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人参与使宜兴紫砂锦上添花

[日期:2010-06-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宜兴紫砂本身的肌理就非常美,烧成后的呈色为紫、红、黄、绿、白等,故称“五色土”。随着烧成温度的改变,其呈色深浅不一,相互转化,产生万千变化,十分神奇。这也是人们迷恋祡砂的原因之一。其二是它的造型,特别是全手工成型的器物,“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状自然万物,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其三是紫砂器上的装饰,由于文人的参与,把中国古代的书画、诗文等铭刻在紫砂器上,可赏、可读、可思、可玩,揣摩其匠心巧思、余味无穷。

      紫砂器为案头雅玩,室置一具,即显得古雅绝伦,又可用之泡茶品茗,两三好友,品茶之真味,叙人间真情,其可乐也。紫砂装饰艺术的发展与其造型艺术的发展相生相伴,鉴于紫砂造型艺术本身的形式美和材质美,其装饰工艺应与造型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在装饰过程中既要突出紫砂本身特有的美感,又要使所饰内容能够与器物之整体气韵相合,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切不可牵强附会、画蛇添足。清代书画名家陈鸿寿(曼生)所设计创作的紫砂壶如台笠壶,此壶由杨彭年制、陈曼生铭,其形似箬笠,简朴古雅,壶身铭文:“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其大意为:斗笠能遮阴,茶能解渴,去荫解渴对于人的需求来说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我佛既然无说,就要靠自己去思索、联想了,其意味深长,很有禅机。又如石瓢提梁壶,壶形浑厚古拙、别致,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内容反映出文人雅士的行为指向,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感受,既切壶意,又传文思。这种切壶切意的镌刻装饰成为壶艺装饰的经典。在如壶上的书画特有意思,更是乐上添乐。故历代至今的文人,大都喜欢紫砂,是紫砂能抒发人间之至性的缘故。同文人的结合,特别是与书画家的结合,提高了紫砂的文化品,丰富了紫砂的内涵。

      我自认为是紫砂的“知音“,在刻壶的同时,喜欢搜集有关资料,现把当代文人与紫砂装饰的情况作一介绍。

      在上世纪30年代就活跃在中国画坛的著名画家中,就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关注紫砂,在紫砂器上题诗(铭)作画,如吴作人“清心扬子江”;费新我“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石鼎自煎茶”;亚明“青松本无华”;启功“赵州云,吃茶去,使我心,识真趣”;魏紫熙“含英咀华”;张仃“虚静则明”;谢稚柳“清风”;朱屺瞻“神怡明志”;林散之“小神仙”;程十发:“秋水才深四五尺”;关山雪:“晴雪”;尹瘦石“沙罂经春华”;何海霞“幽思”等,他们借紫砂抒发情怀,畅叙心志。

      文人的思路与一般人就是不同,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文化内涵深厚,能一时“思如泉涌”,是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汇聚在紫砂上显示的“综合”魅力,特别能感动人。

      进入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文人参与紫砂装饰的就更加普遍了。归纳一下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描述品茗佳境。如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友宪“甘露”(篆书)、“暗香浮动”(行楷)。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管峻:“今来古往闲中意”、“世事了无知、一碗解清悉”(世事休去管它、品茗涤烦解愁)、“茶烟、琴韵、书声”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香宜竹里煎”(竹林环境清雅,古人有用青竹片煮茶,茶香益清远之说)。这些铭文既简单明了,又引人入胜。

二、一时的迁想妙得。张友宪:“人走茶不凉”,是对俗语:“人一走,茶就凉”的反写。道出了以茶会友的“知已”,人走情犹在的朋友之情。更为精彩的是,他在华健的“简洁壶”上仅刻了一“味”字,与壶茗、茶道天然合一。这是突发奇想的即兴之作,其“味”是什么味?各人就有各人的品味了。

三、祈福祝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陆越子:“寿者”、在另一面写《松鹤图》、言恭达:“煎烹福寿茶”张友宪:“称心如意”、“人长寿”等,其用辞都是对人生美好的祝愿,也把茶的益寿功能表达出来了。

四、引经据典。管峻在沈蘧华的“井栏壶”上铭:“南山之石,作为井栏,用以汲古,助我文澜。”此铭用了二个典故。一为《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此铭改为南山之石,也是以壶比玉的意思。二是清代的陈曼生,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前后,在溧阳当地方官,见一唐代遗留的井栏,古意盎然,遂设计“井栏壶”。此铭的“汲古”,为汲取古文化的“营养”,以启发文人的诗情文采。

五、状物抒情。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卢星棠“千江有水千江月”,壶的另一面右上方刻一淡淡的圆月,左下方刻了几条水线,就把“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由水联想到茶,月下品茶更为文人雅兴的写照,一字一画,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最近,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设计、创作的壶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等一批国家级的著名书画家、学者、教授在壶上题铭作画,由我陶刻。一时,壶随字(画)贵,成为藏家注目的极品。

      刘大为:画老翁、奇石、古梅、题句:“赏梅”。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画老翁、题句“愿者上钩”。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画老翁倚石、荷塘纳凉,题句“荷梦”。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画楼阁、亭台、树石、山路曲绕、泉水潺潺,题句“山水清音”。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流水和风”。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范曾:“弈秋课徒图”。学术泰斗季羡林:“相期以茶”。中国国学大师文怀沙:“正清和”。武侠小说宗师金庸:“一壶了却千般累,月白风清万里同”。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法自然”。

      文人参与使紫砂壶锦上添花,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登上了大雅之堂。也提供给我们陶刻的作者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是紫砂给我的机遇。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刻出无愧于后人的作品,才是对紫砂最好的回报。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翔,助理工艺师,青年陶刻家。一九七五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九九五年毕业于无锡市工艺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作品《鱼缸》获宜兴市陶瓷装饰展品二等奖;二零零五年,作品《鼓形六方笔筒》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精品展金奖。代表作品《樸玉》收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