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派服饰的精神属性

[日期:2010-08-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  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至今是海派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海派服饰虽然在这两个阶段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海派服饰在从“旧”到“新”的变迁过程中一直保留着“海派”这一风格特性,本文以海派服饰的历史沿革为依据,指出了海派服饰具有崇尚洋派、力求创新、追求开放、重视商业这四个本质的精神属性。

关键词:海派文化;海派服饰;精神属性

 

Analysis for spirital Connotation of shanghai-style of garment

FANG Ji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two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 ,which are the one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1940s and the other one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article points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 in the two part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s. However, Shanghai sytle of garment has its certain rules in the two developing course from the oid age to the new ag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the spirital connotation of Shanghai style of garment which are advocation of western things,being good at changing,the opening and the recognition of business.

Key words Shanghai culture ;Shanghai-Style of garment; common spirital connotation

 

      近代多国租界区的设立使上海成为东西方文化整体接触最多的地方,西方文明的强势形成了上海特殊的文化氛围,即海派文化。同时,在这种多国文化交织的开放氛围中,西方文明的优势又为刚刚挣脱封建枷锁的上海人打开了视野,在这样的异国氛围感染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彻底打破传统的强烈的“求变”心理,这种心理最明显的反映便体现在对服饰的要求上,海派服饰便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形成了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开放兼容的、标新立异的且善于吸纳外来服饰元素的服饰派别。

      海派服饰在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海派服饰在从“旧”到“新”的变迁过程中一直保留着“海派”这一风格特性,这应该归因于海派服饰独有的精神属性,这是相对于其物质属性而言的美观、标识与表现性,具体表现为当地的人民在长期海派文化的熏陶下所形成的对外观、品质、品牌、流行度等因素的独特观念。

1 崇尚洋派

      崇尚洋派是海派服饰形成和延续海派风格的重要因素。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为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提供了契机,李大钊等革命领导者不约而同地发表肯定西方文明先进性的言论增进了人们在心理上接纳西方文明的可能性。而作为通商大邑的上海,其发达的新闻媒体对国外时新观念的不断宣导,西方工业成果的不断输入,以及租界洋人优质生活方式的示范都使得上海人对于西方文明的态度开始从接纳转变为崇尚。崇尚洋派逐渐成为上海人普遍追求的生活态度,也让他们不论何时总能对外来文化表现出了较大的认同感和宽容度,例如从民国时期开始,吃西餐、开洋车、参加派对、AA制的付钱方式等就经被当成是不可或缺的时尚行为。

      现今,作为商业中心和国际口岸的上海吸引了更多的外商外资。数以百计的国际品牌的进驻使得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时尚大融汇的城市,这为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上海人的国际观念因此大大增强,其崇尚洋派的心理进一步深化。他们开始积极地走出国门,留学热潮的兴起便是一个证明。因此,崇尚洋派让海派服饰站在了中国服饰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上,并成为海派服饰不变的本质特色以及其不断变化的直接推动力。

2 力求创新

       海派服饰是多变的,更是善变的。力求创新是海派服饰发展的原动力。从上海开埠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民主改革思想的深入影响等因素 [1]”的促动,上海逐渐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风气所趋,人人好异[2]”的社会现象。“求异”心理使得新奇和个性逐渐成为上海人对于着装的普遍要求,并最终定型为上海人普遍的服饰观念。这就给流行的不断发生和时装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人们有意识地通过穿着时装来向社会展现开拓创新的审美欲望和追求新潮的处世态度。与此同时,能工巧匠们也在长期的磨练中培养出了对于时尚潮流的敏锐度,比如近代“上海女子都以式样贴身为美观,裁缝为迎合女子心理起见,穷心极思、标新立异,女子服装式样的更改,层出不穷。[3]” 旗袍能够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时装便是最有力的佐证。从民国初期开始,旗袍的款式便不断更新,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旗袍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款式更新速度极快,年年有变,数量已从几十种上升到了上百种。从材料上看,可以用梭织布来做,也可以用绒线编织;从装饰上看,可以印花,也可以镶边。至于领型、袖子、下摆、开叉与袍体长度等等细节,更是变化多端。上海人的这种求变心理和其擅于进行服饰设计创新的特长贯穿于海派服饰各个时期、各个细节的设计之中。

3 追求开放

      首先,上海人的开放由来于明清江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明清江南文化是形成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明朝中后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使江南文化具有了商品社会文化特征的影子。它是一种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成熟的且具有活力的地方文化,它具有公开言论、崇尚物质享受与讲求新奇等本质特征。这些开放的文化特质在近代西方文明入侵上海时发挥了“内应”作用。一些近代启蒙思想家融合了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言商”、“开放”的共同特质,利用现代的印刷媒介宣传勇于变革、勇于享乐的新思想。如张竞生所宣扬的“人本主义观念[4]”便体现到了服装上。可见,长于突破传统的良好基因使得上海人更容易接纳外来文化。也就是说海派服饰之所以成为打破传统的先驱就是因为上海人本身所具有开放这一本质特点。

      其次,从近代开始,上海就是一个开放并充满创造力的城市,五方杂居的市民结构,繁荣发达的商品经济,汇纳百川的文化交融,以及发达通畅的社会信息等因素,都为上海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并促成了开明的社会风气而延续至今。上海人因此比其他地区人们体现出了更多开放、兼容的文化个性,具有了更强烈的追求独创性的心理需求。所以,海派服饰无论何时都是时尚服饰的领军者。应该说是开放成就了海派服饰,同时令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4 重视商业

      海派服饰是中国社会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服饰代表,商业化是它的亘古不变的特征之一,也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之一,而追溯其原因正是由于重商这一精神属性的内在驱动作用。特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上海从开埠通商之后开始,便随着中外各地商人的大量涌入而较早地进入了现代化的商业社会形态,并逐渐向国际化的经济城市迈进。这就使得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拓展始终是上海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演进、由现代城市向国际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主题。这种长期积累的强烈的商业氛围使得置身其中的上海人潜移默化地感悟到了商业对他们自身生活的重要性,重商意识由此开始不断增强并发展成为普遍存在的市民意识。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意识,上海人积极地投身于各种商业活动之中,以宽容甚至欢迎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商业化行为,并不断研究出各种方式来寻求更好的发展。他们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逐渐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产生较为强烈的敏感度,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养成了精明的经济头脑和独到的市场眼光。可以说,“京派是官的帮闲,而海派是商的帮忙。[5]”因此,重商是海派服饰得以产生和不断向外传播和更进的内在要求。



[1] 蔡丰明.上海都市风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56

[2] 环球编辑部.图画日报(第五册)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83

[3] 佚名.添置新衣时应该考虑的几点[J].家庭年刊,1934,(4):3

[4] 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北京:北新书局,1925,32

[5]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上海:三闲书屋,1937,16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方洁  硕士,党员,毕业于江南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为江苏天人合一传媒有限公司创意策划部设计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