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考虑实用
——从自身学艺、创作经验谈紫砂的创新
2009年,天逸艺术馆举办了为紫砂界集体申报专利的活动。该活动跨时一年,集合了紫砂界100多位艺术家,申报了500多件紫砂艺术作品的专利,并有正式书籍出版面世。紫砂界保护知识产权、重视专利创新的风气已经初步形成。但对于如何创新,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有见地。出于对紫砂文化的关心和爱好,笔者作为一名从艺多年的紫砂人,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跟随母亲蒋蓉大师的经历感悟,从自己创作作品的切身经验,也来谈谈一点看法。
以自然为创新之源的蒋蓉陶艺
我的母亲蒋蓉大师,1930年开始跟随父亲蒋鸿泉学艺,1934年随同伯父蒋彦亭到上海,学习和临仿陈鸣远的作品。蒋彦亭,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制壶高手,是以陈鸣远为代表的紫砂花器流派的一代传人,被古董商聘在上海专事临仿紫砂巨匠陈鸣远的作品而闻名。1955年,紫砂艺人组建陶业生产合作社(即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蒋蓉是第一批进社的紫砂艺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艺辅导”。
紫砂壶的创作,也和整个中国传统工艺一样,一是借鉴人文文化,二是生活吸取,直接从大自然中发展并提炼,后者,正是母亲紫砂壶艺的创新源泉。贴近生活,提炼自然,创作出与前人不同,与同代人不同的紫砂陶艺杰作。
母亲在二十一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父亲去上海看望蒋彦亭,带去了蒋蓉设计制作的两件紫砂作品:一只犀牛,一个螃蟹戏金鱼砚台。伯父的老板看了又看,惊喜这个小姑娘有天分,要她到上海老板店里去。于是,母亲就与她的伯父一起专事仿古。他们制作的紫砂器,都刻有或盖有明历万年间时大彬、陈子畦、陈鸣远、崔邨的落款和印章,被老板冒充古董出售。有一次,以作品“象真”见长的蒋彦亭制作了一只新鲜莲蓬,碧绿的莲蓬里镶嵌着米黄色老莲子,那莲子一粒粒在莲蓬里滴溜溜活动。这件作品给母亲很大的触动,感触到紫砂制作的真谛在于创造,模仿只能出工匠,不能出大师。
母亲的艺术心态平和,艺术心境童心天真,她永远以儿童清纯的眼光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果、鱼、虫、鸟、蛙,并捕捉其美的本质,吸收融合到紫砂壶艺之中,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又提炼简化、生动传神,形成了以她为首的紫砂象形艺术流派——“蒋氏陶艺”。
她勇于突破紫艺传统手法,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创造了不少造型,敷彩新技艺。紫砂花、果仿生器皿,历来为传统设计所少见,有的甚至是从未见过的新品。新的题材内容,须以新的造型来表现;新的造型,又需要创新的工艺技法。某些新造型,没有传统技术可资参考借鉴,须从无到有,去探索、掌握。要求:既须具有花果特征,又须具有一定器皿之功能,还须保持紫砂原有的特色,更要富有时代新意。诸多要素需融于一体,适度、完整和统一。其难度可知!而蒋蓉能从大体着眼,抓住器皿造型要领,茗壶、酒具之的、盖、嘴、把,都能安排得体,无生硬之弊,若自然生成。真是巧夺天工,大家手笔。
母亲善于从自然中观察取材,将动物、植物、花景等自然形体,经过艺术提炼创造,自如运用于紫砂作品之中,设色与造型逼真,融合了艺术美感与自然生趣。创新的主要作品有:荷花壶、牡丹壶、百果壶、荷叶壶、蛤蟆莲蓬壶、南瓜壶、西瓜壶、金瓜壶、荸荠壶、芒果壶、百寿壶、莲藕酒具、枇杷笔架、肖型果品、文房玩器等。她施艺精细,追求色彩效果,能超自然之色,达到理想的艺术意境,善于运用对比、调和、类色、浑晕等技法,因题施艺,以彩托题,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和广阔的联想空间。
母亲的创新精品,包括其创新题材、创新技法等不同的方面,但其最重要的创新源头还应归于她对自然的热爱、敏感以及非凡的艺术天赋及才华。
以实用为创新之重的创作体验
在母亲身边的学艺经历,让我获得了很多很多。但是我在尽力吸收经验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我定位有着清楚的认知。我自己感觉到在花货的推陈出新、艺术创作方面,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而在自己的个人艺术观点方面,在自己接触到的市场需求方面,自己都做出了适当的调节。因为清代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紫砂也是如此。毕竟随着时代不同所造就的市场不同,紫砂艺术家也应该主动调节自己的艺术创作。我的个人创作,主要在实用方面有所偏重。因为太过逼真的花货有时其实用性稍微欠缺一些。
比如我和母亲一起探讨设计、由我制作而成的《枇杷树桩壶》。首先是我有一个想法,想设计一把枇杷形状的花货紫砂壶。一开始这个想法就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后来我几次出去观摩自然,画草图,打腹稿。慢慢的,一把由枇杷、树桩、树叶组成的枇杷壶在我心中、在我的笔下形成了。但是在最后做壶的过程中,我又做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花货,也不同于母亲作品风格的一些改变。既然以《枇杷树桩》命名,黄色的枇杷相对于绿色的树桩而言,从视觉上处于鲜明夺目的中心地位。对于枇杷,我力求精致仿生,生动象形,做出那种活泼泼的生命律动。但是对于作为壶主体的树桩,在保持点睛之处象形仿生的基础上,大多数处理采用了光货的表现手法。俗话说,“三生万物”。除了枇杷和树桩,为了整体的气韵生动,我还做了三片树叶,一片放在枇杷下面,一片放在壶把上,稍微突出,令使用者拿捏更方便,另一片伏贴在壶盖上,既是为了突出作为壶钮的枇杷,也是为了拿捏壶盖的时候更实用方便。做出这把壶后,母亲也很赞赏,这使我继续设计、创作有着更大的动力。
《圆梦壶》是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八十三岁的母亲获悉这个喜讯后非常激动。她决心在耄耋之年,也要圆上自己的梦——将大熊猫“莉莉”产下的双胞胎“申申”和“奥奥”的形象用紫砂雕塑形式表现出来,奉献给北京奥申委,并祈祖国福缘永驻!后因母亲年迈体弱,创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也帮助着手去完成制作。但是直到母亲与世长辞,都没有完全制作完作品,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我在母亲去世后集中精力完成了这件作品。扁圆状的“圆梦壶”壶身,盖钮是小熊猫“申申”,仰视上方,憨态可掬;壶柄设计成弯曲的竹竿,下端连着壶身,上端凌空跃于壶盖上空,熊猫“奥奥”正对趴在柄端,与“申申”相望。此壶手感柔和,造型饱满灵动,逸趣描生,但又不觉繁复累赘,非常适合实用。
比如,2003年我设计的一把《浪砂壶》。该作品是我参加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专业进修的时候,王辉教授对大家提出的课堂命题作业。王辉老师要求用紫砂壶表现出与水相关的主题。我用曲线的壶身表现水的感觉,上面的金砂表现砂的质感。因为如果只是单一地表现水,就无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张力。现在紫泥为水,金兴为砂,两者之间互为呼应。壶钮也做成涌泉的形状,整体更增加了动感。
还有一把《奔月壶》,创作于2008年“神六”上天的时候。当时举国欢腾,我也发自内心地想创作一把紫砂壶来表现自己的情怀,也算是自己给自己出的命题任务。我择取了与“神六”有关的两个元素,一是神话传说里的“月宫玉兔”,一是天上的祥云。以祥云饰于壶身,以玉兔作为壶钮。无论是命题创作的契合题材,还是表现手法的通透简约,元素组合的新意迭出,自认为都是一把有创意、有想法、有纪念意义的新品。
以上诸件作品,表现题材不一,手法不一,但始终有一种不甘重复前人作品、希望能够“我手发我心”的创新精神,也有一种设计制作时,对于作品实用性方面的考量。
结语
以上是就母亲蒋蓉大师和我自己的创作经历、体会,写就的一点文字。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创作感悟,尤其是通过对母亲蒋蓉大师的案例分析,能够为当今紫砂界普遍关注的、由天逸艺术馆发起的“保护知识产权、弘扬紫砂文化”活动添砖加瓦,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同时,这些文字的记录,对自己也更是一个督促作用,希望自己能够创作更多的紫砂精品,不负藏家壶友的厚爱。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蒋艺华 ,工艺美术师。1963年生于江苏宜兴市,蒋蓉之养女。1981年进紫砂工艺厂徒工培训班,跟随师父高丽君及小师父丁洪顺、季益顺学习紫砂基本成型技术。1984年考进研究所跟随母亲蒋蓉学习,并接受诸多名师指点。1988年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深造,学习有关陶瓷的基本造型理论与设计概念,对陶艺创作思考启发颇多。1997年经考核,聘为助理工艺美术师。蒋艺华自幼受养母蒋蓉大师的严格教育和培养,她在母亲身边勤奋朴实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打下传统工艺的基本功,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磨练和钻研实践,蒋艺华对花货类的制作已有相当的领悟,在不断的学习中,更加拓宽了她的创作思路。蒋艺华初步继承了母亲的艺术风格特征,擅长制作花货类作品,也兼做光货类作品。其作品构思新颖,造型优美,做功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许多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