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指的是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具有二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刺绣,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她在漫长发展的交流美的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方式、手段和手法。以下试论刺绣的艺术语言。
一、刺绣艺术语言的构成
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
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建筑以空间组合、形体、线条、色彩、光影、质感和装饰等艺术语言,构成建筑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工艺美术以质材、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语言,构成工艺形象。
刺绣是种视觉艺术,她以鲜明生动的独特的语汇,在有限的刺绣作品中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表达无限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感。刺绣艺术作品表现其特定内容而必须借助的艺术语言—材料和工具—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刺绣设计稿,二是材质、肌理,三是针法,四是色彩。
以上四个方面是刺绣这门艺术自己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刺绣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二、刺绣艺术语言的表征
(一)刺绣设计稿
为刺绣品设计的图样稿称“绣稿”。绣稿决定了刺绣要塑造的艺术形象,与绣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情感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绣品经历了从日用刺绣品(被面、枕套、帐沿、靠垫、镜袱、香袋、钱袋、胸花、肚兜、荷包、小挂件等)到刺绣艺术品的提升。刺绣欣赏品是受绘画艺术的影响而产生的,故有“画绣”之称。其绣稿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艺术近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固有的图案。其主要表现为祈福、宗教、生活情趣、民俗、民风等等。代表作有财神、观音、佛像、松鹤延年、鱼跃龙门、百子图、鸳鸯戏水、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皆大喜欢、八仙过海、荣华富贵等等。这些画稿题材,仍然是刺绣图案衍行的重要题材,只不过按照现代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进行了艺术的再构思、再创作,使之更贴近时代脉搏,更富有时代文化特征。随着人们追求高雅艺术的潮流发展,刺绣设计稿的涉及领域越来越广阔,如国画中的小写意到大写意、以至于泼彩、泼墨等题材已成为刺绣设计稿中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法。近几年来,随着家居文化的多样化、艺术化、油画、水彩、水粉、摄影艺术作品等等,都成为了刺绣稿设计中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另外,刺绣设计稿除了与刺绣艺术表现力相结合之外。近年来也逐步考虑,刺绣设计与环境、装裱、设置等诸多因素协调配合综合设计。随着人们追求情趣个性化,审美独立化等生活现象的发展,今后刺绣设计稿的个性化设计、定位设计、专项设计必将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市场需要。
另外,刺绣设计已不是单一的画稿设计。设计者必须考虑,设计是想能被刺绣艺术制作者的针和线的技术运用,来表述出设计者的艺术思维和美学追求,所以画稿的完成只是刺绣作品的一个开始。设计者必须完成画稿向绣帛的转移。这种转移古就有之,传统刺绣,因表现的主题以线条为主。所以,施稿者只要用毛笔以白描的形式勾勒到绣帛上,但这也是一门比较专业的技术,民间称之为“画白粉”。而现今看刺绣制作涉及内容的无所不及,刺绣设计稿转移到刺绣胚布上,已是一件十分复杂、充满挑战的技术活。已从单纯的勾摹,发展到对针的走向丝理。线的疏密,粗细规划,及色彩的安排等等。由此可见,绣稿的设计已贯穿刺绣制作的所有过程中,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到一个具体的表现的艺术创作过程。
刺绣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刺绣设计者必须将美术作品转化为能充分发挥刺绣艺术表现能力的绣稿,苏州曾出过专攻刺绣画稿并充分体现苏绣 “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绍清先生。时值今日,更要求设计人员和绣制人员既有绘画的专业素养,又熟谙刺绣工艺,同时要尽力原创出富于时代风貌、人文精神的绣稿。
(二)材质、肌理
材质,是指材料本身的质地;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西方传统绘画离不开画布和油彩的表现力,中国画也一样离不开笔墨和宣纸的性能。刺绣应用的是丝线和底料。
刺绣用的丝线是桑蚤丝经染色而成。丝线具有丝光,丝光一是指丝的光线,如南朝陈后主《祓禊泛舟春日玄圃各赋七韵诗》:“日里丝光动,水中花色沉。”二是指丝的光泽,如唐虞世南《奉和献岁宴宫臣》:“丝光催柳色,日彩泛槐烟。”以及前蜀韦庄《捣练篇》:“白袷丝光织鱼目,菱花绶带鸳鸯簇。”
刺绣的背景底料有丝绸、丝绒等多种,现又出现不少新型织物。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它质地细腻挺括、平滑光亮,现代纺织业又开发了丝光工艺,使织物具“丝光效应”。刺绣艺人应了解丝绸文化和底料特性,应用虚实等理念和技法,使底料的质地从巧妙地通透出来,使底料有机地参与增强绣品背景的艺术表现,烘托出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针法
几何学抽象出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及其关系,在美术作品中都是作为美术语汇存在的。在刺绣领域,它们在刺绣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语言来表现物象的轮廓和结构,以及色彩效应。
古人以“金针”来喻谓刺绣技艺,可见刺绣针法在刺绣中的重要性。刺绣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色丝线来表达的。而针法则决定了色丝线走向的处理(即“丝理”),以及丝线的长短、粗细、疏密、交错、重叠,……由此表现出绣面的艺术形象。
苏绣的针法,由沈寿口述、张謇手记的《雪宧绣谱》,汇集了其毕生的绣技经验,归纳的针法有18种;经后人的努力,现已发展到43种之多。基本针法有齐针、抢针、套针、施针、乱针等32种;辅助针法有扎针等5种;变体绣针法有虚实针等6种。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施以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苏绣艺术表现效果。通常一幅绣品要运用多种针法来表现,呈现出整体的线条美。
(四)色彩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它可以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不同的类型。而刺绣领域中,向有“以针带笔,以线代色”的经典表述,并称之为“绣理”。以乱针绣为例,通过在绣面上不断加色线的设色方式,实际达到了综合调色的效果,使绣作具有甚于优于油画、摄影等作品的色彩魅力。再如平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色彩是刺绣工作者借以传达自我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主要表现形式,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是能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反应,带动心灵的颤动。”关于刺绣的色彩,星岛环球网上有这样的阐述:现代艺术刺绣主张刺绣色彩的辨色、配色、拼色、接色、转承、过渡、分割和合成,应服从于表现形体的内在要求、服从于外部的客观存在,更主要的是要运用不同的色线材料、通过不同的针法,形成不同的色差和凹凸感,使绣品喷发出勃勃生机。
三、不断探索实践和丰富刺绣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也是构成艺术作品形式的物质手段,它具有极大的稳固性。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本门类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对一个艺术家起码的要求,同时要不断探索实践和丰富刺绣艺术语言。
(一)深入探索刺绣艺术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艺术语言的基本原则: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要丰富多采;要精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有民族化。我们在刺绣作品时,首先要在理念上实现从制作到创作的转变,要自觉地探索在刺绣创作上如何实现艺术语言的三条基本原则。
艺术语言分为三种类型:写实的语言,夸张的语言,曲折隐喻的语言。刺绣艺术作品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不能停留在对画稿外在现实的单纯的理解和表现上,我们要从以往刺绣就是“摹画”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探索将自己对三类型艺术语言的感悟融于运针施线之中,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处理和优化。
(二)把握好刺绣整体语言和基本语言的关系
上述四种刺绣艺术的基本语言(绣稿、材质、针法、色彩),虽然各自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刺绣作品中,这些基本的刺绣语言并不是能独立存在的。因此,我们只有把刺绣语言和整体形象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一定的创造法则,构造出一个全新的创造物。反之,对画稿不深刻领悟,对材质、运针和色彩的运用不注重整体感,就很可能使作品生硬、僵化、割裂乃至线色的简单堆积。要将画理和绣理融合一体,使各种艺术语言实现高度的和谐统一。
从这种意义上讲,刺绣工作者对于各种艺术语言及其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应当努力在美学和艺术学的层面上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经典产生于追求之中。
(三)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
艺术语言不但可以创造艺术形象,而且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讲,刺绣艺术的创新也必然包括刺绣艺术语言的创新,如仿真绣、乱针绣等。
我们要学习沈寿、杨守玉等为代表的近代刺绣艺术家,她们融合中西美术,开创了中国刺绣与西方艺术交融的更高层次。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现代审美及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刺绣艺术也将会印证田自秉教授预言:“工艺美术的未来是思维比技巧更重要的时代”。我们刺绣工作者必须用我们的心灵,致力于包括艺术语言在内的探索与创新,让刺绣艺术这一人类瑰宝永放异彩。
(四)艺术语言应把据市场需求,赋于艺术语言生命力
上述几段汇述了艺术语言的基本原则、和语言的表现形式。在当今时代,任何艺术语言,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观念表述是远远不够的,艺术语言的生动与否、活力与否,检验的标准必须是被社会所接受、被不同阶层、不同素养的人所接受。一句话,艺术语言,或者说艺术形态的成果。必须被受众者所接纳和欢迎。通俗一点说。刺绣的艺术语言生动与否,能否有语言表述的市场。也就是说刺绣艺术产品能否有较宽广的销售市场。所以,艺术语言所创造的要求形象,必须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必须具有艺术价值。这种创新是贴近于普遍之审美情趣、审美需求的,我们的刺绣艺术语言的演绎,如能够把握这个方向,去积极的探索、研究、开发。那么刺绣艺术语言的生命力就是强大的,就是可以延续的一种艺术语言。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朱寿珍,1968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自幼酷爱美术和刺绣艺术,曾入学中国美院。其作品用色丰富、形态逼真、针法细腻、乱针齐绣相融,特别是人物、动物、风景、油画等刺绣已形成独特风格。她曾携带20幅优秀的作品到法国参展,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