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幅幅精致的发绣成品面前,观赏者看到的只是精装完毕后的艺术作品,很少有人会去追问这些美丽、震撼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人们赞叹它惊为天人的工艺技巧时,又总是将它与四大名绣比较一二。就名气而言,发绣远远落后于四大名绣,它的名气被拥有整套且完善的传承和发展系统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喧嚣所淹没。作为一项复苏的传统工艺,发绣面临所有后来者的窘境。经历了从起源——鼎盛——衰退——一度失传,到今天它以全新的面貌和生命力重生,支撑它从坎坷走到平静的内在因素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没有这些潜在的文化气质,发绣走不到今天这蓄势待发的光景。
发绣工艺的再次复苏,是一群执着的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得来的。看着焕发新貌的发绣工艺,人们在感叹它的奇异的同时,或许会问这朵奇葩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诞生的?这就要说道发绣最为原始的文化内涵。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未知名的某个女子一心向佛,烧香、供果、念经、跪拜……俨然已经满足不了她求佛的信念,怎样表达自己炽热的虔诚之心让她绞尽脑汁。机缘巧合,她在刺绣的时候因一根飘落的发丝而一闪灵光,何不用发丝作为刺绣材料来表达自己的一片虔诚呢?头发,对于古人来讲有着普通丝线所没有的特殊意义。深情的女子说青丝为君留,青丝为君断,截发送郎君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可谓情丝;时而长发为儿剪,陶侃之母湛氏为帮助儿子留住范逵一叙,毅然剪断自己纤纤长发,分段做成假发换作招待范逵的银两,可谓母爱;时而,又以反面的角色出现,佛家有剃发断尘缘的说法,剃发是一种割断红尘的表现,而头发所指示的正是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俗事,是谓烦恼丝;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世代流传的古训成为教育子孙后代的标尺,这时,头发所代表的可谓是孝道。当时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赵孟頫之妻管仲姬,世称“管夫人”就曾精将自己精湛的绘画技巧与刺绣相结合,绘绣了一幅观音像。观音像披肩而飘的黑发就是用人的头发绣成的。有了人发的加入,使得这观音像更加栩栩如生,蚕丝与发丝的绝佳的配合,让这像有了逼真的生气。头发在扮演着如此多重而庄重的角色,信女会想到利用发丝做绣来表达自己的虔诚也就无可厚非了。至此,头发又多出了一种身份,它与绣的完美结合,将信女们的虔诚之意用一种近乎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样一种发绣结合的绣种,在当时普遍的刺绣氛围中很快传播开来了,善男信女纷纷效仿,经久日月,发绣就成为烧香、念经之外的另外一支独特的信仰表现。所以,发绣最初的内涵,就是一种对信仰的依托和表达,它曾以新生的“时尚度“以惊人的速度跻身到佛家庞大的系统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绣的身份地位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范围的扩大,以及对于自身命运的把握,使得信仰成为一种生活的附带品,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双手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因而,信仰只是一种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了。人们用发绣来表达虔诚也就逐渐消逝。造成发绣一度面临的衰落的局面,直至它以全新的面貌复出,也就随之拥有了全新的内涵。在当前,发绣的文化内涵,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的传承性上。发绣的这种传承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究。技艺上的传承:从现在往前推算,发绣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千年的古墓成为瑰宝,千年的树木成为国宝,千年的工艺同样需要这样一种高度的保护氛围。发绣,这种工艺,与其他传统的民间工艺一样,有着它自身的文化氛围和背景,它有别与其他绣种的特殊性,决定了将它传承下去的必要性。中华文明,数不胜数,也有很多技艺已经失传了,有些也仅存下点滴的痕迹,当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继承它的时候就要抓住机遇,不能到后悔的时候空叹息。发绣工艺经过千年的磨练,已经颇具火候,技艺上的突破和创新不可一日而与。它吸取了有名绣种的精华技艺,并在其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使得发绣更加的独具特色,堪称一绝。这样的绝活,赢得国际友人的一致认可,欣赏者赞不绝口的同时又惋惜不已。这项工艺的传承者实在是力量有限,仅靠蹲点式的传播,并不能带到很好的传承效果。如今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会在大批的专业文化传承者的保护下得到重大的弘扬。发绣自身意义上的传承:这方面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发绣特殊的材料上。头发作为人类生命物质的一部分,从母体继承而来的特质,沿承了父母们的生命痕迹。是生命迹象的另外一种延续。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发丝在汲取营养保持光泽的同时也记录下了人们生活的点滴。透过发丝可以督察生长环境,条件、方式,它能将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和毒物学证据精确的记录下来,可以将头发是人类生命的见证,所有的精神元素聚集在纤细的发丝里静静地延续下去。用发丝做为材料的发绣作品,自然而然笼罩着发丝自然的灵气和精元,这样的作品既有美学上的艺术效果又有遗传上的传承效果,是绝佳的纪念技术工艺产品。取一缕亲人的发丝或是绣上苍劲的大字以自省或是绣成花鸟小兽做观摩,每每注目的同时,不往一起发丝主人的踪影,是缅怀也是尊敬,并且可以世代相传。随着发绣工艺的发展,人们研发出多种对于发丝的处理技巧:染色、脱水、嫁接、软化、拆分、磨合……使得各类发质的发丝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胎毛绣,细软稚嫩的胎毛在技师的精心处理下最后绣成作品,无疑是给新生婴儿的最有纪念价值的礼物,试想成人后的孩子看到自己面世的礼物是一种何等振奋人心的场景。
提到世代相传,就不免要说说发绣的珍藏价值。发绣可以持久性的珍藏,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材料——头发。众所周之,人体生命组织中最为坚固的是牙齿可以保持千年不烂,而同样具有这种特性的当属发丝。发绣不易腐蚀,柔韧有弹性。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然良好的保存方法是一个方面,发丝本身的特性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在现今的高科技年代,先进的生产和保存技术更能大大延续发绣作品的生命力。作为藏品,发绣有着其他工艺无法比拟的收藏价值。目前,收藏者主要看重的是发绣作品的纪念性和增值性。由于其特殊的材质,收藏者可以无限期的收藏或传承下去,随着年代的增加和工艺增值的速度,发绣的前途具有相当的客观性。现在,大部分的收藏者为痴迷收藏的收藏家,收藏作品也多以大幅名作为主。另外,一些高级会所、商务酒店等高档场所也有收藏,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品质、人文素养,给顾客高品味的切身感受。发绣作品也为一些政府机构所推崇。经过悉心设计和制作的发绣作品,被赋予交流、诚信、合作等代表性形象,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来表示尊敬和诚意,以促进彼此的交合和友好关系。当然,具有这种收藏价值的作品是需要创作者周密的选择发绣题材并加以艺术化的,它要求创作者将表达某一主题的素材用艺术化的方式以发绣的形式展现。由于发绣是与绘画紧密结合的,所以所有题材只要绘画出来就能够用发绣来实现,这大大扩展了发绣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发绣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知道由于发绣制作工艺的繁复,以及当前规模产量上的限制,使得发绣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一般的收藏者也多为具有一定收藏历史和地位的人,发绣成为普通人们感觉遥不可及的工艺品。针对这样的局面,创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借鉴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工艺品的题材,创作者创作了一系列日常题材的作品,接近真实生活,符合节气时令,形象上相对小幅的,能够为普通百姓所欣赏接受的作品。例如,吉祥系列作品:龙凤呈祥、牡丹富贵、松岭高寿等等。节庆喜宴系列产品:鸳鸯戏水、百子千孙、百年好合等等。这样的作品价格上也接近普通消费水平可谓是雅俗共赏的普通级收藏佳品。
[作者简介]
陈伯余,男,53岁,江苏东台人,东台市嘉丽发绣厂总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发绣行业协会副会长,东台市发绣艺术学会副主席,东台市书画院顾问,东台市发绣艺术馆副馆长。
从事发绣创作设计三十多年,绣制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博览会并获金奖十多次,作品深受专家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