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尚艺术

[日期:2009-06-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时尚艺术

   关键词:时尚   个性化    符号   新形象   白领阶层


    我对时尚艺术的认识非常粗浅,无论是时装还是香水,或是一些漂亮美丽的产品,对我来说,看了以后非常诱惑,感到舒适、惬意,不久前去了上海一家大型叫宜家的超市,琳琅满目,真是应有尽有,他们的无限创作意念和天分真使人亮眼,作为一名从事工艺美术的工作者来说,找回一个设计乐趣的自我,可能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在一件产品中,我们惊讶地看到“丽丝达的金黄色“,竟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吸引很多顾客,使消费者看了又看,这种产品好象已成为一种时尚,让消费的潮流找到了感觉,也好象是产品的独特个性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跨世纪的意念,通常,消费的目的,可分为两个层次,即满足生存需求和追求享受,但在这里,消费行为已超越了这两个层次。现代人对商标品牌等时尚标志的重视可谓登峰造极,甚至超过了对适用的追求,而这一切可能是为了“找到自已的个性并肯定它”。
    要理解现代消费观念的这种改变,就必须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特点有所了解。
    法国的社会学者波德里亚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物的时代”,他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关于“物的时代”,我是这样理解的,由于人们掌握的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因而“在日常的交易中不再是同类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财富和信息”。因此,波德里亚进一步认为,在受到“物的包围”的社会氛围下消费意义已超越传统的范围,它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秩序,成为个体与社会沟通的语言,那就意味着在更深的层次上,人们会通过消费来找到自已在社会中的位置,来确立自我形象,而需求和享受只是消费语言的表面效果而已,这可能是人们要在商品中寻找个性的原因,也是消费时尚日益广泛的影响并制约现代生活的心理背景。
    曾经有过这样一件趣事,在伦敦市区禁止使用壁炉之后,许多人家竟将电灯放进壁炉里,使灯光从炉内透出来,以造成壁炉在燃烧的感觉。这件事看起来可笑,但也是值得思考的,它起码表明一点,壁炉对伦敦人来说,不仅意味着是能取暖的工具,而且还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古板的伦敦人之所以不愿意放弃这种已没有实用意义的器具,是因为它已经成为象征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他们看似可笑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表示对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他们需要这种符号来强调那正被日益淡忘的贵族身份。在这里,我们发现壁炉的实用价值被降低了以后,它的符号价值反而被提升了。
    对生活在消费时代的人来说,消费品的意义正如同壁炉对伦敦人的我一样,当使用价值不再是消费的主要目的,符号价值也同样得到提升。比如在公共交通发达的现代城市里,人们照样渴望拥有汽车,正像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一个女人,不管她如何挑剔,在得到一辆奔驰或宝马的时候,仍然感到不能满足自已个性的欲望和品味。”  我们看到,如果象广告中说的那样,人们想要得到“梅塞德兹—奔弛,”只是为了满足自已个性的欲望和品味,那么“梅塞德兹——奔驰在这里就被抽象成了个性和品味的符号,而不仅仅只是一辆质量上乘的汽车了,人们常以汽车和花园别墅来形容所谓的“美国梦”,因为大家都认为汽车和房子就是象征幸福的符号,而所谓富裕也就象征这些幸福符号的积累。
    波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特点,就是在大量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正因为如此,消费才能带给人虚幻的满足感,人们才会以消费来证明自已的个性、品位和幸福,因此,对他们来说,如何消费就成为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的指导思想就是时尚。
   “时尚“一词来源已久,它可以被理解为一段时间内的风尚,但在以往的历史中时尚可能只是对某种风格的概括,而消费时代的时尚则彻底改变了自已的面貌。当它能够引导消费行为时,时尚的本身成了一种艺术。
    在此之前的一切艺术都建立在某种深刻的世界观基础上,而时尚所追求的只是发掘消费品的符号、价值,因此,要理解时尚艺术,就必须先弄清楚消费符号的价值所在。
    综合前面两部份的论述,我们已经可以看清楚,消费符号的价值就在于人们需要借助符号的力量来建立自我形象。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物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既然这样人的个性最终建立在物的个性基础上,人们对消费符号的需求,也是一种对标榜自我个性的需求。里斯曼说:“今天最需求,即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个性化”正是消费品符号价值最集中的体现,因而也成了时尚艺术最诱人的口号。
    然而,正像波德里亚指出的那样,消费时代的特点就是在大量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了真相,时尚总是以“个性”和“差异”的面目出现,而这种个性正是建立在差异丧失的基础上,时尚将个性实际内容抽空之后,代之以抽象的“个性化”符号,因此,一个人事业有成的标志,也许可以只是一条“金利来”领带。
    人身上真实的相性使他们成为互相矛盾的存在,但时尚的“个性化”符号再也不会把个体相对立起来,它们只是在将各自不同的等级归并。你对时尚的消费符号的任何选择,都只是在向某种范例的趋同,都是在根据对某种时尚形象组合的参照来确认自我形象。
    时尚并没有给一个人贴上独特的标签,只是表明他对某种价值等级的认同和归并,它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品位。
    这种品位并不需要文化上的意义,它需要一种含义,一种能表达的生活方式、价值勤的含义,以使其能够唤起一种行为方式,唤起人们对某种时尚范例的认同。正如“梅塞德兹——奔驰”体现一个特殊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即前面提到的“个性品味”。
    品位是时尚艺术的灵魂,时尚艺术的目的就是塑造品位,以体现消费品的符号价值。
    约翰•凯奇说过:“艺术应该是生活的肯定——而不是带来另一种生活的尝试……而仅仅是一种唤醒的方法,以发现我们正在经历这个生活,它是如此的出色,只要人们抛开一切意图和欲望任它自然发展。”消费符号的价值体现了现实社会的心理需求,时尚艺术所塑造的品位也必须切合这种心理需求。
    高品位的时尚艺术意在唤醒潜在的心理需求,在其尚处在萌芽之中时,便于以肯定和强化,这样才能达到创造消费潮流的目的,这要求从事时尚艺术的人以现实社会具有敏锐的嗅觉。
    1947年,初创的迪奥公司由于其“新形象”系列设计的邀推出,而获得巨大成功,迪奥品牌一跃成为巴黎乃至西方时尚领袖。什么是新形象呢?迪奥本人是这样说的:“我笔下画出的人物是花一样美丽的女性,有柔和的肩,美妙的胸,藤一样纤细的腰肢,裙子则象花冠一样。”而当时的舆论则认为,他设计使妇女从战争中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使女性找到了自已的美妙特质和审美观,使巴黎重新成为了时尚的中心。有了女人的地方,就会有“迪奥的影子,有迪奥的地方,就会有时尚所在。”
    迪奥深深的理解,长期遭受战争重压的女性渴望从束缚中解放自已,渴望找回自已的生活方式。而当她们苦苦寻找时,当她们对朦胧的渴望犹豫不决时,“新形象”适时出现了,它将柔美优雅的气象还给了女人,它向大众肯定的宣告,美妙的特质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在这里,迪奥和“新形象”将服装塑造成一种神话,他让众多女性坚信不移,拥有了迪奥品牌——这个神话般的符号,就是拥有了自已梦寐以求的生活。
    其实现代广告作品早已不再是对产品质量和用途的宣传,广告必须赋予产品某种含义,来表达它的品位,产品只有被赋予了品位后,才符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品位的内容就社会特定阶层或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正如“新形象”所树立的女性形象一样。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看时尚杂志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现象,作为展示消费时尚的一个阵地,很多时尚杂志是有其特殊定位的,如《时尚》、《ELLE》等,他们将其读者群定位在所谓的“白领阶层”,这个群体的成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厚而稳定的收入,有优越的工作环境,这些共同点客观上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阶层,所以他们当然渴望拥有自已独特的文化需求和生活趣味,时尚杂志正是这种渴望而诞生的,它为“白领阶层”,提供了一个可供表达和获得认可的文化空间,而成为“白领”生活方式的叙述场所,然而当我们翻开这些杂志时,所看到构成这些“白领文化”的内容,只是满眼的消费符号:“欧米茄与辛迪•克劳香复:与时并进。”
    德比尔斯的“一个闪光点”“足以成就一个强者”,它使“男人不必深藏不露,让钻石的光辉彰显你身上的闪光点,让你风骚独领。”
    雷达表以黑色钨钛合金,白金及美钻的至臻融合,尽显前卫时尚,超凡脱俗。
    它们的设计、广告、价格共同构成了一个高贵而诱人的符号形象,在这里,时尚艺术与其说是在唤起一种行为方式,不如说是在灌输一种行为方式,你可以选择这个或那个符号,但无论如何选择最终都是选择了对“白领”身份的确认。
    时尚杂志在定位于“白领阶层”的同时,开始不拒绝普通民众,它们虽然不以大众为对象,但经过时尚渲染的“白领生活”对普通民众同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而对普通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莫过于杂志中展示的消费符号。
时尚杂志的流行,正得益于他们通过时尚艺术构筑了一个品位的阵地,他们不仅制造了潮流的领路人,而且还制造了潮流的追赶者。
    这正像前面所说的,时尚艺术与其说是要唤起一种行为方式,不如说是要灌输一种行为方式,时尚不仅要满足渴望,而且还要制造渴望。
    百事可乐的口号是“渴望无限”,这四个字本身就是在表达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永无休止的欲望,冲动和叛逆。它构成了百事可乐所标榜的主体精神,然后加上选择王菲、郭富城等青年人心目中的前卫歌手作为其形象代表,以及在电视广告中数码特技的大量使用,从而将“百事”包装成时代先锋的化身。而这种“先锋”的感觉正是现代青年所追求的,“百事可乐”就是这样制造了渴望,向大众灌输“百事”的生活方式,并且暗示拥有它就等于满足了渴望。因此,“百事可乐”自然就是所有渴望成都市为“先锋”的人用来自我标榜的最佳符号了。
    现代消费者似乎对随大流式的赶时毛行为失去了兴趣,他们更希望能在消费中表达自我,因此更钟情与有品位的消费方式。时尚正式在这种渴望品位的潮流中大行其道的。
    今天,我们尚不能预知时尚把这个消费社会引向何方,时尚的存在是否能体现商业社会的根本精神,它对未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切都将成为现代文化讨伦的中心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时尚毕竟已经改变了时代生活的面貌。

参考文献:《消费社会》(法)波德里亚、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李陀、王晓明主编 
          《时尚》、  《ELLE—世界时装之苑》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李东金,1947年12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2007年底前任:解放军某部研究员、全国书画考核评审委员会美术指导教师、全国书画考核江苏省工作委员会培训部主任、南京蓝天专修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江苏工艺美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理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