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弘扬苏绣

[日期:2010-05-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抓住机遇,是迎头赶上的思想和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弘扬苏绣,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也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一名刺绣艺术工作者,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弘扬苏绣艺术。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机遇往往也是偶然的,稍纵即逝。要抓住机遇,就必须有一个精明的头脑,要详细地研究,细心地观察,及时地捕捉。我在刺绣艺术工作中,就抓住几次好的机遇,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苏绣的地位,让人们对苏绣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大力弘扬了苏绣艺术。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抓住机遇呢?那还得讲究策略,把握最佳时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激励争夺中,能巧妙地将球踢入球门,不仅仅靠他的勇猛和技术水平,还要靠选定的最佳角度,准确把握战机。踢球如此,刺绣工作也是这样。哪次机遇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的把握最大,就选择哪次,这样方能事半功倍,避免无效劳动。总之,你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里,只要你平时注意加强知识的积累,有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意识和勇气,把握时机。那么你就会不断获得事业的成功。现将我近年抓住的几个机遇简述如下:

      机遇之一:为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绣制巨幅礼品《高山流水校友情》

      2002年5月,南京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要为母校的百年生日,制作一幅以表现江泽民同志与南大八位校友亲切会见的大型绣品。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的薛秘书长四处找人刺绣加工,最后找到我。他告诉我:“他们曾经考虑过用油画、雕刻等等形式去表现它,但是考虑到与南京大学身份相匹配,决定用刺绣来表现这幅画,而且要以国宝级的要求来绣制。接着他问我能否?我看着这张不足十寸的照片,我脑子里立即反应出:这幅画中有这么多重要人物,即使有多大的困难,我都愿意挑战一下。这时,薛秘书长又说:“我们已经联系了多家刺绣工作者,都因为难度大、时间紧、资金少而拒绝了我们,我希望你不要也拒绝我们。”我想:第一,对绣制大型题材刺绣作品,我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二,虽然作品创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但不失为我迎接挑战的良机,我没理由放弃!第三,作品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既反映了百年名校南大人才辈出,又生动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领袖风采和念旧情怀以及平易近人的风范。于是我决定抓住这次机遇,迎难而上,接受了这一任务。

      为完成这幅礼品的绣制任务,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收集素材。

      当时,南大苏州校友会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张不到10寸的照片。为了展现领袖和八位校友的光辉形象,反映出金碧辉煌的中南海接见大厅的宏伟场面,我们要把它放大到280cm×146cm那样大的尺寸,在创作上有点问题。于是我建议去拿底片放大,薛教授马上去南大档案室取底片,结果底片在中南海根本拿不出。薛教授紧接着在元旦节那一天一夜去北京打了个来回,去拜访了8位校友,其中7位都见到了,并拍到了他们的照片。有一位刚好去天津而没拍到照片,过后这位校友寄 了一张照片过来。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我们收集到了较完整的素材。

      其次,设计创作。

      为了突出人物主体,我们把原照片中取的中景重新设计成近景;为了使人物集中,表现出江总书记与八位校友促膝谈心的热烈气氛,我们对人物的姿态神情进行调整,对画中的陈设也进行了调整,我们删掉了茶几和花架;为了体现“母校在我心中”、“百年名校放异彩、高山流水校友情”的意境,我们在画中精心设计了一些细节,把原来的冷色调换成了暖色调,在画中增添了南大的标志性建筑物。为了把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如人物与背景的空间感、衣服的料质感、红木凳子的木质感、窗帘的透明感、地毯的厚质感、高山上流水的动感等等一一表现出来,我们多次请专家来现场指导,和专家一起商量研究,特别是薛教授,给我们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拍摄了许多照片,提供很多素描稿,还买了十几块放大镜,用来观察小照片上每个细节结构上的细微变化。这使我们对整个画面的人和物都有了正确的理解,为我们能准确地表达作品内容提供了非常及时的帮助。

      三是在针法选择上,我们也反复研究调整,对每个细节的结构环境色彩都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创作过程中,我的心中也没底,只能一个人先一点一点的试,试出效果来后再把我的经验体会传给他们,我除了要负责整体指挥,对每一个细节都要全面指导,画面上的主体部位要亲自操针,还要充分调动每个绣娘的积极性,经过38个工作人员135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制作,我们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的绣制。

      2002年5月8日,绣品《高山流水校友情》在苏州镇湖姚建萍刺绣研究所进行封针仪式。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韩星臣教授、苏绣前辈顾文霞、王祖识等均出席了仪式。现作品陈列在南京大学校史馆,成为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

      机遇之二:送苏绣作品《我爱中华》遨游太空

      2003年12月,我应广东省东莞市文化局邀请,到东莞市举办“姚建萍个人刺绣艺术展”。有一位全国劳模谭灿辉先生来参观展览时,一下子被精美的苏绣作品所震撼。于是,在展览期间,他每天都来看,他告诉我他创作了一幅国画作品《我爱中华》,想把他创作的国画做成一幅刺绣。为此,他四处寻找合适的刺绣艺术家,但都未谈成。这次,他问我能否绣制。当我看到画面上五十六个民族儿女手拉手,聚集在万里长城之下欢舞的场面时,我顿时被这宏伟的场面所震惊。我 想,如能将这幅作品创作成绣品后遨游太空,那不就意味着咱们国家十三亿人民都遨游了太空,而且还能扩大苏绣在全国影响力,想到这里,我就一口答应了。对于我来说,这是又一次机遇,但也是又一次挑战。具体操作时,又碰到了两个难题:

      首先,办理搭载卫星的手续难

      要想把此幅刺绣作品搭载上空,我们必须按照航天技术的要求去做,丝线、底料、装裱都有特殊要求,重量不能超过500克,高度不能超过45公分,为了达到此要求,我们按照原画1:9缩小,为此,事先做了模型提供给航天部门,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为此多设计了80多张图纸,经过了多次的试验论证,最后终于与我们签订了搭载卫星的合约,定于卫星在九月份发射。合约一签订,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九月份前保证完成。在签订合约时,航天部门申明:苏绣作品搭载卫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又因苏绣作品搭载卫星在国际上是首例,保险公司不肯为此画作保险,在升空过程中如有闪失,航天部门不负任何赔偿。当时我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这毕竟涉及到我们艺术馆十几个人将近一年的心血,如有闪失,岂非一大损失?左思右想,最后还是作出了做公益事业为弘扬苏绣作贡献的决定。

    其次,创作难

     苏绣《我爱中华》高43cm,长430cm,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这在我以前的作品是没有过的。而且为了要搭载卫星必须在2004年9月份前完成。于是我们在2003年底开始了这一制作工程。我召集刺绣艺术馆十八位优秀技师2班倒,日夜奋战,并由我操主针,全力以赴。为了要在寸人豆马的面积上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思想、内涵,用针与线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采用精微绣手法,用线色千余种,有些地方还把丝线劈成64分之一来绣制,在针法上用了细平针、套针、滚针、抢针、施针等几十种针法,其中有一些是在创作中产生的,由于脸部面积太小,绣制难度太大,只要有一丝之差就会导致脸部变形,技术人员只能凭着多年的经验和眼力去做。

     此幅作品不光在人物的脸部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在绣制服饰上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每个民族的服饰、手饰、头饰都代表着各民族的风情特征,每个细节都不能搞错,为此谭先生带着民族文化宫的专家,八次来到我们绣制现场,带来大量资料,对每件服饰一一作了校对。通过我们二百多个昼夜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作品的绣制。

     2004年9月27日16时,苏绣《我爱中华》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顺利升空。期间,环绕地球286圈,行程超过1200万公里,卫星于10月15日返回地面。

     10月16日下午,《我爱中华》苏绣作品搭载卫星成功返回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傅杰、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金星华、中国民族报社副社长禹宾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唐伯昶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宣传新闻部门和《我爱中华》国画作者谭灿辉、罗绘年等出席了发布会。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苏绣作品《我爱中华》丝卷上签上“杨利伟”及“圆梦”字样,以表他对此画的诚挚祝贺和对全国各民族的祝福!苏绣作品《我爱中华》,将苏绣儿女对祖国民族团结的愿望和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撒向了全球。让世界人民进一步领略到苏绣艺术的风采。

    机遇之三:创作苏绣《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向29届北京国际奥运会献礼。

     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腾,这是一个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与机遇,这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机遇。如何用刺绣这一特殊的语言,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突破传统,用一份热忱和创新精神,描绘一幅盛世和谐的宏伟蓝图,为北京奥运献上一份厚礼,是我当时一直在思考的课题。那时奥组委已经明确不收地方级礼品时,许多人都放弃了,但我坚持认为这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我立即召开全馆动员会,提出坚持“立足贡献、坚持创新、争取支持”的原则,“举全馆之力,尽全员所能”,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并确定了四个方案,供有关部门选择。接着,我拿着方案,积极奔走,向市政府各级领导汇报,并多次赴京争取得到奥组委领导的同意。2006年8月28日,终于得到了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的批示:同意创作、给予支持。我们决定采取第四个方案:即创作反映歌颂奥运会主题作品。由于刺绣人员的工资、原创稿设计、赴项目中涉及到的著名景观实地采风、活动经费等都需要资金。我又奔走各方筹集资金,并向苏州市政府打了书面报告,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最后,市政府的领导被我这份热情和精神所感染,在经济上给予了相应的支持。

     苏绣《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从主意、创作绣稿、到修改定稿、绣制成功,历时三年。作品以一根根丝线及多种针法绣法,生动表现了雅典卫城、北京天坛、长城、珠穆朗玛峰等代表性景观。把一只只展翅飞翔的吉祥鸟,从灵动的眼睛到栩栩如生的羽毛都进行了精细的刻画,同时又用逐层加色、逐渐加深的技法着重刻画了天坛的镏金宝顶、蓝瓦红柱,和雅典卫城的唯美不朽。整幅作品正确表现了景物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的艺术效果,作品颜色比绘画更丰富,而且还有丝线的折射效果,表现出强烈的质感和立体感。作品长2.9米,宽1.12米。共用线2.8公斤,颜色近五千种,用针达上亿。它突破了以往传统工艺美术“闭门造车”的形式,在表现题材、艺术形式、针法运用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是一幅典型的苏绣原创巨作。

      2008年7月21日,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在苏州市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奥运原创苏绣作品《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封针仪式。苏州市市长阎立、苏州副市长谭颖等领导出席仪式。7月25日,由北京奥组委、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奥运苏绣作品《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捐赠仪式在北京奥运大厦隆重举行。出席仪式的有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十届全国人大党委毛如柏、徐永清,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甄砚、苏州市市长阎立等领导。

      2008年8月8日-17日,奥运原创苏绣作品《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在北京2008奥林匹克博览会上展出。8月17日,奥运原创苏绣作品《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再次亮相奥博会颁奖仪式现场,我在颁奖会上用短短的5分钟再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传统苏绣艺术。在场的嘉宾均被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正如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所说:这完全是原创,不是简单的模仿,是从无到有的创作。如今,这幅苏绣巨作已被北京奥运博物馆作为国宝永久的收藏。

      这幅作品大大提升了苏绣的艺术地位,同时又树立了苏绣艺术的民族品牌,让世界人民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和苏绣艺术的迷人魅力。

      说到机遇与成功的关系,我不否认命运之神对我的眷顾。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政府为我们营造了好环境。我想,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机遇。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中间到处存在着机遇,只要你留心它,就会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然而当机遇发现你并不准备接待它的时候,它就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滑过。身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在今后,更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进一步弘扬苏绣艺术,以不负历史赋予我这个国家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的重任。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姚建萍,江苏省苏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第八届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馆长。

      姚建萍长期从事刺绣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创作工作,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以针代笔,以线代墨。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并多次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