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近年来,在中国美术界,工艺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利用各种材料经过精心加工制作,或山水、或花卉、或人物、或草虫,可谓是琳琅满目,让人美不胜收。其材料可以是丝麻织品、木花卷、羽毛、草桔梗、玻璃等等,而其中以丝绸为材料的剪贴画以其古朴、细腻、层次色彩丰富,可精确表现各种体裁而闻名工艺美术画坛,其代表作:大型丝绸剪贴壁画《文成公主入藏图》长27米,高2.7米,现陈列于西藏拉萨饭店,其规模之宏大,制作之精美,在国内首屈一指。
据笔者查询,当代丝绸剪贴画除原来的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现已关闭)有其工艺外,已无制作单位。而笔者是该研究所当年的专职丝绸剪贴画制作者,是大型《文成公主入藏图》丝绸剪贴画的主要制作者之一。近三十年来,笔者仍坚持旷日持久地创作,从未懈怠,而在工艺设计、粘贴制作方面由于多年实践,经多方改进和创新,画面质量和制作水平更趋完美。到目前为止,笔者已创作多种题材作品约百余幅。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展出并为国内外友人收藏,南通电视台对笔者和作品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二、价值的形成
丝绸剪贴画的艺术价值形成于制作过程。
丝绸剪贴画是创作者以丝绸为材料,以剪贴为工艺,在平面上表现对象抒发情感的工艺品。其总的制作过程由构图、选料、剪刻、粘贴四个既独立又相互穿插重合的局部过程组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存在于其构图中,而构图的完美则又取决于选料、剪刻和粘贴。
在开始构图阶段,创作者既要针对所表现的对象确定丝绸材料和剪贴工艺,同时也要根据合适的丝绸材料和剪贴工艺选择所表现的对象。在其后的选料、剪刻和粘贴阶段,创作者还要反复地重新构图;而在重新构图时,又要反复地重新确定材料和工艺。这一不断地以新的构图和操作替代原由构思和操作的过程,贯穿了丝绸贴画创作始终的工艺设计过程。
在创作者头脑中,构图、选料、剪刻、粘贴四个过程几乎同时开始,无法区分主次,但从作品的艺术特征来看,则是选料、剪刻和粘贴过程决定了丝绸剪贴画构图所独有的、其他任何工艺品都无法取代的表现力。
三、价值的实现
自古以来,艺术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再创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丝绸剪贴画集中各类工艺品的优点,既做到古朴典雅,又表现出各类画种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主题,是家居、宾馆较为理想的装饰品,因其选材精致、色彩配伍自然,兼有刺绣的特点,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其粘贴手法独特,目前在国内以较为少见,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现选摘个人作品细析如下。
大型壁画《文成公主入藏图》这幅作品,(注:陈列西藏拉萨宾馆) 首先在缎、纺、纱、绫、绒等质地上选用了一百六十多种色彩和花型,并利用丝绸倒顺光的现象,使一块丝绸材料,通过不同图案剪裁组合,产生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刻画人物造型上吸取了敦煌壁画中唐代壁画造型的特点,使人物有“唐风”感,又有现代感。在服饰处理上既注重了唐代讲究色彩搭配的特点,又吸取了西藏的传统色彩,力求凝重、和谐。在制作工艺上充分利用剪、嵌、抽、衬、拼、罩、挖、剔、刻等各种表现手法,巧妙区别各种对象的不同肌理,丰富了材料的表现力,整幅壁画大至树木楼台,细至毫发须眉,全部剪贴而成,既有气势磅礴的整体效果,又有精细入微的局部,连背景处理也运用了金线盘金法,勾勒出云雾迷漫的效果,既古朴又典雅,是一幅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好作品,深受艺术界的一致好评。
《宋人李嵩花篮图》(注:原作故宫博物院收藏) 是一幅精彩的静物工笔重彩画,花篮里有各色花卉,色彩斑斓,蜀葵、百合花、紫薇花、牡丹花……用色厚重,娇艳而不失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韵味。面对画稿我认真一遍又一遍的看,仔细揣摩品味,体会其精妙之处,在原蓝本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努力读“懂”古人画,如何巧妙地把客观物象与充沛的情感融注在艺术形象之中,达到状物传神与抒情喻人相统一的境界,从而使自己融入画中,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在此幅《花篮图》中,物象内容丰富,粗看无从下手,我认真把握规律,先从蜀葵花、百合花入手,它是画面的中心,在制作过程里,本色重磅丝绸作为首选,用“擦”的手段处理颜色,由深到浅区分花瓣间的虚实,沿边留白,表现出取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用“抽”丝法处理花瓣的形状轮廓,并用浅色丝绸衬托花瓣之间形成的形与线的装饰组合,使之层次分明,自然地表现出物象的造型,使做出的花型效果极佳,特别引人注目。紫薇、牡丹也是如此,把握好花瓣翻转关系,在工艺制作手法上,精心发挥“剪”、“刻”特点,选用浅色的丝绸“嵌”深色的花,“抽”出筋脉隐约可见,线条简练流畅,花型又完整,使花与花之间轮廓明显突出,争艳怒放,各色花卉交织在一起,使画面更丰富多彩。
最精致的地方可算是花篮装饰的组合上,花篮柄及花篮底托盘这两个部分,在制作过程中,难度极大。为了表现仿古的效果,寻找了几十种丝绸并未找到理想的图案,只得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反复琢磨,在多块面料上寻找,运用“挖”、“抠”、“剔”、“拼”等手法抠出无数个1.0—1.5cm宽窄大小的形状相嵌成图形,再“拼”叠“嵌”线制作成现在画面中的花篮底托盘。整个画面看不到拼接痕迹,这种精确入微的制作,恰到好处展现了丝绸剪贴的独特风格和精细的功底,是其他任何形式或工艺都无法代替的。又如花篮柄,柳藤的装饰图案,也是一项新的创新,利用刺绣的绒线,一根根顺着柳藤的走向沿着花篮柄缠绕的纹理,一点点编织成形……整个过程非常细致,标题题字也用缎料拼贴而成的。
在制作两幅《患难小友》、《小狗》的作品时,(注:画稿出自著名画家韩美林画册),我尝试了利用黑绸缎原有光泽优势,突出主题,在工艺手法上精心刻画表现动物蓬松毛茸茸的质感,用浅青色的丝绸烘托动物的身躯,达到理想中的水墨味。这个作品既传统又创新,风格也独特,更显得动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效果,从两幅作品来看,它的形态虽是静止的,但从神态中流露出内心活动,双眼炯炯有神,若有所思,给人静中有动的感觉。
四、结论
1、特殊的构图、选料和剪贴工艺决定了丝绸剪贴画区别于其他工艺美术品的独特艺术价值。
2、丝绸剪贴画的独特艺术价值使该工艺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市场价值。
关于丝绸剪贴画的市场价值,另文专述。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程嘉伟,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72年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