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成立六十周年的生日。在六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苏绣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苏绣经历了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机。我在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创作《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同时,就一直在构思和创作一幅歌颂伟大祖国成立六十周年的苏绣作品。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形成了创作大型苏绣作品《江山如此多娇》的想法。接着,我就组建专家队伍一起讨论研究设计方案,为了使画稿设计得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我们特地组团去三峡、北京等实地采风,拍摄照片作为参考资料。三峡的气势磅礴,长城的雄伟壮丽,使人如痴如醉,大自然的秀美激发了每个创作人员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最后决定取毛主席诗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为作品的名称,画面由三峡景象、太湖水、长城、旭日组成,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百业兴旺,蒸蒸日上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作品全长11.96米,宽1.56米,歌颂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
设计稿完成后,我就给参加绣制这幅作品的人员上课,让她们理解这幅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内涵,让她们在思想上与我高度统一。接下来就是分组分工,齐心协力团队作战,这样绣制起来才会真正地表达设计稿的思想内涵。
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是配线。配线也是一门学问,每个色系有18种之多,加起来有近千种,在刺绣过程中,你看见的一种颜色可能是几种色线的复合色。其中还要考虑环境色彩、光影色彩,所以配色十分丰富。如绣一轮红日,乍一看,是红色,其实这至少需要大红、桔红、桔黄、紫红等好几种颜色。
第二步是理线。将线分成小股,打成小辫子,以免乱了导致丝线失去光泽。
第三步是刺绣。传统的针法,比较容易分类定针,对号入座,装饰性比较强。但同样是运用擞和针、散套针、缠针等针法,因对画面不同的理解、领会,便会产生不同的针法效果。为此,我们组建了针法研究组,分段、分块对画面各个部位进行熟悉、分析,并对各个块面的艺术效果进行统筹的协调,各种针法则在运用中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变化、转换。在传承苏绣针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用平乱交融,长短不一、变化灵活的绣法来绣制。
整个绣制工作由我指挥和领衔。绣制山体时,我们在线绒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常规,不是把一根丝线分成几份来绣,而是把几根丝线合成一股来绣制,特别绣制近处的山体时,线绒甚至用四绒来打底,再用一绒层层施加色彩,使山峰坚挺而又雄伟。中景的山稍微细一点,也达到了二绒打底。远处的山与天空融合为一体,我们则采用一绒的线打底,用半丝(一根丝线的8分之一)施色,使之与天空浑然一体。山上的树林茂密无隙,树与树之间分不出彼此,我们便采用树枝针、打籽针、拼色的手法。所谓拼色,即将不同色阶的两种色线合在一起,以达到树叶中有树叶,树中有树的效果。同样是乱针绣手法,在处理树木森林中的变化和山雾云气间的韵动时,手法更为灵活,繁而不乱、乱中有序。在绣江水时,又遇到了新难题:三峡急流从上而下,与暗礁形成水花四溅的激浪,而太湖水却缓缓而流,显得平静而优雅。两者如何完美地过渡、结合,使人煞费脑筋。经再三研究,最后确定在三峡水的部分采用乱针纵横交叉的针法,绣激浪处采用打籽、三角乱针的手法,绣平静的太湖水用平针手法,在交界处采用横丝理的小乱针手法使其接轨,使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
因为是近12米的大型作品,每周每人只能绣制一小块,而且每个人是单独绣制的,整体如何,我心中无数,所以我要求每周结束后,大家暂停刺绣,把棚架竖起来,把局部完成的绣品与设计稿进行对照比较,找出不足,对不协调的地方,加以修改。但这样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一次次的竖棚、修改,使大家精力消耗很大,腰酸背疼,有几个身体弱的女孩子还累倒了,可她们却毫无怨言,潜心绣作。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无数次的调整,最后终于把美丽的三峡、雄伟的长城、平静的太湖、冉冉升起的红日等风景,完美地融合于一体。
作品绣成后,画面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峰峦叠嶂,长城、劲松、小桥亭阁同辉;烟波浩渺,蓝天、长江、旭日水天一色;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以绣针代笔,以丝线传神,一幅讴歌伟大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壮丽的画卷跃然丝帛之上。它突破了传统刺绣的“临摹”,在内容题材、艺术形式、针法表现上都大胆地进行了创新,是一幅具有时代精神的原创苏绣作品。它将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将刺绣艺术家与我们的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幅历时二年多时间集体创作的作品完成后,即进行了在北京、长沙、南京、长春、苏州等地的巡展活动,在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轰动效应,当地的新闻媒体大加赞颂。在2009年10月此作品还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回顾作品创作的过程,我深知: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苏绣艺术创新的道路中,还会碰到艰难险阻,不会一马平川。我将继续努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姚建萍,江苏省苏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第八届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馆长。
姚建萍长期从事刺绣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创作工作,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以针代笔,以线代墨。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并多次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