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女装的左右衽

[日期:2010-05-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左右衽,是服装中最基本的名词。中国上古时代衣式即有左衽、右衽之区分,按通常说法,“衽谓衣衿,衣衿向左,谓之左衽”,反之,则为右衽。在殷墟出土的人像雕塑中,交领右衽或直领对襟衣最为常见,尚未见一例有作衣襟向左开者,表明左衽并非为中原华夏族所固有。但对于周边少数族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战国策·赵策二》有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有云:“西南夷者,在蜀郡激外,……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因此,左衽成了某些少数民族的一大服饰特色,也常常被视为是夷夏之别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苗族服装的款式可谓最多,尤以女装著称。苗族女装中,保留着各种各样的款式,被称为中国服饰的活化石。其中不乏左衽款式,左、右衽服装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不同支系著不同款式的左右衽衣,甚至同一支系在不同场合也会著不同款式,情况相当复杂。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应是具体而多种多样的,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图片资料的分析统计,结合各种材料,对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有所认识。

    关于苗族服饰的记载,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已不算少,清代便绘有《皇清职贡图》、《苗弯图册》等,称为“百苗图”,把苗族分为“花苗”、“白苗”、“红苗”、“黑苗”等,多数是根据服饰的颜色分类。1997年,杨鹃国先生的《苗族服饰》一书,仍然沿用这种分类方法,分为“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等。1985年,北京民族文化宫编辑《中国苗族服饰》一书,书中按照苗族方言划分,把苗族服饰分成型,在一个型内再根据各类服式的款式与风格,又分若干式或类。《中国苗族服饰》一书中把苗族服装划分为五个型,21式,并以标本地作型或式的名称,苗族方言与服饰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能够较全面地介绍苗族服饰。1998年,杨正文先生的《苗族服饰文化》一书,在分类方法上又进了一步,“充分考虑支系分布与支系服饰风格的因素,同时结合服饰的性别、年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以此为分类的依据”,把苗族妇女服饰分为十四型,77式。其余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中,对苗族服饰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基本没有超出这些范围;有的虽然也以服装的结构部分为基准进行分类,但多是局部地区性的,没有对苗族服装进行全面排队分类。

2000年10月,苗族摄影师吴仕忠先生《中国苗族服饰图案》画册出版,他历经三十几年的实地拍摄、考察,将苗族服饰划分为173式,提供了较全面的苗族服饰图像资料。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苗族服饰介绍最全面具体的书籍,加上作者本身就是苗族摄影师,这又加强了资料的可信程度。不仅对于笔者这样暂时无力去苗族地区进行考察的学生,就是对于研究学者,可能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这样全面的考察,这本书无疑给苗族服饰研究提供了更加值得信赖的依据。因此,笔者以本书为基础,将书中提到的173式服装一一统计分类(见附表),希望可以据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以往的各种分类方法,有一个共同性的不足之处:这些分类方法都不是以服装本身的特征,作为依据,进行分类。所以,他们对苗族服装的分类,不能反映苗族各类型服装的形成、演变,以及各种型式之间的关系。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的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的服装,不论有多少型式,都是在苗族社会的内部产生、形成、演变,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对苗族服装的分类,不仅要看到各种型式服装之间的差异性,更应该看到,在一个民族内部,各种型式服装之间的同一性!我们对苗族服装的分类,应该反映出各个型式服装的纵向的和横向的内在联系!

    苗族女装形式过于纷繁复杂,各种书籍对其分类都有很大差异,迄今为止的调查报告和论著,都是把苗族妇女服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的。但苗族妇女服饰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服装,包含了三个内容:①服装的上装和下装;②服装的附加部分,如胸兜、背牌、披肩、围腰、腰带、围裙、腿套、鞋子等;③服装的装饰,如刺绣、挑花、织锦、蜡染、银饰等。第二部分是苗族妇女的头饰。这两部分中,上装和下装是构成服装款式的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一些附加部分,如胸兜、背牌、披肩等,与上、下装共同构成不同的服装款式,其余的同服装的关系也很密切,随着服装款式的变化而变化,丰富服装的内容,但不能形成单独的款式。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于如此复杂的状况实在难以正确取舍,判定分类依据,故而避重就轻,仅以本文讨论重点——衣襟为标准分类,兼以与裙或裤等下装的搭配方式相结合,以期对苗族女装衣襟的左右衽问题有所认识。

 

一、苗族女装的分类

 

笔者将苗族女装划分为三个类型:

(一)    第一类型:贯首装

(二)第二类型:对襟装

Ⅰ式:对襟裙装式

Ⅱ式:交襟裙装式

⑴交襟右衽裙装

⑵交襟左衽裙装

Ⅲ式:斜襟裙装式

⑴斜襟右衽裙装

⑵斜襟左衽裙装

(三)第三类型:大襟装

Ⅰ式:大襟右衽裙装式

Ⅱ式:大襟右衽裤装式

 

(一)第一类型:贯首装

    贯首装的上衣是用一幅整布做成的。其做法是在一幅整布中央剪一个孔,作为领口。上衣无领无襟,穿时从头上套下,前短后长,两腋间不缝连,衣袖在穿用时才缝上。有的贯首服在领口处镶白布边,延伸至领后交叉成十字,又称“旗帜服”或“马鞍服”。清镇县麦格苗族妇女的贯首服,接青色大翻领。

    贯首装上衣在胸前和背部正中,饰一方形(或长方形)挑花或蜡染图纹。

    贯首装的下装为青色或蜡染的百褶中长裙,裙长至腿肚,多系前后围腰,裙外多系挑花腰带。

    贯首装现在分布在贵阳市周围、镇宁、兴仁、安龙、贞丰、罗甸、平扩等县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隆林县等地。

(二)第二类型:对襟衣

I式:对襟裙装式

    对襟裙装式服装的对襟上衣和褶裙是苗族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对襟裙装的上装,部分无领,部分为圆领,长袖,衣襟一般前短后长,后襟过臀,但盘县滑石板一带的女装,前襟长至脚背;安顺高寨等地的上装为蝙蝠式,袖短至肘部。

    对襟裙装式的下装以百褶裙为主,多素色,有少量蜡染裙。

    对襟裙装是苗族妇女服装的主要类型,对襟裙装流行的时间长,分布的地域宽广。对襟裙装后来在不同的地区,发展演变成不同的款式,以衣襟不同一部分发展演变成交襟裙装式,一部分演变成斜襟裙装式,如考虑与附加部分的结合,还有更多的款式:如对襟背牌裙装式,对襟胸兜裙装式、对襟披肩裙装式,等等。不过,对襟裙装式服装,并没有消失,在一部分苗族妇女中保留了下来,继续留传穿用。在贵州的福泉、安顺、织金、盘县、安顺、麻江,广西的西林、隆林,云南的广南、文山、开远、金采,四川的古蔺等地,现在都可以看到。

式:交襟裙装式

    交襟裙装式保留了对襟裙装的基本款式。交襟裙装的上装为大领交襟半体衣(或长衣),衣领后倾且低,袖宽大而短,穿时左右交襟,扎于腰带内或裙内。下装为百褶裙。

    交襟裙装式上衣的衣袖、肩部和背部是主要的装饰部位。装饰以刺绣为主,技法多样,工艺精湛。交襟裙装式服装盛装时,银饰极精,数量亦多。

    交襟裙装式主要分布在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台江、剑河、雷山、黄平、凯里等地。

式:斜襟裙装式

    斜襟裙装式是以对襟裙装式为基础,演变形成的服装款式。斜襟裙装式的上装是把一侧襟加宽,从领部向另一侧斜下至腰部,襟边为直线,用挑花带装饰。穿著时,一襟盖另一襟,在腰部用布带拴系,或用钮扣。上装紧腰长袖。衣摆宽大,成燕尾形,或用挑花,多层重叠。

    斜襟裙装式服装的下装为长裙,裙腰上部有蜡染、挑花、刺绣等装饰。

    斜襟右衽裙装式服装分布在贵州的织金、黔西、毕节、安龙、盘县,云南的个旧等地。

    斜襟左衽裙装式服装分布在贵州省关岭县、普定县、安龙县、六枝特区及三都水族自治县、丹寨县、都匀市等地。

(三)第三类型:大襟装

    苗族妇女服装中,大襟装的上装,与汉族的上装,在款式上基本相同:大襟、右衽。大襟装的下装,有裙装和裤装两种。

I式:大襟右衽裙装式

    苗族妇女的大襟右衽裙装式服装的上装,为折襟,左大襟从领部向右折至右腋下,在右胸部和右腋下用钮扣或布带拴系,两侧开衩,其形制与汉族上装相同。

    大襟右衽裙装的下装,多为中长百褶裙。

    大襟右衽裙装分布十分广泛,四川省的叙永、古蔺、兴文、珙县、筠连,贵州省的毕节、大方、织金、普定、镇宁、平坝、修文和贵阳等地,均有分布。

Ⅱ式:大襟右衽裤装式

    苗族女装的大襟上装和裤装,是在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服装的影响下而开始穿用的,因此,在苗族对襟装的各款式服装中,都出现了少量的大襟装上装。而在对襟装的下装中,则出现了在不同情况下穿裙或穿裤,以及裤外套裙,同时穿着的情况。同时,在封建王朝推行的强制同化政策和苗族内部所进行的服装改革的行动下,苗族妇女服装形成了大襟右衽裤装式。

    苗族妇女的大襟右衽裤装式服装的上装为大襟长袖衣,右衽,胸前系绣花围兜,部分地区的上装外套刺绣云肩或银云肩。下装为直统长裤,脚穿绣花鞋。

    大襟右衽裤装式服装主要分布在湘西的凤凰、花垣,黔东北的松桃及黔东南的榕江县等地。

 

二、苗族女装的发展历史

以上我们分析了苗族女装的类型,下面我们再看看他们的演变过程,希望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各种不同款式的左、右衽服装的形成及演变。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本文所讨论的苗族女装是苗族妇女今天仍在穿著的服装,而不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古代服装,我们讨论苗族女装的发展历史是为了从其演变中看到各种款式的内在联系。由于苗族各地区服饰发展程度不同,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因此研究历史,其实也是研究今日服装不同款式间的关系。

(一)苗族女装的演变

、贯首装

    贯首装是目前可见到的苗族妇女最早的服装款式。贯首装还保留了服装的原始形态。

    贯首服饰,最早见于《旧唐书》的记载。《旧唐书·卷197·南平僚传》:“南平僚者,……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其后的《新唐书》、《通志》等,有相同的记载。这些文献记载的是裙的款式。

    苗族的贯首装,最早见于明代的汉文文献记载。嘉靖《贵州图径新志》卷之十一,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风俗条:“境内东夷之苗,……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中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别作两袖,作事则去之。杂缀海贝巴、铜铃、青白绿珠为饰。“万历《贵州通志》有相同的记载。苗族妇女至今仍在穿用贯首服,虽然在款式上有了发展变化,如在领口镶白边,成为“旗帜服”;或接青色大翻领,在胸部和背部正中饰方形挑花或蜡染图纹等,但其款式的主要特征,“无襟,当幅中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却保留下来,没有改变。

、对襟装

    苗族妇女的对襟装是以对襟上衣和褶裙为服装的基本类型,发展演变出的多种服装款式,构成了灿烂辉煌的苗族服饰文化的主要内容。所以,对襟装是苗族妇女服装的主要类型。

    苗族妇女的对襟装保留了中国古代服装的上衣下裳制。我们今天在苗族妇女的对襟服装中,还可以看到古代上衣下裳制的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服装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属制。西周以前,主要是上衣下裳制,服装做成上下两截,穿在上身的一截,称为“衣”,穿在下身的一截,称为“裳”。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了“深衣”——把上下服装合并成一件,连成一体,即是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的上衣,为对襟,长度在膝盖上下,穿时在腰间系带,扎住上襟。目前考古学上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就是这种服式:衣作交领,腰有束带。“裳”字也写作“常”。《说文·巾部》:“常,下  也”。“  ”即“裙”的古体字。“裳”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指一切下体之义;狭义的“裳”,则指一种围裙状的服装,分为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一般前片用三幅,后片用四幅。以后把两片连成一体,就变成了裙。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服装改革,主要就是废弃这种上衣下裳制。不过,这种服制,仍然在社会上流传穿用,在宋、明时期的绘画和考古出上的陶诵上,我们都可以见到。当时的男子,也着此种服式。宋时,称为便服,又称“野服”,意为山野之人之服。

    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对襟上装和褶裙,属于古代上衣下裳制中的“衣”和“裳”。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形制,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上衣的交领、无钮扣,穿时系腰带等,都是上衣下裳制的基本特征。苗族妇女普遍穿用的前、后围腰或围裙帕,还保留了古代上衣下裳制中“裳”的形制。

    在苗族的男子中,有一部分至今还保留了在特定的环境中穿著女装的习俗。如贵阳市部分地方,男子盛装时束花围腰,饰花披带,戴项圈;盘县滑石板苗族跳芦笙时,男子穿女盛装;安龙苗族跳花时,男子穿女绣花裙;台江施洞龙船节时,龙船上敲锣的小男孩穿女盛装,等等。这些仍然是古代上衣下裳制的习俗。

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种款式,都是由对襟裙装演变而来。其中一部分是以对襟裙装本身形制的变化而形成的,如交襟裙装和斜襟裙装。另一部分,则是以对襟裙装为基础、增加部分附加装饰而构成的新的款式:如内穿菱形胸兜,成为对襟胸兜裙装式;或戴上背牌,成为对襟背牌裙装式;或披披肩,成为对襟披肩裙装式。

    苗族妇女的交襟裙装是由对襟裙装变化而来。交襟裙装与对襟裙装的上装相比较,形制基本相同,但有一些变化,如袖宽大而短,低领向后倾斜等。交襟裙装因精美的银饰、绣片,交襟的穿著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服装款式。勤劳智慧的苗族妇女对服装贯注了浓郁的民族感情,她们在绣片和花边中,赋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内涵,精湛的刺绣,挑花和织花的工艺技巧,把一种简单的服装款式,推向了苗族服饰的高峰,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苗族服饰文化。交襟裙装就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代表!交襟裙装在制作技巧上达到了内容和形式最完善的结合和统一,是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交襟裙装这种款式,最能表现苗族女装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也是交襟裙装能够从对襟裙装中演变出来,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苗族妇女对襟裙装的“裙”,虽然款式较多,有百褶裙、罗裙、筒裙等,色泽有白色、青色、黑色、兰色和蜡染裙等,但均未能影响服装的款式。苗族妇女对襟裙装中裙子的长度,一般在膝盖与腿肚之间,为中长裙,有部分长至脚踝。更有部分短裙,特别是其中的超短裙,长仅10厘米,最具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对襟短裙装。

、大襟装

    苗族妇女的大襟装服装,是受到汉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服装的影响而出现的。外来的影响,有两种情况,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情况是封建王朝推行的强制同化政策和苗族内部精英分子的改革倡导,导致对襟裙装改变为大襟右衽裤装。这种改变是群体性的,改变后形成一种新的服装款式。如湘西和黔东北的大襟右衽裤装。

    第二种情况是民间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悄然迸行的。这种影响导致的变化很细微,也很复杂:有的上装改变了,下装没有改变;有的下装改变了,上装没有改变;有的上装和下装同时改变;有的改变得多一些,有的改变得少一些;而且,改变前的服装款式,同改变后的服装款式,同时并存。所以,在对襟装类型的各个款式中,都出现了少量的穿大襟上衣或穿直统裤的情况。如贵州云雾山地区的贵定、惠水、龙里等地的苗族,过去称为“海贝巴苗”的一部分苗族妇女,她们原是对襟背牌裙装,但现在却改穿蓝色大襟右衽圆领短衣;又如贵州月亮山地区的从江、荔波等地的苗族妇女,她们是著对襟胸兜裙装式服装,内穿菱形胸兜,但现在已婚妇女改穿右任上衣,胸兜不外露;又如毕节、织金、大方等地的苗族妇女,她们原是对襟披肩裙装,但现在上装已改为穿黑色紧身右衽长袖圆领衣;又如贵州黎平六合乡的苗族妇女,盛装时穿对襟无扣上衣,而穿常服时,上装为右衽圆领半袖上衣,衽襟用白布镶边,钉铜钮扣;又如云南省金平县的苗族妇女,大襟上装与对襟上装同时穿用,如此等等,不再细举。

    苗族妇女的对襟装各款中,出现穿裤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便装穿裤,盛装穿裙。如台江施洞、雷山西江镇、凯里挂丁等地苗族妇女的服装为交襟裙装式,但她们盛装时穿裙,便装时便改裤。

    ②便装穿裤,盛装内穿裤,裤外套裙。如惠水县大坝、摆金、贵定县云雾山地区,龙里县中排等地苗族妇女的服装是对襟背牌裙装式,但她们便装时穿裤,盛装时内穿裤,裤外套裙。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安寨,四安及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等地苗族妇女的服装是对襟胸兜裙装式,但她们也是便装穿裤,盛装内穿裤,裤外套裙。

    ③裤外套裙,作为常服穿。如贵州长顺县广顺苗族妇女的服装为对襟裙装式,她们的下装内穿布裤,外穿青色细褶裙。

    ④少女穿裤,结婚后穿裙。如贵州从江县加鸠乡苗族妇女的服装为对襟胸兜裙装式,但少女穿裤,结婚后才穿裙。

    ⑤穿裤不穿裙。穿裤不穿裙的服式,其上装都是大襟右衽衣。

    以上介绍的情况,说明第二种影响虽然使苗族妇女的服装变得很复杂,但没有形成新的款式。

(二)苗族女装各类型服装形成的时代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汉文文献对苗族服装的记载时代较晚,多是清代的,明代虽然有少量记载,但很简略。因此,只能对苗族妇女服装各个型式形成的时代,作一初步的推断:

    我们知道,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时,苗族又是一个不断迁徒的民族。苗族的先民,迁徒到江西、湖南一带地域后,文献记载中称为“南蛮”、“荆楚”。秦灭楚后,苗族先民大量向西、向南迁逃,至西汉时,已经遍及川、黔、湘、鄂一带的山溪江谷间,进人五溪地区,以“武陵蛮”、“五溪蛮”的称谓,见于汉文的记载。汉至宋代,由五溪地区向西、向南进入川南、贵州和云南等地。元、明时期,苗族继续向贵州、广西和四川地区迁徒,由川南进入云南,并向外迁至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地。苗族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迁徒的历史。苗族女装的各个型式,就是在这个迁徒的过程中演变形成的。同时,苗族女装的型式形成以后,苗族仍然在继续迁徒。这时的迁徒,打乱了苗族女装形成不同型式的地域界线,在新迁进居住的地区中,各种型式的服装,交混在一起。这种情况,虽然增加了苗族妇女服装型式分布的复杂性,但却给我们推断苗族妇女各个型式服装形成的时代提供了依据。

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个款式,同苗族的居住地区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首先讨论苗族妇女对襟装各个款式的形成时代。

对襟装各个款式的分布范围,今天仍然是比较清楚的。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分布范围,是在对襟装各个款式形成以后,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随着苗族人口增多,居住范围扩大和不断迁徒以后的情况。在对襟装各个款式的形成时期,其分布的情况,比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应该更集中,范围应该更小一些。

对襟装的各个款式,是为了适应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而形成的,这些款式,都具有生活和劳动中的实际意义,所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装款式。如贵州月亮山以北地区的贵州从江、榕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三江,湖南的城步等地,气候比较炎热,所以形成了对襟胸兜裙装式,穿著时胸兜外露。而生活在黔西北、滇东北地区的苗族,那里海拔较高,气候比较寒冷,所以形成了对襟披肩裙装式,用毛织的披肩,披在上装外面,可以抵御风寒。生活在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因为山深林密,为了便于山区的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对襟短裙装式,等等。这种分布状况,说明苗族妇女服装中对襟装的各个款式,是在苗族迁人贵州,在各地定居以后形成的。因为苗族在进入这些地区以前,不可能形成适应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服装款式。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个款式,只能是在苗族迁人贵州以后,才能形成。

    另一方面,苗族迁徒进入贵州的时间,虽然较早,但是,他们是分散的,先后进入贵州的;进入贵州后,又是各自选择林密地肥、人烟稀少的地方居住。如果苗族在进入贵州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对襟装的各个款式,迁徒进入贵州以后,仍然能保持各个款式服装的人居住在一起的状况,则在开始迁徒以前,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穿著某一款式服装的苗族,迁徒到某一地区居住;穿著另一款式服装的苗族,又迁徒到另一地区居住。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迁人贵州,到规划好的地方居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个款式,只能是在苗族迁入贵州.安居以后,才能形成。

苗族妇女对襟装各种型式的形成时间,不应在清代。

    一种新的服装型式的形成,除了必备的主观条件外,在客观上,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民间服装类型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在清代,没有这个客观条件。

    清初,对贵州苗疆的陆续开发,继之而来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逐步打破了苗族地区的封闭状态。雍、乾年间起,不断爆发的少数民族的起义斗争,清政府对苗族地区的多次军事行动,残酷镇压,迫使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不停的迁徒。清代苗族的迁徒情况,有以下一些:

    ①雍、乾年间,陆续从黔东南黄平等地迁往黔西南州贞丰、兴仁、安龙等地居住的苗族,至今语言与黄平苗族相通,服装款式亦依然保留,与黄平妇女服装,没有多大差异。

    ②乾、嘉年间,从湘西迁往黔东南州月亮山地区的苗族,至今仍保留了原有服装。

    ③居住在黔西南州安龙、贞丰、普安等地的俗称“小花苗”的苗族,据说是300年前,由黔西迁关岭扁担山居住100年后,又经兴仁,普安等地,辗转迁来,至今仍保持原有服装。

    ④清代中期,苗族人民的迁徒活动,更加频繁,在今天的黔南州和黔西南州,有操各种方言的苗族,从贵州各地,甚至从云南、广西大量迁入。这些迁入的苗族,他们迁徒的具体时间,虽然尚不能确定,但他们从何处前来,却可基本确定。这些迁来的苗族,至今尚保持了原有的语言,他们的服装款式,同原有的比较,虽然有一些差异,但却没有形成新的款式。

苗族妇女服装的贯首装和对襟装的各个型式,在明代晚期以前,应已经形成。

    在明代的文献中,有苗族贯首装式服装和对襟短裙装式服装的明确记载。

    明嘉靖《贵州通志》、龙里卫、采伐司条记载了苗族妇女的贯首装服饰的情况,嘉靖《贵州图径新志》、万历《贵州通志》等均有相同的记载。

    明嘉靖《贵州通志》中,又有苗族对襟短裙装式服装的记载。嘉靖《贵州通志》,都匀府、合江陈蒙烂土司,短裙苗条:“夷俗男女著花衣,穿短裙,绾髻插木梳”。嘉靖《贵州图径新志》和万历《贵州通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1987年夏,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清理了贵州平坝棺材洞和长顺天星洞两地的苗族岩洞葬墓。两处出土的苗族妇女服装,都是斜襟裙装式服装,其形制与今天当地苗族妇女的服装,款式基本相同。清理报告把平坝棺材洞出土的服装,时代定为宋代。有专家认为,这个年代不确。平坝棺材洞中,葬具的演变顺序是船棺——圆木棺——方棺——普棺。平坝棺材洞测定了两个C14数据,两个都是取自船棺,一个时代为距今1110年土80年,一个年代为距今985士72年,约当晚唐昭宗景福年间至北宋仁宗景  年间。船棺年代的下限已到北宋,而出服装的方棺,其间还有一个圆木棺。因此,方棺的年代,上限不应超过明代。所以,平坝棺材洞中出士的服装,其时代应定在明代。

    综上所述,苗族妇女服装中的贯首装和对襟装的各个型式,不是在清代形成的;而在明代的文献记载中和考古出土的实物中,可以明确当时已有贯首装和对襟装中的对襟短裙装、斜襟裙装,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苗族妇女服装中的贯首装和对襟装的各个型式,至迟在明代晚期以前,已经形成。

    ⑷苗族女装各类型形成的时间,上限在宋代。

以上我们讨论了苗族女装对襟款式形成的下限,那么其上限是什么呢?苗族妇女贯首装和对襟装的下装都是穿裙。裙有褶裙、百褶裙、桷裙、旋裙等,但以百褶裙为主。百褶裙是决定苗族妇女贯首装和对襟装服装类型的主要因素。苗族妇女开始缝制和穿著百褶裙的时间,可以认为就是苗族妇女贯首装和对襟装服装类型形成的时间,百褶裙的缝制和穿著,是苗族妇女贯首装和对襟装服装类型形成的标志。因此,我们主要讨论百褶裙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以及苗族妇女可能在何时缝制和穿著百褶裙。

    我国在汉代以后,流行妇女下体穿裙。那时没有百褶裙,直到唐代,妇女所穿的裙子,大多以六幅布帛拼制而成,有的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料子拼成,称为“间裙”。每一道狭条,称为“一破”。那时的裙子,多的也不过“十二破”,称为“仙裙”。后来,由于裙幅的增加,裙上的褶裥逐渐增多,到了五代以后史书中才有“百叠”、“千褶”的记载。百褶裙的出现,在五代以后,而在社会上流行,不会早于宋代。因此,苗族受到中原服饰影响,缝制和穿著百褶裙的时代,其上限亦应在宋代。

    除裙子的款式而外,在裙子的穿著方法上,也可证明苗族妇女接受中原服饰的影响,穿著百褶裙,只能在宋代,不会早到唐代,或唐代以前。

    从汉文文献记载,隋、唐的壁画、画卷、石刻、雕塑和墓葬中出上的陶俑,都清楚地表明。隋、唐时期,妇女穿裙时,裙腰都系在胸部或腋下,裙裾下垂于地。今天朝鲜族的服装上,还可以看到唐代妇女穿裙的风格。苗族妇女贯首装和对襟装中,与隋、唐时期妇女穿著裙子的方式,完全不同,说明没有受到影响。

    从百褶裙的形制和裙子的穿著方法,我们可以推断苗族妇女贯首装和对襟装各类型形成时代的上限,在宋代。这也同苗族迁徙进人贵州的时代,一是致的。

⑸斜襟左衽裙装款式的形成可能在明代。

贵州省关岭县、普定县、安龙县、六枝特区和都匀市、丹寨县等地的部分苗族妇女,穿著斜襟左衽裙装服装。这种服装款式形成的时间较晚。

    苗族妇女服装的上装,除贯首装外,以对襟和大襟右衽为主。贯首装是苗族古老的服装,对襟和大襟右袄是中国传统的服装襟式。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某些民族中,上装习用左衽。这时,女装已作左衽,金、元时期在左袄流行。明初曾明令禁左衽,但民间仍有穿著者。

    都匀市、丹寨县等地部分苗族妇女穿著的斜襟左衽裙装式服装的上装为方领。方领又称袒领,多见于唐代。下装为红绸彩绣筒裙,系红绸腰带。此种习俗,亦见于唐代。

苗族妇女的斜襟裙装类型,形成于宋代。其中的斜襟左衽款式,虽然保留有一些唐代的习俗,但因左衽出现的时间较晚,所以,苗族妇女的斜襟左衽裙装款式,可能形成于明代。

大襟右衽裤装的出现,可以确定是在清代的变化。

在对襟装的各个款式中,也出现了穿大襟右衽上衣和直统裤的情况,同时,有一部分苗族,如紫云县纳容乡、望谟县林木山乡和罗甸县栗木、董王等地的苗族,迁到当地后,与布依族杂居,受到布依族的影响,语言虽然没有变化,但服装却基本上布依族化,与布依族服饰大体一样了。生活在广西融水,贵州榕江等地的部分苗族妇女服装,在款式上与当地侗族女装大同小异。

苗族大襟女装中有枇杷襟的款式,或穿著枇杷襟的情况:如贵州省丹寨县八寨、龙泉、雷山县桥桑、达地等地部分苗族妇女,盛装时,上装为对襟无扣肥袖短衣;便装时,上衣为右衽枇杷襟短衣。这里苗族妇女的服装,已经受到枇杷襟服装款式的影响,但是,尚处在演变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款式。贵州省剑河县、台江县等地苗族妇女的大襟右衽裙装,上衣外套枇杷襟背心。

枇杷襟是清代出现的一种偏门襟的缺襟款式。枇杷襟上衣的特点在襟线的走向上。枇杷襟上衣的衣襟线条,上部与下襟衣相同,但走势不向肢下,而与摆边成垂直延伸,后又转成横线,在中心线上再成直线。因此,苗族女装枇杷襟出现的时间也应在清代。

 

三、小结

⑴通过以上对苗族女装演变和各类形形成时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苗族女装的左、右衽服装可以分为交襟左、右衽,斜襟左、右衽和大襟右衽,其中大襟右衽的出现时间明显晚于交襟和斜襟,它的出现是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的,可以说是汉化与否的一个标志。

这种变化以湘西一带,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的松桃、晴隆,四川省的秀山、酉阳,湖北省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女装为代表。道光年间的《凤凰厅志》中记载:“七妇女银簪、项圈、手钏、行  皆如男子,惟两耳皆贯银环三四圈不等,衣服较男子略长。斜领直下,用锡片红绒或绣花卉为饰,富者头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裹以青秀帕,腰不系带,不着里衣,以锦布为裙,而青红间道,亦有钉锡铃绣绒花者,两三幅不等,与男子异。”而清代“改土归流”后则改为上穿圆铃大襟右衽宽袖衣,下穿宽脚裤,系绣花围裙,原有款式已经消失殆尽。

有些地区虽然也受到汉化的影响,但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服饰,因此我们在苗族女装中可以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便装为大襟右衽裙装或裤装,而盛装则为对襟装,或者是交襟、斜襟装,也有不少左衽的情况。如贵州的三都、都匀、丹寨等县,盛装为左衽上装和裙装,便装为大襟右衽短衣和裤。

⑵交襟和斜襟左、右衽是在对襟装基础上发展起来,交襟装在其上的变化不大,因此可能略早于斜襟装的出现,也可能为同时产生,而它们中左、右衽的区别应不是汉化的标志。如前所述斜襟装的形成时间为宋末,斜襟左衽又显然是受到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其出现时间可能在明代。因此右衽是其原有的款式,而左衽是受到外来影响的,后来可能由于左衽的不流行又产生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苗族内部分支众多,有些支系至今仍保持左衽传统仅仅是为了与同地区的其他支系相区别。如贵州台江县的革东乡左衽与本县其他分支区别,黎平县的平架乡内自称“草苗”的支系,还区分为“六十苗”著右衽,“四十苗”著左衽。

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丧服上,左、右衽会发生变化。

苗族民间信仰认为,生与死,入与鬼,或阳界和阴界的交接嬗变,是一种极为神秘的转换过程;一次通往生命之源的旅行。在这重要的人生转换的过程中,诸享处理得当,则可安抚死者灵魂,使其顺利“换届”,进人正常的轮回系统,同时可以保佑生者,庇阴后代。如果处理不当,死者灵魂不能正常到达租先的发祥地(老家),便全成为游魂野鬼,扰乱阴阳两界的秩序,出现灾祸频仍,人口不蕃的恶果。给死者换装之所以成为葬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着诸仪式和禁忌,皆出于对不可知彼世(阴间、鬼界)及死者灵魂的某种畏惧心理。

在台江县反排一带,每当老人落气,家人就自然放声大哭,邻里听到哭声多来助丧,抚慰死者家属。紧接着在正堂的木架上设一简易床架,铺上草席,把死者尸体平放席上,然后由与死者同性别和同辈份的人,替死者洗身、剃头(男者)或梳发(女姓),换上寿衣、寿鞋。当地将“寿衣”称“欧漏”,意为“老衣”。

女性死者的寿衣,大多是青年时代的盛装,若其盛装已破烂,就在晚年制备一套,形式与其一样,只是花饰不如盛装多,包头帕、腰带、裹腿及布鞋(多绣花),一般都是新制的。陪葬的银饰品,反排是家境好的一对手钏,施洞为一对大耳环。死者穿这些衣服时,衽的方向和包裹腿的方向须与活人相左,以示生死有别。如施洞一带生时穿左衽,死时穿右衽。

由于现在所见出版物并没有丧服的图片资料,故此笔者很难在这里对其有详细介绍,《中国衣经》中称,左衽款式主要见于古装和丧服,见于古装是没有非议的,然而见于丧服笔者尚不能断定,如果丧服即是生前的盛装,那么就是说其与盛装的衽的方向相反,现在许多地区连盛装都已经改为大襟右衽,这将如何改变衽的方向?究竟苗族哪些地区有这种丧服制度?现在是否还流行?也难以确知,因此放下这个问题暂且不论。

总之,苗族女装左右衽的各种款式的形成是伴随随着历史发展,在各种外来影响下产生的,我们不能将其仅仅归结于汉化的影响,相反苗族本身即有右衽交襟、斜襟衣,左衽却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大襟右衽裤装则基本上是汉装的款式。另外,盛装、便装的不同,本支系为保持自己与其它直系的区别,还有丧服等因素,也造成了苗族女装左、右衽比较混乱的局面,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书目:

1、吴仕忠:《中国苗族服饰图案》,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2、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苗族服饰》,民族出版社,1986

3、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侯亚娜,女,汉族,1981年生人,籍贯北京。2004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2004年9月年就职于京城百工坊,2005年至今就职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任业务部项目经理。工作范围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处日常业务、行业培训、行业评审、行业技艺大赛、行业特色区域考评、行业普查,协助上级主管单位进行行业调研等工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