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技艺的继承和发展

[日期:2010-06-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一.关于惠山泥人的分类和继承

      惠山泥人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一种植根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工艺,品类众多,样式繁杂。艺人们就地取材,以无锡惠山特有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泥人创作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由于其艺术的独特性,民族性,惠山泥人已经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因此,我们要继承惠山泥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原汁原味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的传统制作工艺可分为两个大类,即“粗货”与“细货”。 “粗货”造型简洁明快,由艺人制成泥坯后后翻成模具,再用模具印制拼合,晾干后上色即可。“细货”则由艺人直接用手捏制,待干后再行彩绘而成。在此就“粗货”和“细货”及其代表作品做一番简单的介绍。

      提及泥人粗货,首推惠山泥人代表作《大阿福》。关于大阿福的传说,在无锡可谓家喻户晓。公认的版本是这样的:在古代,无锡惠山周围丛林密布,古木参天,山中出现怪兽“青饕”,专食民间孩童。百姓们求神保佑,于是天帝命“沙孩儿”下凡除害。“沙孩儿”化身为金童玉女,嬉闹游乐,引出“青饕”,将其降服,收于怀中。惠山地区的百姓为感戴“沙孩儿”的恩德,遂塑泥像二尊,常年供奉,尊称“大阿福”。现存于无锡泥人博物馆中的《大阿福》就是乾隆年间制作的模印制品,从造型来看,大阿福面相饱满,鼻直口方,双臂抱定青狮,盘膝而坐,文静中有威武之气,端庄中显憨祥之态。这种形式上的特点一直沿袭至今,并使得《大阿福》从当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演变成今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

      在早期的模印制品中,诸如《大阿福》此类的粗货品种很多,如《小板戏》、《车状元》、《蚕猫》、《春牛》、《堆子》、《小花囡》、《皮老虎》等等,大都造型简练,亲切自然,艺术成就可与《大阿福》相提并论。只是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这些品种中有的现今已经很少了,这次我进入大师班看到了喻大师的一些小板戏,的确非常传神。

      相对于“粗货”,手捏泥人称之为“细货”。姑且不说它的上色工艺,仅就造型来说,手捏泥人的精细、生动是“粗货”无法比拟的。当然,在审美上二者之间各有不同的品格。但制作“细货”的名师们在有板有眼的揉制捏拍中,却是固定了一个“写意”的永恒。手捏泥人以戏文为主要表现对象,此外还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俗生活等内容。大部分的手捏戏文,采用了昆曲、京剧曲目中主要人物关系的精彩瞬间,突现了剧中的经典情节,使人一目了然,赏心悦目。另外,当时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内容,我觉得也给予了手捏戏文创作以较多的启发与影响。手捏戏文的出现,使得惠山泥人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层面,丰富了表现的手法,扩大了市场的销路。我从喻大师的书上看到当时的手捏艺人们各擅胜场,各有绝活,如 “要神仙找阿生,要戏文找阿金”,说的就是周阿生擅长捏制神仙人物,丁阿金则胜于众多戏曲人物。

      对于以上的叙述就是我们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惠山泥人,惠山泥人有什么具体的分类,我们只有对惠山泥人的传统艺术形式有了彻底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在现在包括以后的泥人创作过程中把握住主线,就好像先有大树再有树干的道理一样,不会丢掉惠山泥人的根,保持惠山泥人的鲜明特色。所以我们要把老工艺师的传统技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到手,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脉相承思想素质,不能有不屑一顾的思想杂念,我想越是传统的艺术,就越有生命力,就越是世界的。

二.关于惠山泥人的发展

      时间的长河能荡涤掉污秽与糟粕,而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瑰宝则需要人们去继承、发展和发扬。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使得惠山泥人这一古老的行业获得了发展的平台。惠山泥人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局限于阿福与戏文这二个类别。新生活给予了泥人设计师们丰富的创作激情与灵感,许多符合当代审美观的作品相继问世,大批产品广为流传。在保留原有模印和手捏制作的基础上,还发展出挂件、浮雕、镜框等新的表现形式,古老的泥人艺术焕发出了新的迷人魅力。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扶持,泥人行业又出现了新的转机,为泥人事业的继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空气。这些都是为惠山泥人的继承发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说就是:

      民间工艺的传承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中,一定要有它的影响力和魅力。作为地方文化更要受到本土人的热爱和保护。。因此,惠山泥人的救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应该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舆论导向抓起。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目前,青少年一代受到现代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对宝贵的民间文艺了解越来越少,所以也无法谈上热爱和发扬。所以必须以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不仅仅是学习民间工艺美术中所反映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敬仰,从而生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才是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

2.要弘扬中华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体,目前是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今天比任何一个中介都具有威力巨大的作用。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离开媒体就无法完成,大众的传承意识提高,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还要有对惠山泥人传统工艺的发展进行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具体如下:

1.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

2.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缺少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拯救濒危的民间工艺。

      总之,惠山泥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我们这些泥人艺术工作来说既肩负着老一辈赋予的重任,又要信心饱满地体现新一代惠山泥人的时代风采。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周永清,男,籍贯:汉。1976年7月28日出生,毕业于无锡电大法律专业,助理工艺美术师,现工作于无锡市惠山泥人厂责任有限公司。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