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扬州“山子雕”技法表现传统题材——山子雕《大千佛国图》的创作感悟

[日期:2010-10-1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中国的玉文化反映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因为玉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祈求的一种经久不衰的物化形式,而且各个时代都有人把对生存的渴望想象为各种可以触摸到的形态,然后由能工巧匠用玉把它艺术地表现出来,这样一代一代留传下来。于是玉器便千姿百态,流光溢彩,到了明清时期,清中期,特别是清乾隆朝,随着国力的强盛,新疆和田等地的分裂割据和叛乱得到平定,玉料的来源有了保证;人称“文人天子”的清乾隆帝弘历对玉器的爱好和大力倡导,促成了当时玉器进入又一繁荣和昌盛期,并逐步走向中国玉器史上的最高峰。 

      首先是所用玉料几乎全用昆仑山优质品,既有山料,又有水产的所谓“仔玉”,其色有白、青、碧、黄、墨五色。玉器的制作达到空前的水平,所留遗品,包括世所罕见的珍品,数量十分可观,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处藏品就有数万件。玉山子就是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作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绘平面图,再行雕琢,因而又常以图命名。玉山子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这种山林景观的雕刻,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表现和渗透着绘画的章法。金元时代的作品,以山林、雄鹿、柞树、人物为题材,而明代多以山石树木为主要内容。明以前的山石雕琢以钻法为主,往往可见孔状或砣状钻痕。最早的巨型玉山子是渎山大玉海,又称“玉瓮”,其实是一件巨型贮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制成,现藏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清代玉山雕琢受清初“四王”画风影响很大,山石布局讲究均衡、稳重,层林叠起,意境清淡,因而在雕造时力求古朴庄重,用刀平稳,转折圆润,不同于民间玉器裁花镂叶的装饰作风。 

      清代的山子盛行于乾隆时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场景。如“秋山行旅”、“南山积翠”、“会昌九老”等。小型的玉山子也较常见,亦是以山水人物、亭台楼阁为题材,雕刻出一幅幅淡雅宁静的山水风景。有的运用巧作手法,利用玉石本身的颜色差别,分别雕出白云、流水、苍松翠竹、古道夕阳等景物,形成高低错落、深浅对比的特殊效果,韵味极强。山石表面以长条棱边,似披麻皴,山石边沿、人物衣褶以及树木轮廓都雕琢得棱角锋锐,类似今天的盆景。玉器便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山子雕”。顾名思义“山子雕”即在山石原型的基础上采用挖脏去绺,因材施艺,随形而造的方法,将文章和内容用山水构图的方式表现在山石上,集诗书画为一体从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20世纪70年代,扬州玉雕厂挖掘恢复了失传近二百年来的“山子雕”工艺,既借鉴了明、清两代“山子雕”的风格,从外形雕延伸到内雕以及内外雕的结合上,立意创新,既保留玉的天然美的外型基础上,由外而内分层次的雕琢,山水、树木花鸟、亭台楼阁和从众多人物形象的复杂综合制作,作品最终表现为一件立体的书画长卷,这种创作赋予故事内容和诗情画意,显露文人气质,往往给人以儒雅、古朴之感,工艺技法上则采用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层次清楚,构图完整,“山子雕”工艺的恢复和发展为玉料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更能广泛地利用有绺,有裂,有僵块的玉料,以景和物以及层次的展示,达到去脏饰绺的目的,进而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更耐人寻味。

      古住今来,无论是绘画作品、石刻作品还是玉雕作品,多有表现大干佛国世界。这种对佛法至高无上境界的表现,表明了人类对佛法的尊崇,同时也塑造了许多艺术精品,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此件黄玉《大干佛国图》即属此类。   

        此件黄玉《大干佛国图》大气磅礴,选用岫岩产优质透闪石原料,黄玉皮红玉黄,体大玉润,是难得的优质原料。

      作品随料形施艺,自上而下分层构图,在保留原有外形及部分皮壳的状态下,雕琢了一幅《大千佛国图》,展现了佛国的大千世界。       

      作者通过运用深浮雕的技法,在作品正面上部,以佛祖释迦牟尼为主体,端坐在六牙宝象的莲座之上,左手持如意莲,右手施无畏印,其弟子文殊、普贤分立两旁。释迦牟尼法相庄严,慈眉善目,前后有护法神韦陀、四大天王、托塔天王等,此外其它众神分置其间,三五成群,错落有致,时隐时现,极富情趣。在佛的周围山峰重迭,峻峭嶙峋,苍翠的劲松,茂密的灌林植满峰崖的峭壁之中,山岩陵谷的起伏转折处时隐时现着山回路转,曲径通幽,人物沿着崎岖的山路蜿延其中。罗汉——方寸即属灵台,智慧可登彼岸,两人或三人跌坐者,肩行者,虬髯突晴者,低眉入定者,踏螺蟹涉波足或草履,或海涛拨浪,表现出“佛法无边广大千,低眉奴目各有意,彤光下照惊潜幽,海水叠涌龙蚴缪”的美妙的艺术境界,抒发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品中下部通过巧雕、镂雕等工艺,刻画了苍松翠柏,佛海仙山,尽显苍松之遒劲,山峦之峻峭,仙洞之幽然,佛海之广博。  

        作品主题突出,构图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虚实呼应,俏色自然,突显了扬州玉雕山子之风格,是一件当代玉雕山子之精品。 

      古往今来,玉料稀少,采掘艰辛,玉料弥足珍贵,玉而大料更为罕见。因受玉料体量限制,鲜有大器。旧时一尺见方或体重超一百斤者为大玉,平民不可妄用,专属皇家御用,故历史遗留之玉雕大器多为皇家收藏之珍品,诸如故宫藏《大禹治水》、《秋山行旅图》等。而今,国泰民安,玉料丰足,工艺又达高峰,市场供需两旺,故此,方能成就黄玉《大干佛国图》这样的佳作,实乃历史之幸事。

      “大”与“小”通常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人的渺小,才会对宏观的宇宙产生无限的敬畏之情。那涵盖了前世与今生,出生与死亡,乃至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因为不知所以神秘,因为神秘所以心尘向往。     

      一滴水含大干界一费国在一沙中

      大千佛国就这样被定格在一块黄玉大料中,“大”与“小”还需要去执着分辩认嘛?“有”与“无”还会有绝对的定义嘛?

      正是“山子雕”工艺的恢复和发展,为玉料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题材更能全面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增加更多的审美愉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传统工艺美术增光添彩,使之成为百花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顾锋,男45岁,大专文化,1980年起从事玉雕工作,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工,工艺美术师,擅长人物,山籽雕设计与制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