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远古传说嫘祖缫丝,周代“连锁绣”的发现,以及历史悠久的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四川的“蜀绣”,湖南的“湘绣”和广东的“粤绣”等种种刺绣艺术各显风采,延绵不断,沉淀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历史。从宫廷刺绣转变到宗教刺绣。从日用刺绣演变成雅俗共赏刺绣。不难看出中国刺绣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至本世纪二十年代,又一种充满新兴艺术风采的绣种问世,这就是杨守玉女士(江苏常州人1896-1981)对中国传统刺绣进行大胆革新的结晶—乱针绣艺术。乱针绣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传统刺绣新纪元,将刺绣艺术推向了新高峰。
乱针绣跳出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技框架,将画理与绣理相结合,大胆尝试长短纵横交叉,因景施针敷色的堆砌绣法。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用刺绣来表现各类物体的光色透视效果,使作品具有层次分明,质感强烈,色彩丰富的特色。“平面”了千年的绣画一下子“立体”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综观乱针绣制作过程,有其基本原理,而绝无固定的模式。而是集聚作者认知、感悟、想象、发现等诸多神韵,用胆识、才智、气度的风范来构成思维流程与情感力点。让自己的创意充分伴随针线自由游弋于千针万线的运作中,劳心劳智劳力的艰辛付出,才能获得作品的成功。
乱针绣作为中国诸多绣种中一支奇葩。因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故从事乱针绣艺术工作的人数相对较少,成功的乱针绣艺术精品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现。
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初曾至函郭沫若先生,推荐介绍乱针绣作品参加国际性交流展览,并称赞乱针绣“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油画家何孔德先生评解乱针绣“具备了色彩丰富,描画生动,线条流畅,自由奔放等诸多成为一幅好画的因素,达到很高的水平。”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参观乱针绣作品后挥笔书写“千针万线绣出气象万千。”日本著名汉学家水原渭江博士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成果累累。他对乱针绣艺术情有独钟,在研究欣赏之余,多次在日本宣传演说,推崇乱针绣当作珍品收藏。有些文化商人也将目光投向乱针绣艺术作品,制订计划进行专题开拓市场。日本、美国、英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一些艺术公司都曾举办过各种类型的乱针绣作品展览。应该说,乱针绣艺术打破了我国传统刺绣“平面绣”,堪称我国诸多绣种的一支奇葩。
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原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由政府倡办成立的乱针绣艺术专业研究机构,由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教授亲自传授乱针绣技艺。建所四十余年来,已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接班人,乱针绣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其创作的乱针绣艺术作品曾二次荣获国家级最高荣誉—金杯奖称号,多次获国家工艺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银、铜奖,并代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参加国际交流展示。有的作品被选作国礼,由国家领导人携带出访赠送外国首脑。同时受有关方面委托,先后为数十名中外国家领导人及著名人士定绣肖像,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美国前总统、沙特国王、日本首相、斯里兰卡总理、英国王妃-----历年来制作的乱针绣作品大部分被外商外宾收购收藏,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
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在研究、探索乱针绣与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借鉴其他绣种的技艺针法,在“如何用乱针绣来表现现代人物肖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制作了二百多幅古今中外名人肖像,在国内外多次展评屡获好评,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下面我们就“如何用乱针绣制作人物肖像”粗略谈几点体会:
(一)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人像摄影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要用更高级的形式为人们的造像服务。再加之,由于西方绘画艺术已经深入人心,因而,近年来,肖像绣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国家领导人出访作为礼品馈赠,或者是国内外客商来样定做,有的被收藏家作为珍品收藏,也有后辈对前辈表达敬重与怀念制作一幅精美的绣像悬挂于堂前,往往都要求用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来绣制一幅能够经久保存、形象逼真的艺术肖像珍品,这也就促进了中国肖像绣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二)
制作人像绣,一般都是以照片为蓝本,或者以肖像名画作为样稿,有的也根据客户要求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先创作出样稿,然后再制作刺绣。总之.从高标准来说,制作一幅人像绣不单要求外形肖似,更难的是要求传神,着重在形象酷似的基础上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于绣面。
在手工刺绣中,最难的要算是人物绣了。绣古代人物难.绣现代人物则更难。因为古时候,还没有发明照相技术.那时的人物形象都是从文字的描述,凭想象力而创造。只要将形象理想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就行了;而绣现代人物则不同,以真人实貌为依据,有一点绣得不像就失去了肖像绣的实际意义。因此,单靠传统针法和绣技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借鉴绘画造型手法于针线之中,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吸收绘画中虚实、光色的原理。正如创始人杨守玉先生所谈:“善绣者必须善画绘,否则就不能造刺绣极峰”。才能达到“用脑指挥手,而不是用眼指挥手”的境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精品。
(三)
传统刺绣人物面部的针法有勾线开相、肌肉针等方法,乱针绣人物现在一般采用统一的斜丝理交叉线条绣。因人分男、女、老、少,态有喜、怒、哀、乐,而且神态亦因人而异,所以人物绣的难度较高,特别肖像绣,要达到“神形兼备”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须特别注意:
1.轮廓:掌握轮廓准确是个关键。一张绣稿拿来,先把它的外形轮廓和各部位的小轮廓一一在绣绷上用笔构划清楚,一般是外轮廓以实线勾描,小轮廓以虚线和实线结合勾描。例如:人物比较明显的特征:眼睛,鼻梁,面颊等。
2. 色彩:以人物面部的基本色线用稀针分块面打底,绣制时宜先淡后深、先简后繁。同时要注意,明暗部的色彩比例要得当,明部的块面交代宜清楚,暗部的块面则要隐现,但不能灰黯,要呈透明状。在明暗交界部分用中间色线混和。
3. 线条:开始铺底色时,线条宜较粗,层层加色时的线条趋细。在块面、轮廓的交接处,线条要互相参差,切忌煞齐。绣制时,线条的长、短、粗、细应视绣面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四)
在长期从事用乱针绣制作现代人物肖像绣的实践中,我们觉得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光与影的关系:
传统人物的绣法,都是以线条勾勒为主,人物的面部和衣服用平针铺底,然后再开出眉、眼、发,须及衣纹来,用侧针绣出轮廓的线条就可以了。而现代人物肖像绣就不同了,现代人物肖像多是以照片样稿为依据,绣品需尽量近似样稿。这就要注意光和影、明和暗的把握,不是用线条,而是用块面绣出空间感和立体效果的。
不论是用传统针法或乱针绣,都要从光与影中分出立体层次。中国画亦有“石分三面,墨分五彩”之说,如同素描讲究的“三大面,五调子”一样,刺绣与素描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如乱针绣中用的素描虚实手法,把不同疏密、不同粗线条和不同轻重、不同浓淡的线条,密集并合,以表示阴暗和浓重,而线条渐次稀疏、轻淡,便产生亮部与虚实的空间感,最光亮处可以一针不绣,一缎底做白。而一般乱针绣是不允许以空缎底作为高光处理的,它就必须以色彩来区分亮、暗与浓、淡。因此不论哪一种绣法,只有把握好光与影的原理,才能绣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人像与背景的关系:
一般来讲,一幅人像绣作品,如果是标准像,背景是不加内容的,即使加一些背景,也是按照素描的原理,受光部位背景深,背光部位背景浅淡,以此烘托主题。增强立体效果。有的时候,为衬托主题,突出内容.有意识地加上一点与人物形象有关的背景,也有的应客户的要求依样稿上的背景绣制。人物肖像绣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一定照搬、照抄样稿,可以适当加工取舍,加强或减弱背景。绣制背景的目的是为了烘托主题,突出人物形象,但绝不能因刺绣背景而喧宾夺主。
3.虚实空间关系:
不论传统绣、乱针绣,制作一幅人物肖像总是离不开绘画的原理。而虚实空间的处理,就是依照绘画原理来处理光与影、虚与实、主要与次要关系的。比如一幅肖像作品。其受光部位的背景与主体之间轮廓分明,对比强烈。背光部位则轮廓模糊,对比较弱。除了受光、背光之外,还有反光和明暗交界线,人物肖像中比较明显处表现在鼻梁、面颊、投影等部位,如忽略这些素描原理,一幅绣像的立体感就出不来,绣品就会平板呆滞,匠气十足。
4.主要部位与次要部位:
就一幅完整的人物肖像而言,肖像与背景的关系应以肖像为主,背景为次,单从局部来说,应以五官为主。而五官部位中,以眼睛为 主。主要部位与次要部位是相对而言的,但不能平均对待。古有“画龙点睛”之说.如果眼神绣不出来,整个绣像就会失去神采,眼睛是人像绣的重中之重。
因此,用刺绣制作一幅人像,必须分清主次,加强主要部位,减弱次要部位。所谓加强或减弱.也就是在原照片样稿的基础上作适当夸张和取舍的艺术处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虚实绣法更要求主次分明,不能平均对待。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杨纯,男,1960年8月生,中共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所长,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常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周亚敏 高级工艺美术师 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潘细琴,系乱针绣第三代传人,从艺30余载,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银奖,擅长人物肖像绣。
郭莉,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潘细琴,系乱针绣第三代传人,从艺30余载,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银奖,受到专家的一致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