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器文化

[日期:2010-07-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中国玉文化从新石器时期先人用玉打制成生产工具到审美需求的佩饰件,再到后来琢碾成器的陈设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位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对中国的政治、礼仪、宗教、风俗、审美意识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没有那一种古器物能与玉器相比。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灿烂的七千年中华文化,唯独玉文化一直连绵不断,贯穿始终,而且随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中国玉器也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千古流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玉器有着一万年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蕴藏丰富的玉资源,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惊大的发展。玉器经历了巫玉——王玉——民一三个阶段。

1、巫玉阶段(距今10000——距今4000年),这个时期,玉是作为神物、神器,巫创造了神,又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掌握神权的巫师也是首领)。玉器在当时逐渐被贵族化、权力化、神秘化,赋予更多的内涵,成为财富的象征,祭天礼地的工具,趋利避害的法器。至4000年前贵族化、礼仪玉唱主角,开启了中国文明的新纪元。

2、王玉阶段(夏商周——清,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这个时期是王和朝廷掌握着生产,使用玉、玉器的大权。神器逐渐变成王玉,受帝王的安排。王就是玉,玉就是王,玉变成了王权的象征。据《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古籍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998年至昆仑山,“攻其玉石,取玉版三车,载玉万只”。从此,玉器进入历代帝王政治、礼俗、宗教、文化等生活领域,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休戚相关。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一个重要论点,就是玉有德。阐述了玉的伦理道德的思想,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个方面系统阐述,作为君子应是具备这些品德的终身追求。为此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作为德的载体,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是一个历史的前进。玉一旦被赋予道德的力量,寄予人格的魅力,它将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孔子的玉文化学说之所以影响巨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最为主流的一种文化。

3、民玉阶段(宋——清,公元960年——1911年),玉除了为帝王、朝廷专用外,由于工商业的发达和玉器的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而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1911年,清朝被推翻,建立共和,彻底地结束了帝王的历史,并开辟了民玉的新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民主注入了“全民共享,雅俗共赏”的新内涵,并推动其迈进空前繁荣的崭新时代。

      以上分段是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等一些资深专业学者总结出来的,从直观上看,从事物发展的进程说,玉器是伴随着新石器时代而产生,祖先最初的磨玉是为了生产,为了生活,出现了许多玉石生产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等,尔后,又有了人们自己的装饰物玦、璜、璧等。

      查历史实物(地下发掘的玉器),最早玉器见于内蒙古兴隆洼村出土的文化玉器,距今8000多年,它不仅是东南亚最早的玉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玉器。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全国由北向南,在我国的东部,北方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中间地区的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也包括扬州,都在普遍使用玉器。

      历史记载了中国玉器的辉煌,琢玉工艺曾出现过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的三大鼎盛时期,为我国现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坚实的基础。

二、碾玉成器是文化史

      玉器、玉文化是中国之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有着万年的悠久历史,又有着无限生命力而永葆青春魅力。玉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是民族文化。

      “黄金有价玉无价”、“一块和氏璧换十五个城池”、“金口玉言”、“金玉良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等等,无一不说明玉德价值、使用、功能及其影响。

      几千年来玉文化博大精深,到现在许多学者还在孜孜不倦的研究玉学。玉之所以高贵、神奇,一是因为它稀少,不可再生,且采玉艰难。史书记载“取玉艰难,越三江五海,至昆仑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二是玉材的质地、色彩呈透明状,凸现出自然之美;三是温润、细腻、晶莹透剔的特性。凸现高雅、纯洁;四是加工复杂,周期长,具有坚韧性,玉不琢不成器,在历史上称为洗玉、琢玉、碾玉。它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较高的艺术素养。

      一件产品的完成,要经过选料、设计、切割、琢磨、抛光等过程。其工艺程序有十道。第一、选料;第二、开料(挖脏去绺);第三、设计;第四、出粗坯定型;第五、过蜡。对特殊品种,如器皿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有拉钻、掏膛、收圈、投子口、做链条等工序。

      玉雕制作的特点是磨削法,也称减法,所以在制作过程中,既要准确,又要留有余地,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走一步要想三步。一个好的做手,要具有耐性、忍性、灵性、悟性,才能适应玉雕工艺的生产。人称玉雕是特种工艺,是区别于其他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特点。玉器从原料到生产,再到销售都没有定数,只有变数。(1)原料外表好,不等于里面好,赌性很大,这叫神仙难识寸玉;(2)生产工期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它与制作人员的熟练程序和表现手法有关;(3)成品销售的价格,也不能按料、工、费的法则计算,一般玉雕工艺品的价格取决于材料、艺术、工艺三个方面。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选料、设计是关键,玉器制作不能自由塑造,而是因材设计、因材施艺,在材料体量、形状、色彩、绺裂等多方面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思维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创意文化,充分利用材料点、面、形、色和高低层次创造人文之精美。

      玉器及玉文化,体现了物质美与精神美的高度统一,是人类在宇宙间高尚的追求与表达,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只有色尊重、理解、认识玉文化的真谛,才能真正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在寻本溯源中,创造出既富民族性又具时代性的艺术作品。从玉器产生的历史、到玉器体现的精神之美和艺术之美,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它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质,它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特色文化。中国的玉器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史。

三、中国玉器的重要价值

      中国玉器在传统工艺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的领域中,极具有独特性,其重要价值也非同一般。

       首先是研究价值,作为现代人要了解过去,知道历史,其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现有文献资料的记载,一个就是埋藏在地下的文物。而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在文献里没有的,或许在地下能找到答案,或能告诉我们什么,建国50多年来,发掘出土了上万件的玉器,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玉器实物的研究,了解在远古时期,或上下五千年人类是如何生活、民情民俗、社会文化等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审美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更直观、更清楚、更深刻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次是文化价值,玉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对中国玉器的题材、种类及其造型上都给予了深刻的影响,积淀了身后的文化底蕴,其绚丽的玉材色质、精致的制作技术和特殊的器皿用途,均反映了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对后人有很大的启迪。

       第三,艺术价值,玉雕艺术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它是从石器、陶器艺术走过来的,从“形”到“神”的逐步提高。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其艺术风格和特点也在不断变化和升华。历史上数千万件的玉器工艺品,对研究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有很高的价值,现珍藏于北京团城的《渎玉龙瓮》和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图》等,其工艺技法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第四,收藏价值,玉器作为一种艺术品,以其玉质之细润、造型之优美、形态之独特、雕琢之精致为世人所珍爱。有很多收藏者为了赏心悦目,陶冶情操,不计经济得失而珍藏宝玉;也有许多人因其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倍受收藏爱好者的宠爱。历史上,要数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是个大欣赏家、收藏家,从其殉玉数量之多、品种之杂、来源之广、时间跨度之长,看得出她乐于享用,长于欣赏,善于保护的玉器收藏家。如果不是她如此的收藏,后人怎么能看到这么多3000多年前精美的玉器呢?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文化。在历代帝王中堪称最为著名的玉器收藏者要数乾隆皇帝(玉痴)。民间私人藏玉的包括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不在少数。

      不同背景的收藏者,有其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兴趣爱好,提高文化修养的;有的是学术研究,撰写论文的;有的是历史性保护,注重时代范围、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也有的是以展示文化工艺为宗旨,他们的藏品以陈列为归宿,大多捐给博物馆,作为长期陈列;当然,也有人以赚钱为目的,特别是现在的新疆和田籽玉越来越少,不可再生,料价越来越高,精品不可多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升值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中国玉文化内涵奇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个崇尚玉器的国家,对玉的特殊爱好自古有之,玉象征美好与高尚,象征纯洁与尊贵,人们永恒的情感凝结其中,玉器之美凸现自然之美,创造之美,概括了东方之美。玉器的文明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如今,玉器已成为“全民共享、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品,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太平盛世,全民崇玉、爱玉、赏玉的热潮越来越高,人民对玉石的关注更加回归至玉质的润美、玉工的精细,作品的创意,也就是更加注重其文化的内涵。品味玉石、享受人生。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夏芳,工艺美术师,扬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