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是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当地出产的紫砂矿土为原料,通过精心构思和制作,塑造出供世人欣赏和实用的各种器皿,其质地古朴雅致,极具东方人的审美特点。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其造型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其装饰工艺也随之发展、变化和丰富,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装饰工艺形式——陶刻、泥绘、镶嵌……而在众多装饰手法中,陶刻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书画的素材,以刀代笔,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绘画性艺术作品,必须多角度地在立体的空间内使绘画、书法与器皿合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陶刻并不难。难在使之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因为技巧是实现艺术美的必然条件,也是影响艺术自然美的重要因素。具有高超的技巧才能使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作品巧夺天工,妙超自然。当然,技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强调表现技巧,而影响了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整性。从事陶刻艺术,要求从业者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篆刻、绘画、雕塑、诗词等等,这些因素对陶刻艺术的创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陶刻家对美的认知程度的高低对作品层次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陶刻家要善书画,需要像书画家一样长期临习观摩历代优秀书画,同时还要经常写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创作能力。只有善书画者,方能使书画的章法、笔法、墨法转化成陶刻的独特语言,通过刀法表出来,从而使陶刻在紫砂陶的装饰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我们在欣赏紫砂作品丰富的造型美、独有的材质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它深厚的人文气息和耐人寻味的把玩性。
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曾说:“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可见陶刻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应以不留刻意雕琢痕迹为美,而是通过刀来表现笔情墨趣,不加粉饰,使紫砂尽显古雅绝伦之美。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一语便深刻道出了“壶”与“字”的关系,陶刻与紫砂,墨海壶天,相得益彰。
元代的孙道明生于大德元年,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他留下一紫砂罐(古人称壶为罐),上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这是在紫砂壶上最早发现陶刻的记载。明代,时大彬、徐友泉等名家也多有在紫砂器上刻款、铭文。清代,由于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等一批文人的参与,使紫砂陶刻达到鼎盛时期,一时间,紫砂作品上书画并茂,诗铭竞辉。使紫砂器由实用到审美产生了一个质的跃进。陶刻与纯粹的书画创作虽有相同的意趣追求,但因其工具与载体的不同,加之紫砂器本身具有材质与造型的美感,故我的紫砂陶刻创作多以疏简为主要风格,以求于紫砂器的总体气息达到和谐统一。
孔子有“温故而知新”的名言。学习、研究古代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现代陶刻作者的一条必经之路,对这一份十分丰富、宝贵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善于吸收消化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陶刻语言,刻出能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来。紫砂作品可供刀笔驰骋的天地是比较小的,如何在有限的天地里刻出有无尽意境的作品来,需要对陶刻这一门艺术做专门的研究。我的着眼点就关注在工写相融的路子上。
为了提高自己的陶刻水平,我把书画临摹及创作作为日课,不间断,并有意把宣纸裁成与壶面大小相近的块面,用毛笔在上面练习山水、花鸟、人物等,学好这种微型的书画,有利于直接进入陶刻的状态。在取法上,我把宋元的书画作为主攻方向。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在宋代已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是后人所公认的。宋元绘画的总体精神是写意的。他在精确地描绘事物的基础上,深入了画家对事物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注重画中的情趣、物态,产生了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如宋代花鸟画大家李迪的《谷风安乐图》画面中间是下垂的一束稻穗,沉甸甸的质感表达了丰收的景象,上下各撇出一片稻叶作为陪衬,地上跳跃着三只麻雀,两只似在啄食,一只昂首欢叫,上方还有一只折翅回飞,准备回到它的伙伴中来。这画面,把丰收欢乐的意境,通过细腻、准确的笔触表达出来。宋元书画的风格,对我们的陶刻创作,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对提高陶刻的品味是至关重要的。我学以致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偶有心得。
一、表达画面的物情、物态。首先必须做到形的准确,其次必须注意主要形象所处的环境和它周围事物的陪衬作用。我在一杂树上刻一小鸟,嘴上叼了一条小虫,在邻近的横枝上刻一鸟窝,里面有三只张嘴待哺的雏鸟。这样就把小鸟不辞辛苦育雏的亲情表达出来了。在技法上,我很少使用粗笔浓墨,属于清新淡雅的一路,小鸟的形是工的,造型是准的,线与面的衔接却是小写意的意趣,画面浅淡疏松,主体小鸟紧闭着的嘴,紧抓着树杆的爪,微微上翘的尾巴,静中有动。静动的结合,加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二、注意画面的虚实、穿插组合。宋代的山水画家马远,有时他把构图压缩在画面的一角,这种边角之景具有鲜明的形式美,使画面出现大疏大密的视觉效果,后人称之为“马一角”。我把这种构图方式移植在花鸟画的创作上。在一段泥制的圆盘上,在右下的一角画了一朵荷花,花瓣有正、背、侧、转之分,用工笔写瓣,近处稍浓,远处稍淡,花蕊的点有聚有散,有疏有密,笔触活泼生动,以写意法为之,几片荷叶穿插在花四周,有大、小、老、嫩的变化,叶上的脉络隐约可见,与花瓣组合得当,形成它们自然生长的姿态。画面留下的三分之二的空白,却有“温香如雾绿如天”(清阮元《雨后泛舟登江波楼》)的诗意。其它的构图也是这样,画之实处不忘留虚处,尽量体现古人所说的“惜墨如金”的重要。
三、用刀点线面结合,突出画面的主次、神韵。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我十分注意点、线、面的作用,用点线面的不同组合,突出画面的主次。我总结出近密远疏、近浓远淡的创作手法,各种皴法似点似线,组成疏密大小不等的面,描绘出山的趋势、向背,有时面的留白与线的组合就形成了溪涧、云水。配以树林、村舍、疏而能精,简而意足,使画面达到恬淡、幽静、清旷、空灵的艺术效果。
四、取意传神。以上三点是技之小结,它们的本质作用都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审美倾向,所以我认为做出好的陶刻作品还是需要向诗歌、散文、哲学等其他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点滴中汲取营养,只有提高作者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在创作的同时使作品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天然不雕的率性,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大自然的青山绿水、红花翠叶、走兽飞禽都是美的,它们的存在组成了我们人类的和谐家园,对它们注入感情,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它们,可使人得到高雅的享受。我热爱大自然,热爱陶刻,刻出有真情实感更有新意的作品,是我永恒的追求。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翔,助理工艺师,青年陶刻家。一九七五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九九五年毕业于无锡市工艺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作品《鱼缸》获宜兴市陶瓷装饰展品二等奖;二零零五年,作品《鼓形六方笔筒》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精品展金奖。代表作品《樸玉》收藏于无锡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