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雕漆《秋山无尽》笔海的创作体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漆工艺的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扬州作为中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各类漆工艺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艺术形式亦是多种多样,非常的高贵典雅。其中雕漆工艺更是出类拔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收藏家的喜爱和追捧。
雕漆泛指剔红、剔绿、剔黄、剔彩、剔犀等。一般而言,雕漆泛指剔红。工艺流程主要是在漆液中调入银朱(又叫紫粉霜,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我国古代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而形成的朱红彩漆,根据工艺要求和画面要求,在胚胎上髹涂几十层到几百层不等的漆后,由工艺人员在漆面上雕刻出各种层次的图案,达到浮雕效果,再经过打磨抛光,最终成形为雕漆作品。其优点是耐久、不变形、不怕弱酸弱碱、沉稳厚重、高雅大方,而且时间越长颜色越纯正、质地越加坚硬、亮度也越高。
雕漆工艺起源于唐代。在最早记录漆工艺的专业书籍《髹饰录》中就有相关记载:“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此后,雕漆工艺在不同的朝代在技艺手法、表现内容、雕刻纹样等方面均有发展,但是在很大层面上,统治者的喜好和朝代的兴亡更替都对雕漆工艺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历来,雕漆漆器作为漆器工艺中的精品,大多为皇家收藏。目前故宫就藏有元、明、清三代大约200多件雕漆精品,件件堪称传世佳作。
在这200多件雕漆精品中,其中有三件雕漆作品曾经一度引起笔者的格外关注。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设计经验的漆艺工作者,通过与这三件作品的对话,不同的视角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雕漆工艺的艺术精华所在。这三件作品分别是:其一、清乾隆时期雕漆花卉诗句图笔筒。筒壁随形作五开光,以拐子纹相间隔,以回形纹压底,以水仙、桂花、菊花、梅花、兰花图,并配以相应的乾隆御题诗。筒口缘和近足处雕回纹。其二、清中期雕漆竹林七贤图笔筒。作品以竹林七贤图为蓝本,在远山小亭、茂林修竹之间七位长者或对弈、或赏画,人物生动活泼,雕法纯熟。其三、清嘉庆雕漆羲之爱鹅图笔筒。笔筒通景雕刻羲之爱鹅图。一老者凭栏眺望水中泛波的小鹅。小桥、流水、山峦,颇具画意。(参见《收藏故宫-雕漆》主编陈丽华 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出版)这三件笔筒表现题材不同,雕刻手法也不同,相同的是都能较高的体现雕漆工艺多元化的表现功能和高难度的设计水准。之所以对圆形的笔海感兴趣,因为我深深的知道,作为圆形的物体,笔海的设计与平面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要很好的把握宏观面,细节部分更是需要精雕细磨,这样才能不仅在整体上突出其艺术效果,而且每个面都要能展示出最美的形态,哪怕是一点一线都不能有丝毫的随意性。
正是了解了这类作品设计的高难度所在,因此,在2008年,当接到企业让我设计一个笔海的任务时,我是既紧张又兴奋,更是一度忐忑不安,不敢下手。这时,我的老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先生不仅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意见,协助我找寻了很多的资料,还详细给我讲解了圆形物体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交接和每一个细节点的展示要求,为我的创作增加了莫大的信心。
在选择设计主题时,我考虑到笔海圆筒是文人雅士书房内搁置书画、毛笔等使用的高档摆件,因此题材的选取必须得有讲究,要高雅脱俗才好。在多方考量以后,我决定跳出花卉、诗词以及人物等传统题材,选用山水为主要表现题材。当然,山水的题材在雕漆工艺中并不少见,但是大多用于平面,以圆形为表现题材的却极少,不仅要求画面尽量的充实饱满,而且由于笔筒的体积较小,山水表现的难度更大。但是山水题材的作品历来都受到文人雅士的热爱和追捧,比较适合对笔海的意境和潜在文化价值的体现。在与张宇大师交流我的想法以后,他不仅同意了我的选题,还建议我选取清代画家的作品为题材。经过多次资料的查找和选取,清代著名画家黄鼎的《溪山无尽图》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黄鼎(1660-1730),字尊古,一字旷亭,号闲浦,又号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江苏常熟人,善山水,临摹古人,咄咄逼真,而于王蒙法为尤长。初学画于邱屿雪(园),既而师王原祁,一变旧蹊。兼得王翚意,生平好游览,杖履所到,凡诡奇殊之状,能突破时辈的番篱,一一寄之于画。黄鼎向王原祁学习元人画法,尤其对黄公望研习较深。在打下良好的绘画基础之后,转师王石谷,广临宋元,将南北宗各家汇集、变化,并且走出大门,面向自然,加强传统的素养。人们说他:“生平好游览,杖履所到,凡诡奇殊异之状,一一寄之于画”。“王翚看尽古今名画,下笔有成法,黄鼎看尽九州山水,下笔有生机。”(参见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11071412/d44325734.htm)
而之所以选取黄鼎的《溪山无尽图》,不仅是因其山水受“四王”的影响较大,而“四王”的绘画风格突出点、线、面的结合,非常适合运用于雕漆工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画面独特的意境和高雅的艺术风格。经过仔细的阅读原图,结合雕漆工艺的制作特点,适当调整,一幅全新的雕漆《秋山无尽》笔海图终于设计成功,得到了企业领导的认同和通过。作品被指定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先生制作。
为了让作品体现出面面都是景,处处有看头的艺术效果,经过与张来喜大师沟通商量以后,我大胆沿用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的满幅构图形式,突出浑厚壮丽的山石和幽静的溪水,将亭台楼阁掩映在其中。士大夫站在石桥观景赏石,山洞中草屋时隐时现,溪水潺潺,云雾飘渺。考虑到雕漆工艺以刀代笔,还要突出层次感的特点,经与张来喜大师沟通,我选用“四王”画山水的画法来处理整个画面,做到灵活运用各种皴法的同时,突出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在雕刻的过程中,我也是经常参与到张来喜大师的工作当中去,随时听从大师的意见,作出更加适合画面表达的修改。张来喜大师在创作过程中,更是大胆创新,对山石采用倒挂的处理手法,显得层峦叠嶂更加的气势雄伟。在悬挂的山石之间,各种脚草灵活运用,添加了画面的生气与灵动。整个作品的雕刻艺术独具匠心、刀法圆润、精工细腻、线条流畅、藏峰不露、图案精致入微,使人爱不释手。
2008年,红雕漆《秋山无尽》笔海作为企业的一件重点作品,参加了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受到了业界的较高评价。在同期举办的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评比活动中,更是喜获 “特等奖”。这个奖的获得,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而对我而言,既是很大的鼓励,同时更是鞭策我在漆工艺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推动力。,
秋山无尽,漆海无涯。我也深知要创作一件好的漆艺作品,对创作者的综合艺术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不断钻研。我深信,在漆艺这片广阔的海洋里,必将还有更多未知的惊喜等着我们漆艺工作者去发掘,去创造,让我们在这无涯的漆海中越行越远,创作出更多的漆艺精品流传后世。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董亚梅, 女,1971年生,大专学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扬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199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2006年续读于徐州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2009年毕业,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先生,一直从事漆艺创作设计近20年。红雕漆笔海《秋山无尽》荣获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西湖博览会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