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介绍象牙雕刻的历史和发展,阐述了牙雕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的真正意义。以及该艺术面临的原材料导致的生存、传承问题。我们努力挽救这种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背后引发的非法屠杀和贸易问题。期待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能让这门技艺在其它材料上重获新生。
关键词:象牙雕刻工艺;象牙原材料;非法贸易;原材料替代
一、中国象牙雕刻的历史:
中国象牙雕刻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历史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懂得使用阴刻、镂雕,甚至圆雕等技法来创作,后又出现透雕和镶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在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镂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艺制品。象牙雕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般而言,象牙雕刻艺术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及风景四个种类。其中牙雕人物题材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历史名人。从类别上可分仕女、罗汉、佛人、武人及历史人物等。人物画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出人物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姿态、衣饰的形状等,有出处的还要着重刻画人物的身份特征,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牙雕花卉一般以花为主,以鸟、蝶、蜻蜓、青蛙等作陪衬,雕刻具象有牡丹、月季、菊花、玉兰、碧桃、松、竹、梅等,托件整体造型上有花篮、花瓶、竹筒、折扇、假山等,起到了主角与陪衬体很好的搭配作用。牙雕动物题材主要有林中虎啸、深谷狮吼、雄鸡报晓、鱼跃荷池等等,其中十二生肖在牙雕艺术中占有一定位置。牙雕中的风景题材一般表现山水、岛屿及日月风云。嶙峋的山石、斑驳的海岩、滚动变幻的云朵是牙雕艺人尤为喜欢的挥刀具象。
牙雕工艺兴于商,衰于秦,后又复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故从整个中国牙雕发展历史看,它的繁荣衰落与国势天赐密切相关。
商代牙料丰富,象牙雕刻盛行,作品风格华美细腻。匠人们采用镂刻、彩绘、染色加之镶嵌等技法,使作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其婀娜多姿与典雅庄重的青铜工艺相映生辉。西周牙雕沿袭商代,凝厚结实简朴典重又区别于商代的华丽繁密。它的圆雕器物注重立体感,浮雕器物层次变化比较复杂。周代的牙雕主要作为饰品装饰在战车、家具、王室贵族的乘舆以及精美的文房用具上。
秦因牙材匮乏,由“就地取材”至“外出觅材”,赖达官贵人的显贵斗富维系,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自给自足形成反差。汉代海上贸易频繁,象牙来源除东南亚、印度之外,还来自非洲。汉代牙雕以线刻、浅浮雕为主,但也有个别作品采用深浮雕、镂雕手法,造型别致生动,刀法质朴。
唐继隋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促进了牙雕艺术的繁荣和题材的开拓。到宋时皇家有手工作坊-文思院,文思院下专设象牙作坊,每年大量进口象牙,牙雕规模空前。因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元之后的象牙雕刻,虽是王榭堂前燕,百姓之家亦可见。
明清牙雕工艺枝叶繁茂,南北两派工匠锻造了中国牙雕史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辉煌篇章。“天下熙熙,皆为象牙来,天下攘攘,皆为象牙往!”为其写照。
二、象牙雕刻的南北派之特点
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伦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牙雕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是历代宫廷、文人收藏和赏玩的热点。经过众多牙雕工艺大师不断挖掘和创新,牙雕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木雕、泥塑、国画等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牙雕技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自清代中期,牙雕艺术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各地区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其他还有天津、福州、乐清等地,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1、广州牙雕
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其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基中以象牙球最有名。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
为了适合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趋于清代晚期,广东牙雕风格纤细繁琐,逐渐走向衰落。广州为牙雕南派代表。广州得通商口岸之便,象牙原料丰足。著名的产品有象牙套球、楼船以镂空技法独步天下。镂雕象牙球为其一绝。象牙球又称“鬼工球”,整块牙料镂空成多层,每层厚薄均匀,转动自如。1915年巴拿马国际工艺博览会上,日本和中国同时送展象牙球,评委将两个象牙球放进水中煮,结果日本用胶粘合的象牙球遇水而裂,中国象牙球完好无损。另一绝艺是象牙编织。在特定溶液中软化象牙后劈成薄片,再打磨编制。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因耗工费时,难度极大,作品价值连城。
2、苏州牙雕
苏州牙雕(包括地处江南的南京、嘉兴、杭州、扬州等地)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已初步规模,并形成一定风格。苏州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水平很高,技法多样,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牙雕工艺与其他雕刻工艺不断融合渗透,并吸收了其他工艺中的造型图案、技法,再加上许多其他门类的雕刻家们也直接参与牙雕工艺,为苏州牙雕工艺的新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因素。苏州有着固有的传统,以及相对的文化氛围,苏州牙雕一直保持着东南地域文化的特色。
苏州地区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传统文化深厚,特别是吴派、虞山派、娄山派绘画艺术对牙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故苏州牙雕一直充溢浓郁的文化气息。苏州牙雕总体风格典雅醇厚。艺人善于用隐起手法,在其隐起适应的面上施展技艺,形象生动,意境幽远,布局疏朗得当,给人以适静之感。其细节的处理非常纯熟,刀法一般采用流畅自如的浅浮雕、阴刻、圆雕、高浮雕,用刀有力简洁,打磨圆滑光亮。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追求意境的表现,明显受明清文人画的影响。
苏州牙雕吸收了竹雕、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特色,山水画题材作品具有国画风格,妇女和儿童形象仿效工笔画,而花卉又有清初恽南田流派的气质,各种图案古色古香,有清淡明朗、秀美野逸的风格。在雕刻上,苏州牙雕技法效仿竹刻,山水追求吴门画派以及四王画派的布局和皴法,人物、花草、禽兽则仿效工笔效果,力求重视清初恽派花鸟气质,有古雅、野逸、秀丽之风。
3、北京牙雕
北京牙雕的兴起,是在清朝早中期。北京作为一国之首部,富官显贵聚居京城,为牙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同时外地牙雕工匠的流入,为牙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京为北派典范,以传统雕刻为主。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故,作品堂皇高雅,静穆大气,有皇室气质、王者风范,以宫廷牙雕为主。题材则多为古装仕女、人物、山水、花鸟,做工细腻,具绘画笔意, 装饰精细琐碎,有的还采用了着色、染色的手法,着色填彩均有章法,在康熙、乾隆两朝达到顶峰。尤以刻制人物最为闻名,艺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质地细腻坚韧的特点,精确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和感情,比例协调,构图优美,人物生动,神态逼真,刻工谨严精致。常见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鲜明对比,使产品更为生动多姿。制作上流于炫耀技巧,精细繁复。北京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摆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现大件作品,多为立体圆雕,刀工精细、刀法圆润、造型比较生动。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风格上追求精致,华丽,可能受宫廷的影响。
在北京地区,流传一种被人称为造办处风格的牙雕。造办处牙雕,专指在清宫造办处牙作制作的牙雕,它源自于民间,但又有别于民间,是一种专门为皇室使用的宫廷制品。实际上,它并不能称为一种牙雕流派,而是广州、苏州、北京等牙雕风格不断融合的产物。清宫中许多牙雕作品,并不能根据匠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的喜好。由牙匠出样稿,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在雕刻过程中,牙匠们小心翼翼,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取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收各派之长,以符合皇帝的口味。宫廷牙雕总的风格“雅、秀、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朴、典雅,在工艺上要求精细、润洁、打磨光滑。宫廷牙雕在乾隆时期达到创作高峰。特别到清代后期,宫廷牙雕渐趋衰落。在制作上十分繁厚,风格也显得琐碎,也谈不上意境,只在技术上比前代有所进步。至道光、咸丰以后,由于国势衰落,宫廷牙雕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消失。
三、象牙雕刻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象牙雕刻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70-80年代是我国牙雕行业的兴盛时期。象牙雕刻行业企业发展到12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左右,总产值近3000万元,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技艺人员。目前,在我国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有16位是从事象牙雕刻的,还有数十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牙雕设计和制作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广东的象牙球可以做到50多层,每层均可独立旋转;象牙画舫也更加精巧,人物千姿百态,门窗随意开合。1974年,大型牙雕《成昆铁路》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现陈列在联合国总部大厦。无论北京彩绘牙雕、广州的象牙球,还是上海的细花镂空牙雕,均各具千秋,享誉中外。
四、危及存亡的问题:
1、濒危的艺术
目前,中国象牙雕刻的发展面临着挑战。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1989年,中国政府严格执行《公约》中的各项规定,禁止了象牙原料的进口。国外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也在关注着中国,关注着我国象牙加工销售管理及执法监管状况。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国作为象牙原料的主要进口国,是对大象的生存构成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对中国的类似指责并不鲜见,他们的舆论压力直接造成了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上中国很难顺利取得合法象牙原料进口国的资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的象牙库存原料经多年的消耗,已十分稀缺,象牙雕刻产品的生产急剧萎缩。北京牙雕厂自1990年以来就只能用1990年前进口的库存原材料生产。因无牙可雕,北京象牙厂员工从最盛时的800多人锐减到今天的40多人。艺人们被迫利用河马牙、猛犸牙、鱼牙、驼骨材料等其他动物的齿骨来替代生产和贸易。不复当年牙雕名列北京民间工艺的“四大名旦”——牙雕、玉雕、景泰蓝、漆雕之首的辉煌往昔。
其次,象牙雕刻专业人才的培养未受足够重视。比材料更珍贵的雕刻技艺同样遭遇冷峻现实。一个入门者,通常要三至五年才能够掌握象牙雕刻的技术,要想雕刻出真正的象牙艺术品,还需经过十年左右历练,再想小有所成,就得殚尽竭虑呕心沥血付出一生。牙雕大师的艺术生命十分短暂,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需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光都花在学习上,步入中年才能有所进益,从事完成高品质的作品。及至晚年,手颤眼花已不堪胜任精雕细琢。一件精美作品的完成,快则几月,慢则几年!因此牙雕业成品率不到10%。新人不济,导致从业人员的老化非常严重。仅有的几位牙雕大师年龄均在50岁以上。目前,国内高校也无象牙雕刻专业,美院培养的学生在实践上也无法适应生产要求。此外,象牙不但硬而且脆,雕起来与木骨等其他材料的手感有很大不同,虽和木雕和牙雕相似,但即便是紫檀、花梨木等质地硬度和象牙相类的硬木,也缺乏象牙的韧性。用象牙可以雕出昆虫纤细的触角,凌空颤动,其他材质则无法实现。牙雕的高超技艺还需要经年累月的实练,由于象牙原料紧缺,给新人提供练习用的边角余料都极为有限。
中国象牙雕刻陷入了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困境局面,极大地影响了象牙雕刻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特色手工技艺的传承,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在这种情况下逐渐流失与衰落。 照此趋势发展,等到现在从事牙雕的人退休,缺乏新鲜血液加注的牙雕业,或许就将谢幕成为历史了。
2、濒危的种群
象牙有“有机宝石”的美誉。滑润莹澈如玉、纹理细密规则,易受刀,用以雕刻精巧的器物。但象牙的巨大价值为大象种群带来了灭顶之灾。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热衷于象牙首饰,在日本,象牙被制成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品,如筷子、佛珠、茶具、日本乐器三味线、钢琴键盘、首饰、印章等。中东的石油富豪们用象牙做建材装饰豪宅。大量耗用象牙使国际市场上每天的象牙交易量竟超1吨,对非洲象的滥捕滥杀使得野生象群急剧减少,象牙价格飞涨。牙料在解放前3美元1公斤,从2004年至今,价格已经翻了4番,达到每公斤850美元。
1) 2008年10月,上海海关由日本邮寄进境物品中查获一根未经雕琢的象牙。据了解,2008年7月以来,该关已在邮运渠道数次查获走私进口象牙,累计缴获象牙4根,象牙制品4280克。
2) 2009年今年3月,广州海关查获赴非洲劳务人员宫某携带象牙制品共计3597克入境,总价值超过14万元人民币。据悉,今年1至8月已在白云国际机场查获140宗走私象牙案,查获象牙及其制品约200千克。
3) 2009年6月成都88件象牙制品走私案。
4) 2009年7月,天津海关查获两个寄自比利时的邮件内藏有象牙原牙6根,象牙雕刻品两根。
5) 2009年8月,福州海关从一件由美国寄来快件里,查获藏匿重达5公斤、价值人民币20多万元的象牙制品。
6) 2009年8月,青岛海关驻邮局办事处现场查扣象牙制品3根,象牙刻件11件,总重2574克。
7) 2009年前8个月,杭州海关在空港口岸查获了18起非法携带象牙及其制品案件,累计查获象牙及其制品317件,共计25.3千克。
8) 2009年6月—8月,福州海关连续查获4起涉嫌走私象牙制品案件,4起案件共查获象牙制品39件,总重量10432克,案值人民币43.46万元。
9) 2009年9月杭州15.4公斤象牙原料走私案。
10) 2009年11月上海21.5公斤象牙原料走私案。
11) 2009年中国郑州126公斤象牙走私案。
12) 2010年中国哈尔滨78件象牙制品走私案。
仅从这两年的一件件案例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象牙走私者的疯狂。据专家称,非洲的公象和母象都长着象牙,成年后象牙可达3米长,由于象牙的三分之一都长在头骨里面,大象活着时没有办法将象牙全部取出。偷猎者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虐杀从一开始就成为他们天然的选择。为了取出象牙,偷猎者先将大象猎杀,然后用斧子残忍地砍掉大象的脸部,再抽出象牙,而大象巨大的身体就被丢弃在原地,躺在树木之间,血流滚滚。成群的大象就这样一只一只被屠杀,然后丢弃在非洲大象最后的据点—扎库马国家公园的边界上。日前,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透露,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在20年前就颁布了象牙贸易禁令,然而直到今天,平均每天仍有104头大象遭到猎杀。在高昂利益的驱使下象牙走私已经成为继武器和毒品之后全球第三大走私对象。如此下去,未来15年内,非洲象将在非洲大部分地区灭绝。
“大象贸易信息系统”和“监视非法猎杀大象”两家机构首次尝试系统性地对象牙交易的供求双方进行跟踪调查。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调查结果表明,非洲首次超过亚洲成为全球最大的象牙交易市场。过去大部分的非洲象牙都被走私者装运,批发到日本、墨西哥湾沿岸的美国各州等地,再经雕刻加工成各种饰品出售。而如今,象牙加工制造大多集中到了非洲国家的小市场及露天集市。“监视非法猎杀大象”机构报告说,偷猎大象的“热点”地区集中在非洲的刚果(金)东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加蓬北部及乍得南部等。尼日利亚则是“重中之重”,该国国内象牙交易市场规模巨大,而政府对于非法交易监管极其薄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的苏珊·利伯曼说,尼日利亚、苏丹等非洲国家国内象牙市场的需求,每年导致数千头大象遭偷猎。
3、夹缝中生存
象牙雕刻艺术与物种保护的目标发生冲突,中国的牙雕业在夹缝中生存不可避免地遭人诟病而地位尴尬。禁止象牙贸易,牙雕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原料断档始终是悬挂在牙雕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起草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提交国务院, 1997年由国务院颁布并实施。该条例规定了一系列对中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进行保护的措施,为促进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保护包括传统手工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中国也是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对象牙雕刻技艺这项古老传统的手工艺进行抢救的紧迫性。
五、尚待探索的未来
2003年,联合国解除了死板的“禁牙令”,允许从自然死亡或者因病射杀的大象身上获得的象牙贸易。这给全世界象牙雕刻艺术又展现了一线生机。但如何彻底解决这种稀缺——增值——非法贸易——非法捕杀——政府保护——更加稀缺的循环才是我们后人应当努力的方向。
1、寻找替代材料
比如早在19世纪,德国商人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发现的一种叫做TAGUA椰子树的果实——COROZO NUT。该树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大概要15年左右才能结出纤维制的果实,果实要3到8年才能完全成熟。当果实完全成熟落到地上时被当地人收获,在热带阳光下晾晒3~4个月左右后,果实的明胶才会成熟。其纹理颜色与象牙相似,其胚乳晒干后色泽质地美如象牙,硬度同为1.5,被称作“植物象牙”。完全烘干的COROZO NUT可用于替代真正的象牙产品,因此当地居民又称之为IVORY NUT(象牙果)。果实烘干后用机器剥落坚硬的外壳,根据大小和质量进行分选,然后加工成精美的工业品或者雕刻成想要的模样。殖民时代的欧洲贵族喜欢用它来做高贵礼服上的饰品,是一种极好的天然雕刻材料。象牙果外表粗糙,里面却洁白如象牙,因而又被用来寓意为人“通过修行达到圆通圆融的真性境界”,故印度教徒常拿此类大果来做佛像的雕刻。如今市面上可见的象牙果雕也有不少是佛教题材的。在我国象牙果也已开始被少量应用作为象牙的替代品。
另外,选择埋藏在西伯利亚勒纳河与其他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流域冻土层中的猛犸象的牙齿也是不错的选择。很多人普遍认为猛犸象牙就是化石,质量无法与现在的非洲象、亚洲象的牙媲美。其实不然,猛犸象牙也是象牙,深藏在冰层中的猛犸牙很多都保持着象牙原有的特征。很多猛犸象的皮肉毛都依然保存完好,甚至有的猛犸象口中含着的草都还是绿的。优质的猛犸象牙与现代象牙无太大的区别,它的质地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是牛骨等牙雕材料替代品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猛犸牙比当代象牙密度大、硬度高、光泽度强,所以猛犸象牙工艺品同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价值,是当代象牙最好的替代材料。
2、争取国际地位
我们要进一步争取中国在合法象牙贸易中的地位。为了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上争取到合法象牙原料进口的资格,解决中国象牙雕刻原料奇缺的燃眉之急,我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终于于2008年7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十四次缔约国大会上争取到合法象牙原料进口的资格,进口象牙65吨。
3、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保护、传承象牙雕刻这一传统技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2006年7月成立象牙雕刻专业委员会,并颁布了《中国象牙雕刻行业自律公约》,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象牙加工和经销企业的管理。2004年5月,国家林业局出台了严打非法象牙贸易的相关法规,推出了“象牙制品收藏证”制度,对象牙制品实行统一标识管理,逐步取缔非法加工、经营企业。2006年5月我国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和广州市的象牙雕刻技艺名列其中。
截止到2009年9月28日,国内共有33家企业获得“象牙制品指定加工企业”资格,137家企业获得“象牙制品指定经销点”资格,可以生产、经营象牙制品。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国家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坚定决心和力度。
4、利用先进科技存档手段
此外,牙雕艺术大师们也应打破陈规,摒除门户之见与政府通力协作,尽可能利用现有科技手段收集、整理、汇编牙雕工艺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将技艺经验编撰成书,利用图片、音视频记录成系统的教学资料。但我们知道,很多雕刻技法是用语言和文字所描绘不出来的 。那么,我们可曾考虑使用更加非传统的方式去记录这种只可意会的经验精髓呢。比如现今大量利用在电子游戏、电影拍摄上的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术。
捕捉技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美国迪斯尼公司曾试图通过捕捉演员的动作以改进动画制作效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今的动作捕捉技术其应用领域也远远超出了表演动画,并成功地用于虚拟现实、游戏、人体工程学研究、模拟训练、生物力学研究等许多方面。说的通俗一点,运动捕捉的实质就是要测量、跟踪、记录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去记录大师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轨迹,每一次运刀角度,每一丝力道增减甚至每一秒钟的肌肉收缩。大家要知道,一切的物理运行都是可以量化的,将这一切的资料加以整理制作出特有的物理模型供后人学习传承,我们将永远不会丢失任何一种文明的承载方式。
六、结语
从濒危物种保护的角度来看,在市场需求旺盛,象牙工艺品价格连年翻番的今天,似乎无法去劝说那些偷猎者良心发现而放下手中的屠刀。每一只非洲象的生命仍然不像他们所拥有的体格那般坚实。但从手工技艺传承的角度出发,这门技艺又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它是世代能工巧匠心血与智慧的凝结,它的衰亡同样令人痛惜。此消彼长的双方同样都是需要急切关注和挽救的目标,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的问题。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人类要走出窘境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遵循自然界平衡的法则,在保护和攫取之间寻找一个新的交汇。当我们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当新一代的象牙工艺品腾空出世展现在世人眼前,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信步于蓝天白云之下的野象群,那时我们才将拥有一个和谐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1) 铁源.古代竹木牙角/老古董丛书[M].华龄出版社,2002.
2) 谢小铨.竹木牙角——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剔透神工:广州牙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0
4) 肖广义.牙雕图案——工艺美术资料丛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5) 文中多处词语解释引用自 www.baidu.com 。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刘畅,男,汉族,1981年生人,就职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展览部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和组织实施国内大型工艺美术行业展览、会议。曾参与象牙雕刻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第57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常委会会议;“2008新增象牙制品加工经营定点企业单位标识技术规范培训研讨会”;中日象牙雕刻技艺和象牙贸易规范化管理及国际大象保护政策研讨会;象牙配售及贸易规范化管理工作会议;2009象牙加工经营及个人携带象牙制品回国等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等和象牙雕刻艺术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