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服装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时代,人们茹毛饮血,衣皮带茭。或许是由于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变化感到恐惧,就有了与原始宗教结合的艺术活动,人们以纹面、纹身及佩戴各种成串的装饰品来装饰自己。当人们在逐渐发明了手工纺织和缝制衣服的同时,发现纹身的图案会因为衣服穿着而被遮盖掉,衣服虽能起到保暖护体的作用,但却使纹身得不到展现。为使其纹身的图案和穿衣能兼得,人们继而发明了将图形绘制于服装上。于是便出现了服饰艺术史上的“画绘之工”。但人们继而发现画绘在服饰上的纹样往往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效果,稍有磨擦就易剥落损毁,当人们认识到用针将丝线固定于衣服或面料上,组织成需要的图案时就产生了“刺绣”。
唐三百年历史,在衣冠服饰制度上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代服饰的重要特点。男子的服饰有袄裙、裤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的服式。
隋到唐初时期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卡带,肩披长巾,脚穿高头鞋碌。窄袖长到手腕。上衣短小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画中,这种上衣极短而下裙拖长的服饰,更显示出女性人体的形态美感。唐朝时还流行一款袒胸大袖的衫襦,是贵族女性们喜爱穿的服装,其款式是袒露胸部的上部,大袖,对襟短衫,长裙。肩披饰有织纹或绣纹的披肩,裙部高到乳部以上,以带系结。其面料用的是纱罗织品。这种轻纱蔽体的服饰也表现出了唐代服装文化开放的特点。
古吴地区早期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之后逐渐用刺绣服饰取代了文身,将文身转移到了服饰上。中国又是蚕桑技术的发源地,在2500年前,苏州已流行刺绣。据说早在西晋光熙元年(306)和永嘉四年(310)年,日本天皇应神时期,“阿知使主遣兵求逢绣女工”,二次派人来聘请匠师们往日本传授养蚕、刺绣、织锦等技术。在唐代,苏州吴地区的丝、绢、绫、缎等销往国内外各地,海外的船舶可由吴淞江直达苏州。吴地区盛产的丝绸为刺绣的发展创下了物质基础,苏州的刺绣服饰也传入了日本,其服饰受到了日本民众的喜爱,并一直流传至今。在日本还有一种传说,和服是由二姐妹将其传入到日本,深得日本民众的喜爱,并成了日本的民族服装起源。至今在日本九洲地区的福岗县还保留着一座庙宇,就是纪念这二姐妺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在日本的安士道山时期是和服的鼎盛时期,之后再加以完美,并精益求精,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日本的民族服装。因此,至今在日本购买“和服”的商店或展销馆前,都会醒目地写有“吴服”二字。日本的著名文学家司马遼太郎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吴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和种桑养蚕、丝织等技术传入了日本,使“和服”在日本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了日本的民族服装。在日本的《纺织技术之历史》一书中,肯定日本的“和服”即“吴服”的谐音。而“和”与“吴”的发音在苏州地方语中又是同音,这并不是巧合,苏州在古时候就称“吴”。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和服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我们所说的“和服”实际上也是一个统称,其品种中有“礼服”、“中挀袖”、“留袖”、“访问衣”、“付下”、“丧服”、“羽织”、“道行衣”、“着尺”、“小纹”、 “长襦袢”等。
“礼服”是适合女子在结婚时的服装,在面料的色彩上选用大红、白色为主。这种情况习俗大概与我国的习俗相似,红色表示喜庆,白色表示新娘的洁白无瑕。其图案往往是牡丹、樱花、菊花、孔雀开屏、花车、云彩等。总之是表示吉祥如意的喜庆图案。由于礼服是高档品种,所以不但图案要求丰富多彩,在制作的针法上也要求变化多种,要前后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常用的针法有盘金、盘银、打子、平绣、散套、管绣、疋田绣、竹屋町、带子针等。在绣制图案的色彩上要求绚丽多彩,色彩明朗、亮丽,穿在身上显得华丽富贵;但也有用盘银线与全白色的绣线来绣制的,使产品充满着稳重、高雅之感。刺绣的礼服由于面料质量高档、图案必须丰满、刺绣要求精良,所以刺绣礼服在日本市场上价格十分昂贵。
“中振袖”是仅次于“礼服”的高质量品种,图案设计得比较复杂,刺绣要求也十分精细,是在婚礼结束后新娘需首先更换的服装。此外,每当日本的成人节的那天,凡是20岁的青少年女孩必定会穿上“中振袖”,跟着长辈前往神社进行参拜。
“留袖”同样是一种比较高档的服装,它的穿着场合和对象比较广泛,一般在新娘婚后的第二天,脱下“中振袖”便换上留袖;结婚时新娘、新郎的母亲也要穿“黑留袖”,亲戚朋友只能穿“色留袖”,前来贺喜。(“留袖”中的品种有“黑留袖”和“色留袖”二种)。其主要的花位在左前身,一般左后身花形较轻,右后身略多于左后身,右前身花形极少。袖子上不设计花形。刺绣加工时,绣线有用复色的,也有用单色的。主要的工针用散套或打子等。
“访问衣”也是一件比较讲究的服装,它穿着的场所往往是朋友间的拜访、亲戚间的往来,因此它是一件比较重要的服装,代表着主人的身份。日本民族是对礼节很讲究的民族,他们在出访时所穿着的服装不但代表着自身的身价,同时也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程度。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访问和服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付下”、“长襦袢”是和服中比较普通的品种,它的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用于接待客人或者外出游览时所穿的中低档品种。
“羽织”、“道行衣”是穿在“付下”外面的短外套,面料的色彩一般是用米色与黑色的较多。产品的质量也同样是属于中低档品种。
“小纹”是一种较低档的品种,穿着的对象有大人、也有小孩。适合用于练习穿着,所以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在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纹和服也是年青女性用于半正式晚会的礼服。
由此可见,“和服”的品种非常繁多,当然,它的制作工艺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印花的、织锦的、缂丝的、机绣的、手绣的、扎染的、手绘的、金加工(上色、贴箔、撒金粉)等等。也有采用多种工艺结合制作的,不同的工艺制作方法使产品具有多种风格和艺术效果,它既是一种日用品,也是一种欣赏品,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同时,又常常互相欣赏。不同种类的制作方法在价格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刺绣品种是属于较高档的(当然还要看图案的多少、制作的粗细、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如此繁多的品种,如此多样的制作工艺和方法,如何让刺绣和服在众多品种中脱颖而出,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更受日本民众的喜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和服在日本的重要地位是无法被取代的。和服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是日本民族的象征,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日本,小孩只有三岁、五岁、七岁时就穿上“和服”由成人带着去神庙拜菩萨。据日本京都地区有个调查材料反映:正月节有75.2%的妇女要穿“和服”;成人节有80%妇女会穿“和服”;结婚时有85%的妇女会穿“和服”;出席茶会时穿“和服”的要有82.8%之多。由此可见“和服”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在不同的场所都会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和服”,并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财富和身价的一种方式。比较富有的人会备有很多件“和服”,一般遇到女儿出嫁至少要准备三、四件作为嫁妆。在日本“和服”是一种可以传于子孙后代的财产。其无法被取代的位置是和服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苏绣,如此出众的口碑,使得刺绣和服能在日本市场持续发展,经久不衰。日本的和服来到苏州加工绣制,是因苏州的刺绣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在古苏州人时,就将刺绣工艺应用于服饰和日用品上。苏绣在苏州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由来已久而时有发展。苏绣与和服腰带的结合同样也为苏绣增添了光彩,“苏绣”更是“四大名绣”之首,其绣技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绣制出的产品绣工精细、针法丰富、色彩典雅。
但是,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变化,作为传统和服腰带在日本民众中也在悄悄地起着变化。现在大多数日本人穿的刺绣和服,多数采用的都是苏绣中的针法,如果我们结合日本的传统,更多地吸收、引进一些日本当地的针法,相信会使得刺绣和服在日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所以,我认为第三点,吸收和引进新针法,使苏绣的针法技艺更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刺绣针法也应在现有针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尝试新的针法,或姐妹刺绣中的一些针法技巧再加以补充吸收,结合苏绣的表现风格再绣于和服产品上,或采用粗细针法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里所说的“粗”并不是粗制滥造的粗,而是要用简练的表现针法,使刺绣图案的效果在粗细结合运用中互相衬托,更富有层次变化。
在绣制和服腰带时苏绣针法在原来传统的细平绣、打子绣、盘金(银)、绕针、散套、虚实针等基础上已吸收了海外的一些针法,譬如:管绣、、绳子针、竹屋町、盘线等工针。现在,这些针法不仅适用于和服产品,在其他产品上也时有运用。
但还有更多的日本刺绣针法有待我们去试用,如效果不同的“日本绣”针法(如图所示)及朝鲜绣品中的一些针法,将其技法吸收到苏绣艺术中再运用于和服产品之中,适合更多刺绣爱好者的需求,符合更多日本民众的不同品位。
“日本绣”针法图 |
上图是我所见到的“日本绣”针法图。其针法是:首先用较粗的丝线根据要表现的花纹直线平铺,就如苏绣针法中的平绣,这种平铺是完全平行式的平铺。再用细的丝线进行稍斜于原来平铺线的角度进行固定。倾斜中的跨度为平铺底线的三根线,当第一排定线结束,第二排定线开始时,起针要插在第一排线的三分之一处开始。以此类推。要特别注意的是定线的线绒要细、针脚的长短相同、排列相同、运针的角度相同。此针法轮廓清晰,整齐,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
综上所述,刺绣和服的起源和发展都和苏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了如此长久的发展历史,唐装传到日本,取名和服。如今,和服在日本的重要地位已经是无法取代。而苏州又是苏绣的发源地,苏绣优良的口碑,为刺绣和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尝试并结合国外更多不同的新颖针法,必将为刺绣和服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谢昂,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苏州工艺职大(绘画班)、进修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早期从事工艺绘画,79年到吴县刺绣总厂设计室从事刺绣图案设计。88年开始学习日本和服腰带的设计、手绘、金加工制作、色彩的匀染及刺绣生产管理。产品在日本市场曾一度供不应求,深得市场的欢迎。2003年体制改革后,继续从事于蒋雪英大师工作室的刺绣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