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龙城人一千多年古老手艺的结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梳篦不能在这一代断掉,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常州梳篦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了将这份工艺不断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也将不断开拓创新,让梳篦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
常州梳篦手工艺品 梳篦文化 传承
(一)历史悠久的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制作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其制作繁复,纯属手工。一般从取材至成品,篦需72道工序,木梳需28道工序。如今您若是漫步常州,还能见到著名的“梳子街”、“篦箕巷”。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篦梳,又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昔为宫廷御用珍品,有“宫梳名篦”之誉。正如苏州的盆景,景德镇的瓷器,常州以出产梳篦闻名于世。自古就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之说。
关于“宫梳名篦”由来,据说是因为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而在国外,常州“宫梳名篦”也声名远扬: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上获银质奖,以后又在美国独立154年费城博览会上夺得金牌……这一系列的“黄袍加身”,无疑使得小小的梳篦罩上了太多的光辉。
(二)工艺流程
常州篦箕、木梳采用天然材料,尤以精湛技艺的手工制作为特色,以选料精细,工艺考究为著称。篦箕取壮竹“竹青”质地坚韧,富有弹性,不易断齿,再经胶合,打、挫、抨括等 72 道半工序方能完成一张篦箕的制作,篦梁上还以字画描绘,镶嵌珠宝进行装饰,十分讲究。木梳以优质名贵树材为主,如黄杨、檀香、石楠、枣木等,其质坚纹细,色泽清艳,经 28 道工序制成木梳,齿浑润滑,梳除发垢,利于整发按摩,再饰以雕、描、刻、烫工艺,融实用于欣赏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梳篦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讲究。木梳制作须经过28道工序。主要有:选材、拉舵、打屯头、切片、煮坯、码板档、推头、推板、齐口、开齿、撞梳、剔齿割尖、倒叉、锯背、刨背、绞背、刮光、钩线、扦竹节、砂磨、上光、整修等。
篦箕粗加工制作有42道工序,精加工制作有30道半工序。如制作高档篦箕,还须增加雕、描、刻、烫等工艺。
1、制作篦箕。有锯竹筒、开竹片、劈竹黄、开蔑丝工序;
2、制作篦梁坯。分为锯竹筒、开梁坯、倒梁角等工序;
3、制骨档。有断骨料、煮料、开骨条、斩坯、矾骨档等工序;
4、制漆。
5、漆篦梁。有染色、印花、着色、漆篦梁等工序;
6、制楂。有煮篦、拉蔑、铡蔑、吊黄、拗齿、绕线盒掐楂子等工序;
7、胶工。有调漆、齐口、断梁、腰梁等工艺;
8、打磨。有抽线、剪档、拉磨圆头、刮齿等工艺;
9、挫草。哟挫齿、打草、换破齿等工艺;
10、襄头。分为剪磨骨条、锯头、镶头、嵌头等工艺;
11、拨工。
12、抨括:整修圆头、抨括、上蜡着光。
制作精品工艺梳和精品梳篦,就须在梳背和篦梁上,进行五种工艺的精工细作。这五种工艺即:“雕、描、刻、烫、嵌”。艺人制作时皆徒手而成。雕,既是在梳背、篦梁上浅雕花鸟、鱼虫、人物等图案;描,在梳背上,用笔彩绘出多种戏曲人物和花草图纹,并配之相应的背景。尔后上蜡,色彩调配与组合要求和谐美;刻,用特制刀刻出各式艺术字及梅兰竹菊图形,运刀的力度是关键;烫,用电笔,烫烙出人物、花虫、山水,要求线条精细,层次感分明;嵌,即在木梳背、篦梁上嵌珠镶银,在黄杨梳上嵌象牙,再刻花。
(三)梳篦的用途
梳子在一些民族婚俗中也起着一定的用途,在印度比尔部落有个叫巴个利尔的节日,该节日历时七天,是男女青年选择伴侣的好机会。姑娘头上插着许多小梳子,这都是求爱者送的。在这里梳子是美好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和现在某些北方农村,梳子仍作为必需的陪嫁物品。
相反梳子在有些民族中却又是非常忌讳的。在我国藏民族中,必须把梳子用后藏在较隐蔽的地方。如果女人把梳子插在头上去迎接客人或者从事其它活动,则认为是很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业。而日本,梳子在外极受冷遇,其原因是在日文中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意为极其辛苦。
梳子在我国古代丧葬风俗中还作为随葬品放入棺木。在考古工作时发现很多出土的墓葬中均有不同材质的梳子,据考古研究发现,这种随葬的梳篦就其制作工艺的精粗,选料的优劣,以及摆放的位置均能反映出死者的社会地位和等级高低。竹篦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仍被作"祭祖"的悼念物品用以焚烧。
实际上,梳篦是过去中国百姓家庭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它的出现和整个中国的衣冠文化制度不无关系,即便从最直接的功能来看,梳篦的作用也是极其具有象征意义的。
梳、篦原来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梳子用来梳拢头发,篦子却是清除发间异物,起清洁作用的;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常州梳篦是随东晋出土文物而一起出现的,距今历史为1600多年。而在1200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发明了肥皂。此之前的千余年间,他们一直顶着一头油腻腻的毛发,而中国常州工匠们却在大运河畔制造着精美的梳篦,打扮着华夏古国弱冠束发的才子、及笄的少女们。
(四)宫梳名篦的未来展望
过去,除了少数店铺(包括作坊、工场)为专业户外,主要还是以分散在城郊的一家一户的家庭副业户为基础单位,似乎一直沿用比较原始的家属生活共同体为社会生产的基础单元,传承着世袭的手艺,形成分散而基层众多的常州梳篦行业的体系特点。现在,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建于1915年,工厂座落江苏省常州市西门南运河畔,现有员工100人,其中省工艺美术大师1人,工艺美术师、助理美术师、工艺美术员10人,年生产能力300万张。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蝴蝶、龙凤、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独具匠心,令人爱不释手。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在设计部门研发下又一批另一门类的木梳新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如现被常州钟楼区政府收藏的“红楼梦大型镜框画”(180cm×2600cm),被常州新闸荷园公园艺术长廊收藏的“和合二仙镜框画”(120cm×2400cm),被梁保华省长出访澳大利亚,参加文化交流的“蝴蝶镜框画”(80cm×1200cm),为常州园林局参加省园林设计大赛并获艺术大奖的“常州梳篦主题墙” (20000cm×1900cm),为常州梳篦博物馆设计的“百蝶图”( 2400cm×1200cm),这一批艺术精品的亮相,充分拓展了梳篦创作思路,丰富了梳篦的题材,对梳篦文化的传承起了个好头。
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龙城人一千多年古老手艺的结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梳篦不能在这一代断掉,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常州梳篦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了将这份工艺不断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也将不断开拓创新,让梳篦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1、韦中权撰,常州梳篦与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化学术交流文集,1991
2、郑巨欣、陆越著,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3、王仁湘著,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1987
4、汤庚和等编,常州梳篦厂志,常州梳篦厂翻印,1985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邢粮,男,1960年9月生,工艺美术师,1978年毕业于常州市第十中学。现任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设计室主任。擅长篦箕描骨梁、木梳彩描、雕刻、烙烫。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