艺家经过无数次艺术实践总结出来的甚至带有某些哲理的东西,好好研究分析这些东西会提高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增加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开阔我们的思维,进而在艺术创作中得以充分运用。
二十世纪末,徐悲鸿大师就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法者之可采者融之”,大师的观点今天并未过时。
我们不仅在理论上,还要在技法上继承我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从传统中吸取精华。
目前,我们明白现时代的艺术问题很大,而且混乱的原因可能在于传统的断裂与丢失,为了回归传统就必须从传统中吸取精华。然而传统文化的内容繁杂又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劣存优。特别是从事艺术设计的人,他们希望理论工作者直接从传统中拿出一个具体的精果给他们,只要掌握精果就万事大吉了,如得到仙丹一样,这是不可能的,艺术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是打一针就消炎那么简单,从事艺术设计的人从大学毕业到掌握精华得心应手,必须经过长时期的磨练,而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理论上刚刚起步,有很多不足之处急待补充,所以真正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有很好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大部份设计工作者还不知道怎么设计,他们头脑空空,无从下手,仅而怪罪于没有理论指导,在学校教学中,不少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理论,认为中国美术史、中外设计史枯燥无味,都想急于求成,他们不知道中国先秦和古希腊艺术,由于这是轴心时期,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影响自然非常大,可供吸取的精华当然也非常多,所以没有文化和理论上的积累,面临设计时,临时抱佛脚反而觉得缺乏理论指导,而怪罪理论不适用。对这个问题而在美术界(如油画、国画等),很少有人提出,很少听到一位画家指望理论家告诉他们该怎样画,也很少听到一位画家抱怨理论家没有告诉他,然而他们知道,在基本技法掌握之后,比来比去比的什么?比的不是技法,而是文化,传统的理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是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古代青铜器制作所现的是中国人大家风范,而漆器所表现出的气韵生动与灵气,宋代梅瓶所体现的简约恬淡之美,都说明了古代的表现境界,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下功夫去钻研,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用现代语言来诠释,这样的作品走向世界时,一看便知是中国的,真正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所以从传统中吸取精华更为重要。
二、关于深入社会生活问题
作为一名真正的工艺美术设计师,要拥有广泛的知识和比其它专业更为丰厚的修养,设计的天地是广阔的,设计的使命更为重大,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工艺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应该拥有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和献身设计事业的敬业精神,使自已能够以无愧于时代要求,无愧于国家和民族期望的新一代形象,这就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要创作,继承优良传统很重要,而深入生活更为重要。传统是“流”,生活是“源”,无生活即无生命,深入到生活中去,唐代张文通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明确说明了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拜大自然做老师,自已才能有所认识,题材多了“心有所会”,才能“胸有成竹”。自古以来从自然和生活的现象中去捕捉事物的精神本质,这些精神本质才是我们的才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意义上和“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是一致的,从字面上来看,“师”字很重要,跟老师学艺,打造自已,拜大自然为老师,以自然为基础,也就是以生活为源泉,经过设计师的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物体上的工艺“得心源”,就是把自然景物和设计师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以后得到的艺术形象,这就是通常所形容的语言:“吃进去——消化——吐出来。”有这样的意境才能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通过对大自然搜集,可以集中更多的素材,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夸张、重复、变形来达到艺术创造,这种创造有两方面意义,这是摆脱对如实再现的依赖,对眼中所见的视觉依赖,而以自已头脑中的意识去处理它,所以它是一种“意象”,是一种属于“第二自然”的东西。扬州八怪郑板桥曾说到他的画竹经验:“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说得好!18世纪具有新鲜思想的文人画家,虽然没有作现代心理学研究,但丰富的经验使他如此清晰,从客观自然形象到主观意象转化的描述,这种转化就是现代不少从艺的人们至今需要学习的。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有助于理解传统工艺美术技法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正确地继承传统技法,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从而正确地继承传统技法,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的工艺技法。
南齐谢赫撰写《古画品录》提出了“六法论”,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第一法“气韵生动”至今被视为我们民族工艺创作的重要技法,一件作品要具有丰富生动的感染力肯定和气韵生动是离不开的,它甚至是当今中国以及西方某些工艺设计师在创作中苦苦追求的法宝。如第二法“骨法用笔”,一件有了“立意”的作品,通过骨格(骨架)加工来表现。中国艺术上的功力,是作者表现物象,表达意境做到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到生活中不身临其境,“气韵”感受从何而来,不到黄山,不见黄山的真面目,就不可能设计出黄山云雾变化多端的黄山胜境,“见景生情”、“缘物寄情”,首先要见“景”见“物“,才可能寄托自已的感情,才能”迁想妙得“地将生活中所见到的形象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工艺美术作品创作是由客观到主观,而客观就是生活,生活中的画面是形象中的具象与抽象的综合统一,以前中国工艺从来不走到完全的抽象,但包含着抽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广阔余地之中留着一定具象痕迹, 同时也有抽象形式的巧妙处理,通过这种处理也是脑中意象的又一次转化,把一种”趣“在法处的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出来了,在构图布局上,不作机械的几何式的严格规定,从简繁到和谐统一之中。
所以和谐是要基础的,没有生活那来的基础,没有生活的基础“主观”是无根据的,有的人远离生活,习惯对别人作品搞“摹仿”,这样的人,一辈子创作不了真正的好的艺术品。
生活常新,艺术更要常新,要反映时代的精神,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要真正了解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和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完全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中国正以经济掘起的“身份”融入世界经济政治的大循环,但令人遗憾的是位于文化视觉形态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远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当代艺术的“中国身份”。因此营造当代艺术的“中国身份”,获取中国当代文化的国际“准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长久的梦与持之以恒的文化使命。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遇到的问题绝对不同,发达国家的艺术家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而发展中国家艺术家关心的温饱与生存空间的问题,艺术的本质终将反映的是社会问题。艺术家不能只要“自我”不要社会,不能躲进“自我”的封闭圈子里,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去观察中国的经济所带来的困惑、激动、欲望等不同的生存状态,来赢取更多的观众视域和展观空间。
凡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时代有艺术创造性的好作品,就能流传后世,而那些一味“摹仿”的作品,即使达到乱真的程度也还是摹仿,也还是“假的”,毕竟不是创作。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回归自然,这不是一种口号,一般人喜欢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不会放在心上,说句实在话,今天有不少艺术家确实已经不再重视自然或者说已经远离自然。许多人研究传统艺术,却没有发掘出中国传统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如此密切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本质原因,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艺术是和自然连在一起的,有些艺术家一味学习西方的东西,在绘画与设计作品中采对比强烈、刺激恐怖的效果,一看就不是中国的感觉,体现不出中国的中和之美与逸的风格,不仅不能搏得中国人的喜欢,更难得到世界的认同,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想兼具的人,应有综合思维、理性判断的能力,一个艺术工作者在未来的实践中如果真正有心于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精华再用于当今社会发展,那么我们的心愿就达到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共同努力,一定能走出艺术的困境,迎来工艺美术设计的辉煌时代!
参考文献:笔墨当随时代(姚治华著)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李东金,1947年12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2007年底前任:解放军某部研究员、全国书画考核评审委员会美术指导教师、全国书画考核江苏省工作委员会培训部主任、南京蓝天专修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江苏工艺美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