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而湿润,三面环海,山河相间,景色绚丽多姿,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是一个山河塑造的民族。
印度是一块充满神袛和传说的土地,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印度民族成分很复杂,如果从语言角度划分,古印度民族包括澳亚语系民族、达罗毗荼语系民族、印度伊朗语系民族和汉藏语系民族。其中达罗毗荼语系民族为古代印度文明和本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印度文化的主体实际就是由印度本土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以生殖崇拜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与来自中亚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以自然崇拜为中心的游牧文化相互交融构成的
印度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像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锡克教、耆那教、伊斯兰教等等在国内都是很有影响的宗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部落崇信的各种原始宗教。这些宗教与美术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的孕育中形成了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艺术中或多或少的都能感受到每一种宗教存在的印记。
两千年前佛教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时,恒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巨大碰撞。自此,佛教文化在中国扎根落户并且生生不息,对中国思想文化、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本质性的影响,这不仅仅对中国、东亚、中亚、东南亚。。。。。甚至世界,印度文化艺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不论你是哪个民族,何种肤色,只要站在印度艺术品面前,你不可能不为之沉迷、为之倾倒:因为它是民族的,它更是世界的。
下面我们将以时间为脉络,粗略介绍一下印度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原始洞窟壁画:
印度原始的造型艺术开始于手工工具的打制(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和磨制(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前3500年)。石器的外观质感从粗陋到精致,造型由单一到多样,大约公元前4500年出现了彩陶;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一带建起了大型巨石古墓。。。这些都反映出亚次大陆史前居民审美意识萌芽的最初迹象。
在次大陆上最早出现的视觉艺术品是原始的洞窟壁画,至今已经发现了几千副,多集中在印度中部博帕尔周围地区和北部米尔扎普尔、班达等地。这些洞窟壁画虽然没有法国拉斯科和西班牙阿尔塔米尔拉洞窟壁画的年代那么久远,但据考古专家的碳化测定,最早的也应是两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史前文化的杰出代表。
哈拉巴文化
19世纪末至本世纪中叶,考古学家们在印度河流域相继发掘出土了一些古代城市遗址。其中最重要的有两处:一处是哈拉巴,一处是摩亨佐。达罗。这些城邦遗迹代表了公元前3000年早期的都市文明,被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称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300—前1750)。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由达罗毗茶人创造的哈拉巴文化是印度河孕育的文化初胚。
哈拉巴时期的的社会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了。达罗毗荼人主要从事农耕、谷物、棉麻、瓜果等作物已被培育出来;畜牧业和农业分离,驯养了猪、牛、羊、狗、鸡等家畜,甚至驯养了象;同时兼营渔业;生产工具和武器制造到了金石并用阶段。从古城址遗址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统一、布局严谨:全城一般分为城堡区和居民区。城堡区内有神庙、商店、粮仓、公共大浴池;居民区内主干街道宽阔平直,两侧房屋秩序井然,全城上下水道四通八达。与齐整、完善的城市设计相对应的是哈拉巴文化的艺术品。哈拉巴文化时期造型艺术的主题是生殖崇拜,这是也全世界原始人类共同的思维模式和普遍的巫术行为。哈拉巴文化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要数印章、雕像和陶器了,它们几乎都是生殖崇拜具象或抽象的表现形式。(图1-1)(图1-2)
吠陀时代
公元前20世纪中期,雅利安人越过伊朗高原南下,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萨人”(即达罗毗荼人),继续向东部恒河流域进犯。伴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和东进,印度文明的中心从印度河流域渐渐转到恒河流域,史称吠陀文化,亦称恒河文化。虽然在吠陀经典中多次描述过吠陀时代建筑之宏丽、雕刻之精湛、壁画之华美,但令人遗憾的是从吠陀时代(公元前1700—前600)到孔雀王朝建立这一千多年时间里,至今尚未发现任何遗存下来的造型艺术品。尽管如此,也不能抹杀这一时代的伟大意义:以自然崇拜为中心的雅利安人的游牧文化和以生殖崇拜为中心的达罗毗荼人的农耕文化互相交融,完成了印度史上的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构成了统一的印度文化的主体;印度古代三大宗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耆那教、佛教相继兴起,成为印度美术取之不尽的源泉。
佛教美术
早期佛教美术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兵侵占了印度西北部,并建立了一个由其属下统辖的王国。这次入侵给印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政治方面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2-前185)建立;宗教方面阿育王皈依佛教,把它定为国教,并派人到域外传教,致使佛教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宗教;文化方面东西方文明发生了第一次碰撞,印度成为连接东西方交通、贸易、艺术的纽带。
孔雀王朝处于佛教由初创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孔雀王朝的美术主要是指阿育王时代的美术。阿育王时代的建筑与雕刻随着佛教的传播迅速发展起来,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朗、希腊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创立了萃波塔(佛塔)、支提(塔庙、祠堂、佛殿)、毗诃罗(寺院)等佛教建筑的基本形制。其中巴鲁特塔和桑齐大塔为印度早期佛教建筑艺术的代表。(1-3)
繁荣期佛教美术
孔雀王朝瓦解后的印度虽然四分五裂,但每一小王国都不排斥佛教,佛教发展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在贵霜王朝时期有缓慢衍进货的极大发展并臻于繁荣,佛教美术随着佛教传播的发展而发展,在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主要代表的艺术流派有犍陀罗艺术、马土拉的佛像雕刻、阿马拉瓦蒂佛教艺术等。(1-4)(1-5)
鼎盛期的佛教美术
印度佛教美术在笈多王朝(320-600)时期臻于鼎盛。这个时期的雕刻及绘画艺术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完美的艺术构想成为佛教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经典之作。(1-6)
印度教美术
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崇拜三大主神婆罗贺摩(创造神)、毗湿奴(保护神)、湿奴(生殖神和毁灭神)。印度教艺术从笈多时代开始兴起,中世纪(7-13世纪)达到全省。
印度教崇尚宇宙精神,印度教艺术遵循本土的文化传统,通过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对印度教教义进行图解。印度教艺术以神庙为中心。神庙体量大而富于变化。是宇宙生命的象征。附着于神庙的雕塑以印度教诸神雕像为主。古代的艺术家们用繁冗的装饰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动态感等艺术手段表现诸神,超凡怪诞的形象取代了佛教艺术中平易近人的普通人造型,给印度教艺术蒙上了一层超现实的神秘主义面纱。(1-7)(1-8)
印度伊斯兰教美术
自10世纪开始印度就屡遭伊斯兰教的异族侵略,客观上促成了伊斯兰教及其艺术在印度的传播、发展。经过300年的磨合,伊斯兰艺术完成了与印度传统艺术的结合,出现了印度伊斯兰艺术,使印度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由于伊斯兰教不实行偶像崇拜,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建筑和细密画。
结束语
纵观印度美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印度美术所具有的几大特点:
一、 印度的古代美术自始至终就是宗教的美术,宗教性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美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
二、 宗教的主旨是禁欲的,作为各种宗教形象化图示的印度古代美术还体现了与之相悖的一面:纵欲性。禁欲与纵欲的协调统一构成了印度古代美术的一大特色。
三、 印度古代美术在笈多王朝时代逐渐建立了一套程式化的东西,尤其是表现人的形态:面相、身躯、坐势、立姿等
四、 印度古代美术中音乐的节奏感非常强烈,印度美术虽以写实主义为主,但古代艺术家们在造型上做了浪漫主义的极致发挥,把节奏通过夸张变形的技法淋漓尽致的传递了出来。
五、 印度美术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的艺术养分,雅利安人的中亚原始文化、古希腊艺术、西亚波斯的伊斯兰文化等。
灿烂辉煌的古代印度文化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熠熠生辉。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陈敬,女,1977年出生。2000年取得英国格拉摩根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在协会主要负责国际部、会员部工作,主要参与的工作包括:参加国际会议,为中国争取象牙贸易配额;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象牙雕刻专业委员会的管理工作;联合国千年发展基金项目云南贵州扶贫项目;与国际手工艺组织合作,出席各种国际会议;UNESCO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