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浅刻艺术的创作发展是以中国画艺术的专著理论、创作意念、表现形式、技法应用等为基础,在这基础上发展体现牙刻艺术自己的独特魅力。
三十多年的中国工艺牙刻情结,来源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份热爱。漫长的艺术生涯总是有艰辛相伴,失败、成功、坚持、努力、学习、锻炼、再学习,一路走来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对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文化背景、表现手法及对我国独特的中国画艺术表现技艺、创作理念、专著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为自己近年来浅刻艺术的成功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自己今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象牙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中高贵典雅的一颗奇葩,门类较多,有圆雕、透雕、镂雕、浮雕、微雕、平雕等。平雕也即平面雕刻,也就是我所要讲的象牙浅刻。它有别于其它牙雕艺术,如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所表现的是实物的再生,雕工精细、精美、好看。而浅刻艺术的虚实空间艺术表现比较广泛,它更接近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它是中国画艺术的再生载体,它基本以中国画艺术的创作理念在发展,表现内容丰富,题材众多,人物、山水、走兽虫草,无所不能。
在近代史上,牙雕浅刻艺术也不乏高手。他们中典型代表人物有江都的于硕、无锡的薛佛影、梁溪等人。他们的作品刻画精细,线条流畅,但终观历史传留牙刻艺术精品很稀少,而像苏州、上海等原在象牙浅刻较有所作为的浅刻艺术似见没落、衰退,传承发展已见断层,好在我常州武进地区象牙工艺事业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虽经坎坷且一直坚持至今,并取得持续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在象牙浅刻艺术方面,近年来几乎包揽了国内外艺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银大奖。他们技艺精湛,时代性强,并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在牙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理念有了新的突破。长期以来本人在潜心研究前人的表现技艺、风格特点,从表现形式、刀法应用,着手改进突破。重要的是把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技法融入到自己的雕刻艺术作品创作中,兼工写意、充实,丰富作品艺术的层次韵味。“以刀代笔”,勾、皴、点刮,线条表现多作变化,抑、扬、顿、挫粗细相间,并融入中国画艺术大写意水墨神韵。块与线的有机结合,给浅刻艺术注入了中国画水墨渗化艺术特效与厚重感。在原注重线条应用的技法上融入写意表现技法。所以本人认为,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发展应在传承前辈们的表现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展突破,创造自我,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表达中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表现风格。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才能真正腾飞,持续发展。其实相互借鉴利用别人的艺术特长、技艺技法来丰富充实自己艺术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发展途径。因为各类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举一反三,就拿创作山水《江山无尽图》举例:本人充分利用了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技法,与自己牙雕浅刻艺术的刀法应用变化相结合,近山勾皴擦,远山平刮点,勾画出近山的雄伟气势,刮点出朦朦胧胧远山的神韵,虚实相衬,线条与块面的结合,墨色浓淡相间,山峦此起彼伏,苍松翠柏,杂树繁草,幽谷飞流,水榭高士品茗,山径过客匆匆,山峰间雾蒙蒙风起云涌,白云随风飘移,远山欲现又隐,是人间,恰似仙境,巧妙的创意构思,淋漓的表现手法,很好地在牙刻艺术的作品上体现出祖国河山的辽阔、壮观景象,突破了前人较为单纯的纯线条平勾的表现手法,注重了作品的内在意境和多层次丰富而又变化的墨韵润化,丰富了表现艺术的立体感,放大体现了作品的虚实空间表现,给读者带去空灵、厚实的艺术视野享受。
牙雕浅刻艺术与中国画的内在联系在于牙雕浅刻工艺和中国书画虽有质地的不同,使用工具的不同,但表现形式手法有所雷同,都属于“平面艺术”的载体。所以,本人认为搞牙刻艺术除对自身必需的技艺和刀法应用技术的掌握外,必须首先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艺术理论著作要很好地学习、掌握,对绘画表现技艺要有良好扎实的驾控能力。在这里,我们不妨以较为细微的体察来解读一下国画的思路,以便能从中完成对国画作为一种文化本体的把握,国画的思路可遵循的,本质上是一条中国诗歌发展的思维道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古代的名画家,大多具有诗人的气质。所以我认为,不管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必须有艺术的思想内涵。艺术作品除了形态之美外,要有精神体魄的展示,要有生命的体现,国画的生命在于字骨的文雅堂正和诗魂的高逸灵动,艺术创作的关键之一,是寻找一种语言的转换,将不同艺术家个性的特殊感悟转换成社会共识接受的艺术形态。因此,思路的特殊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切所要表现题材,通过高超的笔墨形态的个性表现来完成创作作品,强调人与大自然合拍的这个大境界,大思路。
艺术的精粹是艺术的不断创作创新传承发展,标新立异,突破自我,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的个性思想,要具有时代精神。但绝不是天马行空,闭门造车,求怪求异,脱离现实物体应有的思想轮廓。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艺术,都是在传承发扬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固有体系。讲到传承,传承文化是固有的基本精神和特殊面貌。因而我们在面对某种作为典型载体的艺术门类,不能不正视他们的传承,牙刻艺术和国画同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中形成的这种典型的艺术品类。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任何人类文化艺术样式,在形成之初必须通过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首肯。成为整个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遍生命状态,被社会生活接受与采纳,才有可能成为固有的基本形态,才被保存和传承。传承和发展,才真正是艺术家们可能开辟自我艺术品位的正确的艺术道路选择。打好扎实的基础方能耸立艺术的摩天大厦,方能被人们接受和肯定。
牙刻艺术和任何艺术门类一样,都是大自然再现的浓缩艺术。通过作者对大自然山川江河、人文风貌细心的观察体现,再通过艺术家们的独有的艺术感悟,概括性地用不同形式的艺术载体表现出来,公示于众。再拿创作山水《江山无尽图》来讲,就从江山无尽四字,气势宏大,畅想千里之山麓此起彼伏,曲径幽涧,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如何能在方寸间表达出如此宏观大气的壮观场景,只能通过自身对作品的表现题材的充分认识,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小见大,充分利用自己对山水江山无尽图的空间想象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方寸间表现出江山无尽辽阔豪气壮观的艺术效果。让人观之,大有豪气回荡之感,体现了艺术的震撼力,能让读者伴随作者的逻辑思维在作品中去寻找自我的空间想象。
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画序》中言道,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陈桂方,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77年进入武进特种工艺雕刻厂工作,从事牙刻工艺,工美设计20多年,司职技术厂长助理;1999年创办了“陈桂方牙雕浅刻研究工作室”,潜心研究象牙浅刻的技法,技艺以及理论知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