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珍品,在绸或绢上刺绣,新颖高雅、不褪色、耐腐蚀,有利于收藏。
发绣生产工艺复杂,用料取人的自然色发,已发代线,利用头发的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彩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等特性,运用滚、施、缠、切扣、虚、实等数十种针法,刺绣书法,楼阁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形象,图像生动,文雅洁净、针迹细密、色彩柔和是欣赏的佳品,是收藏的珍品,馈赠的礼品,享誉海内外的奇品。
据史科记载,发绣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起初只是一些信女出于对观音菩萨和释伽牟尼的虔诚、敬仰,常常剪下自己的长发,绣制成佛像,供奉膜拜,作为大礼。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的《东方朔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明代韩希孟的发绣《弥勒佛像》藏于日本正仓院。到清朝发绣比较发达兴旺,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介绍康、宋发绣的真传记载。但由于当时人们惜头发如命,认为“肌胀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由于发绣完全用人发绣成,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因而作品流传极少,逐渐衰落。解放后,东台创办人发工艺厂。“文革”时期,被下放东台的苏南一批老艺人们,挖掘传统,继承和发展了发绣这一特种工艺品,他们把苏绣技术嫁接到发绣上,并积极培训发绣女工和设计人员,把“墨绣”发展为润色绣,双面绣,和异色绣,所用人的发除黑色外,还有黄、灰、白、赫等各种色彩,各色中又有深、浅、浓淡之分,这些异彩奇色的人发都是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采购收集而来的,色彩多达几十种,随着色彩的变化,从过去的“单面”发展到“双面”。由双钩发展为“晕色”。整过绣品,色调“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在针法上运用苏州的滚、施、缠、套、虚、实等;开创发绣工艺的新纪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发绣的表现力。
当今,发绣制品在传随历史文化的同时,正在快速走向市场。发绣的市场激活了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批有志于发绣艺术发扬光大和发绣产业发展壮大的有识之士,正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发绣艺术的创新提高和发绣市场的培育开拓。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对发绣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对发绣给予了如同园林、昆剧遗产一样的保护和开发,并将之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其发展。
诚然,发绣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一是边际效益下降,从业人员减少。一幅发绣精品一般要绣上几月甚至半年一载,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而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绣工,则需要几年、十几年的学艺、从艺生涯。发绣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艺人才的后继乏人,已成为发绣业发展尤其是精品市场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是制品良莠不齐,购者难辨优劣。目前绣品市场上虽不乏精品佳作,但为了降低劳动成本,扩大生产批量,从市场竞争中获利,不少绣工粗制滥造,将质次、价贱、量大的低档绣品投放市场。这种所谓的刺绣已失去了刺绣的真实涵意和应有的艺术价值。作为国内外非专业的大众消费者,由于不懂得刺绣的技艺知识,对绣品难辨优级劣真伪,价格不菲的精优级绣品其市场出路自然受到冲击和影响。
在发绣市场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发绣技艺的创新更好占有市场,本人结合以上对刺绣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成见:
(一)、加快宣传普及发绣技艺和产品知识。市场倾意识着大众化。要便大众消费者即一般消费者懂得发绣制品的质量、档次,知道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劣品,就应该像书画作品那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发绣知识的传播普及工作。比如,可以地报刊、电台、电视台开辟发绣专栏和专题栏目,请刺绣专家、刺绣工艺术大师讲解发绣的历史文化发绣作品和风格、发绣的针法技艺、发绣制品的质量鉴别及收藏保管等等;也可由刺绣技艺人员举办个人绣品展并开设讲座,展示发绣知识,宣讲发绣知识。通过这些普及性的宣传教育,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众消费者对绣品的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传播发绣文化促进发绣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刺绣作品的品牌建设。艺术质量决定艺术未来。发绣市场要出精品、出佳作,离开品牌建设是不行的。一种产品也是一种艺术,她具有个人创造性特点,其制品是依绣工个人对画面的理解及个人的技艺陛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精神意境等因素,采用不同针法、配线、用色等技艺处理手段绣制而成。所以,刺绣技艺人员应有品牌意识,向书画家一样在绣品绣上个人的姓名(或艺名),经销企业,也可由单位注册品牌标记,进一步确立和提升自己作品的牌子。规模大一点的发绣生产、经销企业,也可由单位注册品牌商标,因此,其精品应标上绣技人员个人的名字。绣品与作者字连在一起,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潜心钻研、倾心制作的发绣人员便会增加,由此技艺创新、精品涌现的局面也就会出现。
(三)、加强发绣人才的培养。要使发绣走向市场并提升价值,做到久盛不衰,必须打破深闺、作坊式的传技方式,用开放的思维和措施传播技艺。对此,可以职业学校中开设发绣艺术职业班,吸收有志于发绣艺术的学生入校,请专业教师和刺绣工美术大师授课,不仅开刺绣专业课,而且开美术基础课,市场营销课,以培养具有现代艺术水平和市场意识以发绣专业人才。同时,可组建发绣技术研究机构,深层次研究发绣传统技艺的保护和新技艺的开发,并进行信息采集。民间,也可由行业协会和从事刺绣工艺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成立发绣艺术培训中心,以组织绣工进行技艺培训和交流切磋技术,以不断提升发绣的技艺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消费者鉴赏能力的提高、发绣品牌的确立、绣品档次的区分,加上发绣事业的人才辈出,发绣市场“品精价高、品劣价贱”更加繁荣健康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迪,女,1966年出生,东台市人,助理工艺美术师,东台市中意工艺品厂质量总检,主要作品:发绣清明上河图、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八十七神仙卷等原创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百花杯”、江苏“艺博杯”金奖。多次参加工艺美术刺绣展,并多次赴台湾、日本、港澳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