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青瓷历史的回顾与新时期发展的思考

[日期:2010-06-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陶都宜兴,素以“五朵金花”闻名于世,而宜兴青瓷、紫砂、均陶更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和宜兴青瓷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四十余年的青瓷艺术生涯,为青瓷的兴旺付出了青春岁月而从不后悔,也曾经历青瓷迅速衰落的痛苦。今天,当宜兴青瓷从我手中恢复,并有可能再度走向辉煌的时刻,作为一个青瓷赤子,在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想的是宜兴青瓷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从三个方面的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历史的回顾    二、当今的现状    三、发展的思考

 

历史的回顾

      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更好地创新。我在思考宜兴青瓷在新的时期如何更好地发展时,回顾我们宜兴青瓷的历史就变得更有意义。

      宜兴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宜兴古窑址、古窑群大量发掘的考古资料中足以证明,宜兴青瓷自汉代就已存在,我们将之简称为“汉青”。

     自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宜兴青瓷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形成了国内宜兴、龙泉两大青瓷并驾齐驱、争奇斗艳的格局。

     宜兴青瓷,几度兴衰。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一部中国陶瓷发展史,实际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文明史。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和物理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劳动。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就是以陶器的出现为标志的。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的宜兴地区,早在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制陶,据宜兴归径古遗址骆驼墩等处文物普查发现的大量古文化遗址,就表明了这一点。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载:“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江苏境内开始生产‘原始青瓷’。”《宜兴陶瓷简史》称:“商代,苏南地区仍是荆蛮之地,奴隶制的发展较中原地区迟缓。但在宜兴地区相当商周时期的文化——‘湖熟文化’遗址相当广泛。”西周时,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手工业的进一步分工和发展,宜兴地区制陶业也随之有了新的提高,开始出现了原始青瓷。上世纪50年代末,南大教授与南博考古工作者首先在距丁蜀镇西南约3.5公里处的均山附近发现三处晋代窑址。上世纪70年代,宜兴境内考古发现的汉代和六朝早期青瓷古窑址、古窑群的大量发掘,进一步揭开了宜兴古代青瓷的神秘面纱,宜兴成为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其烧造年代大都在东汉、三国、两晋或六朝前朝。宜兴早期青瓷有碗、盂、罐等器,制作日益精细,形制多样,通体施釉,釉层较厚,釉色灰青,烧制技术已日趋成熟。宜兴青瓷源渊流长,从已公布的资料看,宜兴周墓墩出土的两件有确切纪年的青瓷器,足以为证。一件为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的青釉镂孔香薰,形制优美,青釉闪灰泛黄,釉面有颗粒粘痕;另一件为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青釉神兽尊,形制生动,刻划精美,现藏南京博物院。

      我国青瓷由原始青瓷演变而来,宜兴早期青瓷东汉就已出现。随着南朝的灭亡,江南地区的制瓷业一度衰落,但自中唐开始,浙江越窑和宜兴青瓷又先后恢复,至晚唐、五代进入繁荣期。清代诗人陈维崧曾以“白垂瓦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来形容宜兴当时烧造青瓷的盛况。无怪乎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次访问宜兴后,在其所著《瓷国游历记》中记述:“浙江北部从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的宜兴。我们见到的那座(宜兴)晋窑可能是由于燃料运输困难被迫停烧的。浙江越窑迁往福建边界的龙泉山区,也可能是由于类似的原因。”考古发现宜兴青瓷自汉至宋,期间虽然兴衰交替,仍绵延数千年窑火不断,直至北宋初年才告衰落,并因工艺失传,乃至彻底烟灭。

      自北宋早期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宜兴青瓷已中断达千余年之久。1961年3月,江苏省轻工业厅为恢复失传千多年的宜兴青瓷,启动了“宜兴青瓷恢复试制及其工艺研究”的科研项目,项目由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宜兴瓷厂联合承担,当地一批陶瓷专家及国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共同研制,当年就小试成功。釉色稳定地出现了“青中泛蓝”的呈色,也是当代宜兴青瓷标志性的特色。1965年,宜兴青瓷的装饰除传统的纹片、出筋、点彩外,还创造了薄膜堆花、青花玲珑等工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宜兴青瓷在国内外影响日增,所注册的“碧玉”牌青瓷获全国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奖和部优、省优名牌产品称号,获全国、部、省各奖项数十种。“碧玉”牌青瓷先后获轻工部出口产品铜质奖,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32件宜兴青瓷花瓶入选陈设在中南海紫光阁。产品远销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万件宜兴青瓷首次进入美国市场,被誉为“东方的蓝宝石,精美的碧玉器”。1983年,宜兴青瓷被选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和来华联欢的三千日本青年。1988年后,宜兴青瓷品种多达1000余个,销售达2800万元。

 

当今宜兴青瓷的现状

      当今宜兴青瓷可以说是恢复性生产和开拓性发展的一个过渡期。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体制、人事机制、管理机制落后的原因,本人也一度被组织调离该厂,这一“调离”,也使原本红火的宜兴青瓷厂从“辉煌走向了衰败”。

      1998年,宜兴青瓷厂宣告破产,宜兴青瓷又一次历史性的中断。直到2007年,本人在金帆陶瓷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源于对青瓷的热爱,开始恢复宜兴青瓷的生产。

      首先,从社会上回收了部分前青瓷有再生产价值的代表作品,其中有高价收购的,但大部分是热爱青瓷收藏、关心恢复青瓷生产的陶瓷人的奉献,然后恢复生产。一批有志恢复青瓷的技艺人才和熟练技工,纷纷前来参与青瓷的复产。经过前后几十窑的批次试验,在当年7月份就投入了批量生产。经一年多时间的奋斗,宜兴青瓷这朵绚丽夺目的宜兴陶瓷之花终于又完美地绽放,产品胎白釉翠,青中泛蓝,凸现了宜兴青瓷的特色。在产区新品展览中一经亮相引起了轰动。复产仅一年的青瓷达到或超过了宜兴前青瓷最辉煌的成果。

      同时,创作了一批具有当今改革开放精神的新作和佳作,无论在造型釉色、工艺以及艺术欣赏品位等方面都登上了历史的制高点。如高度达31英寸的葫芦瓶,25英寸的仿青铜器青瓷鼎,特大青瓷爵杯和长度超过35英寸的仿象牙青瓷“中华龙”;有突出时代文化的精华,求新求变的28英寸青瓷“律动”和青瓷“柠”等珍品,件件精品,争奇斗艳,书写了现代宜兴青瓷的新篇章。

      我认为,宜兴青瓷的现状是积极向上发展的,但和历史相比,其生产规模和艺术品位、社会影响等尚需继续提高。

 

新时期宜兴青瓷发展思考的几个问题

      宜兴青瓷在当今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如何发展?方向在哪里?路子在哪?这都是宜兴青瓷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人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宜兴青瓷发展的方向是要实现从日用走向艺术的战略转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理清一个关系,抓好并实施三个战略性决策才能达到宜兴青瓷整体跨进艺术欣赏这个目标。

1、理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青瓷作为一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陶瓷工艺,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创作出符合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巨匠杰作。“传统”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文化选择的概念,它不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名人名作的代名词,而应该是这些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以及历代巨匠和名师创造精神相加的总和。不断照搬前人的作品,那只能说是复制名作,与文化传统的继承格格不入,创新,才是新时期宜兴青瓷发展的主要方向。

2、抓好人才战略。

      宜兴青瓷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首先抓好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式的人才群体,要聚集培养一批有技术、有文化的优秀骨干员工,并在这些员工技工中培养属于青瓷艺术的工艺美术师;另一方面到大学的象牙塔中去选拔人才,引进工艺美术院校和陶瓷工艺专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来我们宜兴,专业从事青瓷艺术的创新创作和陶瓷科技方面的研究,并制订一个中长期计划,把这些有志于宜兴青瓷艺术的大学生和技艺骨干培养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大师。

3、抓好精品战略。

      新时期的宜兴青瓷,必须凸显“人本主义”的风格,以文化视角和生活视角为基点,以人为本,为人而用,服务于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新时期的宜兴青瓷,必将高举精英主义的旗帜,从行业的角度,突显大师、精英的名人效应。从青瓷人自身的角度出发,要多创符合时代精神的精英作品。而从全行业的角度,则要以大师为行业旗帜,带动全行业从业者提高精品意识,多出时代杰作。既有物稀为贵的独件精品,又有以设计理念为先的、服务于大众群体的上佳之作。

      新时期的宜兴青瓷,必然是文化的青瓷。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必将愈益提高。青瓷艺术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把贴近生活的青瓷,升华成品味高雅的典藏与休闲的文化青瓷。

4、抓好竞争战略。

      宜兴青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是“独家经营”,缺乏行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利于青瓷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当今,改革开放的国策鼓励各行业进行有序的竞争,竞争出优势,竞争出人才,竞争出精品。

      鼓励竞争。我们首先从企业内部做起,鼓励中青年优秀人才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创新又分为造型设计创新、青瓷工艺创新以及科技进步创新。让创新者在竞争中得到荣誉和经济实惠,并为他们积极申报技术职称,培养出新一代的青瓷艺术大师,让优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也带动了企业的进步。

      本人作为一个宜兴青瓷的带头人,欢迎兄弟企业参与到宜兴青瓷行业中来,我们将坚决支持、积极鼓励、互相学习、共同前进,再创宜兴青瓷新一轮的辉煌。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谈志坚,1954年生,1970年进宜兴青瓷厂,1978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1984年任青瓷厂技术科科长,1988年任青瓷厂厂长,1993年至今任宜兴金帆陶瓷集团董事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