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当代中国手工陶瓷、陶瓷技艺发展多元性—首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归来

[日期:2010-07-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今年6月21日,首届中国每次陶瓷技艺大赛在福建省南安市的家博园正式召开。来自全国九个省市,八大产区的陶瓷技艺人员共计六十五人人参加了五个项目的比赛,比赛项目为:手工制壶、手拉坯、陶瓷雕塑、陶艺制作、图案设计。作为此项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活动,并为此项活动召开了多次的预备会议。

      笔者作为协会的工作人员有幸全程参与了该项活动的筹划文案、准备材料直至具体实施。在此过程中被中国现代手工陶瓷、陶艺洗礼了一遍,感受了各方泥土的清香,体会了五湖四海陶瓷手工艺者的璀璨智慧之光。同时也发现多元化的设计观念和形式已是我国陶瓷和陶艺设计过程中显著的问题,多种流派和风格共同存在摆在架上已成为趋势。而手拉坯、陶艺、紫砂壶和瓷版画等传统工艺,历经千年“修炼”技艺精深,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受到多重审美观气势汹涌的冲击,传统美学体系处于冲击和碰撞的中,艺术价值的尺度更难把握,陶瓷、陶艺、陶瓷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在往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制壶项目

      本次参加制壶项目的选手不多,但是却包罗了国内制壶种类的全部,选手分别来自江苏宜兴、广东潮州、浙江省。相对于其他的项目,制壶在传承先人方面做得最好,

      首先说江苏宜兴的紫砂壶,紫砂在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和史料。尧臣、蔡襄苏东坡等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一些咏茶名言。其中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①堪称千古绝唱。在使用紫砂方面最讲究的要数苏东坡,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用活水和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更加清醇清远。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楚了。

      近年来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人们开始了解到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的价值,一批自幼受到紫砂艺术熏陶的青壮年工艺师崭露头角。本次参赛的选手是宜兴地区新生代的手工艺人,他们在短短的两天内制作了一圆、一方两件作品,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潮州的朱泥壶相对了解的人就较少,潮州朱泥壶(俗称“红罐”),其发源地在潮州枫溪一带。朱泥壶,顾名思义是采用朱泥制成的茶壶。朱泥俗称“红泥”,是紫砂泥料之一种,属天然矿料,绿色材质。原土的最大特点是含氧化铁量极高,呈土黄色,烧制后转红色。朱泥质地细腻柔韧而不含砂,可塑性远胜于紫砂泥。朱泥用于制造茗壶,其成品便可形成独特优点。其质地坚实而颗粒结构较瓷器疏朗,表面平滑却能保持低微的吸水性和透水性;保温性好,但泡茶不失原味;更具有耐受骤然变冷热的性能,能用于制造精美的浮雕茶壶。朱泥壶像秀雅甜骄的玉女,壶形大致都纤秀轻巧,又骄嫩薄细,器物的造型大多是坯薄、身小、耳细、口秀等灵巧清灵的造型,执拿的姿态必须轻巧柔美,如莲指轻弹似的拿捏斟注,举动的范围必须是缩小和圆滑,朱泥壶的壶承和坯配也与其它组合不同。壶承宜平宜薄,坯配宜小宜秀,为了让朱泥壶清秀独立于茶台,茶巾,茶托,水方等周边器具,宜以清淡色彩为主要系例。

      宜兴此次派出的选手所作的一方器、一圆器具有一定代表性,造型结构处理时取简练单纯,圆润饱满为主体,结合雕塑部分的花纹装饰,创作中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可以看出在制壶上,现代工艺师更多的传承了古风,在形式上并没有过多的创新。

 

陶艺和陶瓷雕塑项目

      中国现、当代陶艺和陶瓷雕塑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其后,湖北美院、浙江美院、景德镇瓷区、宜兴陶区也相继加入。①  在这二十年的历程中,前十年的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几乎是靠一些间隙性的活动和展览来引起人们偶尔的关注。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才是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真正取得成效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时期。自彩陶以来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都可算是它的传统,正是这种认识的差异,造成了现代陶艺在中国最基本的困境,并且,这种困境连着体制。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境中,现代陶艺在中国发展的曲折、激烈可以想见。80年代以来,陶艺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从学院出来的年轻人,但是他们仍然是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带有“陶瓷设计”极深的烙印,面对西方现代陶艺思潮的涌人,他们各怀复杂心情积极回应,然而却缺乏中国现当代艺术界的整体呼应。     

      鉴于陶艺和陶瓷雕塑这两项内容的广泛性,评委组并未对这两个项目的题材进行约束,只在体量上规定了规格。这次参加比赛的作品大都是市民风情通过与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相融合的生活细节和场面体现出来,往往会带给观众比较直接的感受。陶艺或陶瓷艺术家就是抓住了城市居民的某个方面的整体风范加以表现。如本次大赛陶瓷雕塑项目获得银奖的作品:唐山夕阳红。作者形玉菱捕捉扭秧歌的瞬间,表现了老年人晚年的光彩瞬间。铜奖作品用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奥运会场鸟巢壮观,再现了它的雄伟气势。本次参赛的作者多为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充分说明了陶艺在我国工艺美术中尚属的年轻的技艺。但是从作者们的主题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陶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观念上带来了质的飞跃,在社会激烈竞争的今天,人们对陶艺的需求随之递增,也就是所谓的“心灵慰籍”。

      现代艺术自身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一种趋势,就是不再满足于呈现艺术创作的最后结果,而是更进一步去关注创造活动本身。陶艺家白明这样表述“现代陶艺”的特点:“所谓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 ③白明的这段话,几乎概括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所有特征,如果这个定义成立的话,“陶瓷艺术”和“陶艺”概念的区分就十分清楚了。

      但是通过此次比赛中可以看到,虽然中国陶艺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已同世界陶艺主流结合。为什么能如此快地与世界陶艺主流平等交流,因为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优秀的文化传承。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现代,中国陶瓷文化艺术有着最纯真的最本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中国现代陶艺从感觉泥性,到超越泥性,到演绎泥性,逐渐走向成熟,东方禅宗思想和传统陶艺的杰出和深刻之处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东方陶艺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造型意识,帮助我们理解和剖析西方艺术的精髓。中国文化有着强盛的生命力,百年来数代艺术家都曾面对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问题,将在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新的历史高度上展开。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开放性,更具创造力的艺术创新体系。同时,我们要探索新的陶艺表述语言,使之包含的寓意性、表述性、装饰性得到新的意义上的发挥,使陶艺真正适应时下观念多样化的表达,成为一种以个性为前提的开放性语言。

 

瓷版画项目

      瓷版画是一种平面艺术,更是一门陶瓷工艺,它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兴起,到民国初经“珠山八友”的潜心研究发展至一个历史性的高峰。景德镇瓷版画发展至今,其取取材多样,有山水、花鸟、人物、写实等;其表现形式不仅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更大胆借鉴西方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油画、水彩、水粉等都可以在瓷版画上得到全面的表现;陶艺技法中的雕刻、捏花、印花、彩绘等表现手法也在瓷版画上得以淋漓的表现。 
      陶瓷版画以其独有的历史积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它与其他形式的装饰画相比更显魅力,纸制画不如它有质感,石版画不如它有灵性,金属版画没有它的韵味。 
       一个成功的陶瓷版画作者,不仅需要娴熟、精湛的艺术功底,更需要对各种色釉的习性的充分了解。而一件成功的瓷版画作品不仅需要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恰倒好处的高温炉火的锤炼,使釉的色彩得以充分的发挥,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将造成作品的失败。 
       本次比赛评委组特意选取了“花卉”为考题,“花卉”作为艺术绘画中的传统题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同时也很能考验出一名工艺师的功底。来自江西、浙江、河北的选手都对此题目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但是也有部分的选手,由于更专于某些题材的表现,而因此跑题。从遗憾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从事该技艺的艺术家的“基础知识”不够充沛,综合的艺术修养还处于补充阶段。

      可以说,本次陶艺大赛是成功的,因为它是一次全行业的新鲜体验,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陶瓷、陶艺技艺综合大赛,更没有如此之多的陶瓷、陶艺大师齐集一堂现场创作的机会。这次的陶瓷、陶艺的会师大赛为我国工艺史增添了一抹新鲜的纪录,也将会为我国工艺美术史创造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张守智:《陶瓷设计教学与生产的结合问题》见《工艺美术文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6年9月。

2、梅健鹰:《百花齐放的陶瓷艺术一一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陶瓷部分》见《装饰》、1960年9月。

3、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漫淡》见《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

 

[相关链接]个人简介:

      马云,女,汉族,1968年生人,籍贯北京,毕业于北京二商集团党校,1988年6月就职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要负责协会行政事务、财务工作及名誉理事长的联络工作,多次参与组织协会国内大型展览、国内、国际大型会议,以及重大行业活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