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产物,门类繁多、风格各异,而象牙文化艺术更是高贵、典雅、独特的艺术门类。它历史久远、人才济济、名家辈出,随着历史的行程发展,逐已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地区艺术风格。
据历史史料记载及当代专家权威等研究发现,我国的象牙制品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象牙制品仅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类的进步,逐步出现象牙装饰用品、象牙雕刻工艺。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画小盅、鸟形匕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象牙雕刻制品。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象牙镂雕刻筒、牙梳、牙珠等精美工艺品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阴、镂、圆等种种雕刻技艺技法,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尝试,体现了人类对艺术的创作才华和表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牙骨雕刻在商代青铜器铸造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时期,便成为了人们一种喜爱的玩物及装饰佩戴的艺术工艺。它的工艺特色与当时的青铜器工艺一样,简朴典雅、朴实无华。一直延续到周代,雕刻工艺艺术已成为一门正式的手工业被记载下来并形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
近年从广州南越王墓的挖掘,发现了五六根整支大象牙,并确定为非洲象牙,说明我国自西汉至大唐之间近1000余年的时期间,当事的海外贸易已很发达,已有大量的象牙输入我国。牙雕工艺事业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当时崇尚奢侈生活的统治阶层,把拥有象牙雕刻艺术品作为炫耀他们财富的象征。
宋代时期的牙雕工艺已具有相当规模:皇室、官府设有专门从事雕刻的作坊,牙雕工艺向世俗化、装饰倾向发展。宋代的工艺美术崇尚的是典雅、清幽,此时的牙雕工艺的技术个性特色很鲜明,体现了艺术家精湛的刀法技艺和精巧的雕刻工艺。而后面元代的牙雕工艺则转向较为工细的方向发展。
明代的牙雕工艺由于建立了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士大夫阶级还受西方商品、科技的影响,视野在不断拓展。生活追求豪华风雅,进而促进了传统工艺的装饰性、艺术性的不断提高发展,雕刻工艺也逐渐发达起来。明代的牙雕在元代牙雕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竹、木、犀、石的雕刻技艺和它的工艺特色,在北京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带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象牙雕刻的独特面貌,同时也成了清代牙雕赖以继续发展的立足点。
清代牙雕总体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并把牙雕工艺发展旺盛,特别在生产技术和艺术创造方面大有发展。期间雕制出大量精美、实用、美观以及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总之清代象牙雕刻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也十分完备。制作工艺装饰精细,这就是当时清代牙雕工艺的基本概况。
牙雕的表现技法多样:有立体雕、圆雕、透雕、镂雕、浅浮雕、高浮雕、微雕、平雕。平雕也就是本人从事三十多年的“象牙浅刻”。不同的表现艺术体系,艺术作品制作又源于不同的工艺制作流程,制作工艺和娴熟而又不尽相同的雕刻技法,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如精细、玲珑的广州立体雕,古朴典雅的北京牙雕,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苏州牙雕,空灵剔透的是海派牙雕等等。
象牙浅刻的艺术特色。
纵观以上不同门类的牙雕艺术,与象牙浅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质的不同,圆、透、镂、浮等雕刻技艺,简单点讲它们的艺术表现是实体的再现,微妙微俏,做工精巧,让人觉得很像、好看、很美。唯一遗憾是少了些虚实艺术表现的空间延伸,而象牙浅刻的艺术特点正好在此:
1. 浅刻作品的艺术体系除使用工具的不同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外,是最接近中国书画的表现形式。
2. 方寸间见大观,“区区一纸,方寸象牙”,通过精心设计、绘画雕刻制作从艺术层面的角度上讲,它能够表达体现出万里江山、沧海无尽、宏大壮观的艺术视效。
3. 用线条刻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传统工艺艺术的表现手法。
象牙浅刻虽与中国书画的原材料、工具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它完全可利用中国书画的创作理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以刀代笔”来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韵味。所以浅刻艺术不管是从作品的视觉效果,还是从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其它类牙雕艺术有着截然的不同。
艺术的持续发展在于不断地创新、创作。象牙浅刻艺术表现空间广泛,内容丰富,人物、花鸟、山水等无所不及。从本人三十余年牙刻艺术创作生涯中,对牙刻艺术事业的发展、艺术创作、技艺技法的应用深有感悟。要作为一名雕刻艺术大师,首先必须具备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广泛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经验积累。
牙雕浅刻俗称“平雕”,在近代史上不乏高手,具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有江都的于硕,无锡的薛佛影、梁溪等人。他们人物刻画精细、线条流畅,山水墨色浓淡有序。他们的代表作有于硕的平面浅刻《竹林七贤》插屏,薛佛影的《滕王阁》插屏等等。但牙刻艺术精品传流少之又少,上海、苏州等地原有所建树的象牙浅刻事业似见没落,而唯独有我常州市武进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坚持努力,象牙浅刻工艺才得到了很好的持续发展。他们异军突起,技术力量雄厚,在传承中国工艺美术传统的表现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拘一格,表现技法形式多样,把中国特色文化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几年来,几乎包揽了中国工艺美术全国艺术大师精品展牙刻艺术类金银大奖,并已形成了常武地区自己的牙刻表现艺术风格,对牙刻工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艺术要有好的发展,必须提高作品自身的艺术生命力,必须坚持开拓创新、标新立异,不断创作。谈到创作,简单地讲不外乎“原始创作”“再创作”,也就是两次创作这两种形式。原始创作简称原创,是作者通过自己在大自然实地写生取景,提炼加工而获取的艺术素材和创作作品。再创作只是对他人作品的临摹、搬移,并按照自己所需对原作内容的增添减补,或在不同工艺艺术作品上融入添加别人的艺术作品素材,来加强体现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总之,不管何种形式的创作,作品要有时代精神,立意明确,艺术要有特色,更要有巧妙的构思布局,完美的表现技法,才能打造创作自己的艺术精品。
天道酬勤,成就是靠努力争取的。三十多年的艺海打拼努力坚持,自己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也有所斩获。一系列的牙刻艺术作品深受专家权威的肯定和人们的青睐,如《清明上河图》、《红楼梦人物图》、《水浒英雄谱》、《五百罗汉》、《仙佛图》、《百子百美图》、《三国演义》、仿古山水、唐寅、沈周等名家名画。现代创作有《阳秋红叶》、《江山无尽图》等作品均有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象牙浅刻水墨写意画插屏《李逵探母》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完成每件成功的艺术作品,除了要有高超的雕刻技艺外,必须对作品的表现对象、作者的表现意图、艺术特长风格、思想内涵要有透彻的解析、了解。例:本人在全国大师精品展获奖作品《清明上河图》的再创作过程中,要求的不仅是形似、神似,更要对这幅场面宏大,却又刻画精细、布局繁华却有井井有条的这幅长卷风俗画的主题内容和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要有所研究,对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布局构思、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金融、商贸、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要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不同的刀法技艺精心打造,刻画出作者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
创作一幅艺术作品,应有完整宏观的布局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要掌握这些必须勤于平时的写生创作和经验积累),并要有高超的表现技法。本人认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艺术创作是在传承前人的技艺技法基础上突破传统,创造自我,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思想理念,在表达中突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创作所使用的工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画选一支笔,刻用一把刀。创作一幅好的雕刻作品,除了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扎实的刀法应用技术,以刀代笔,精心雕琢来完成艺术的创作。牙雕浅刻它有别于中国书画的用笔,笔墨到处,浓湿干枯,自然渗化。而牙刻作品必须对刀法运用有很好的掌握,懂得不同道具的线条应用,如“勾刀刻线”,线如游丝,“平刀”应用则变化万千,如本人在创作山水《江山无尽图》时,充分掌握刀法技艺的变化应用,融入中国画用笔技法,勾、皴、刮(擦)、点,近山:勾、皴、擦,远山:点又刮,线与面的有机结合,浓淡枯湿,任我施加,很好地刻画表达出中国山水画的质感、美感,体现出中国山水画独特艺术的笔墨神韵。有道是,气韵生,雾似动,幽谷静,飞流急,云烟缥缈,欲去还来,说到尽处且无尽。云浪风催又至,江山无尽处。好的艺术作品让人震撼,能给读者带去艺术的空间想象,“无尽”只是伴随作者的思维轨迹带动读者不由自主的在作品中寻找艺术空间中有无之间的延续放大,无止无境。当然,这也是艺术本身追求的最高境界。
社会的繁荣带来了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兴旺发达,衷心希望几千年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牙雕工艺事业在不受任何干扰影响前提下能够顺利发展、延续……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陈桂方,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77年进入武进特种工艺雕刻厂工作,从事牙刻工艺,工美设计20多年,司职技术厂长助理;1999年创办了“陈桂方牙雕浅刻研究工作室”,潜心研究象牙浅刻的技法,技艺以及理论知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