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是指以人类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发绣创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及特定图案等。对于一名发绣制作者而言,必需熟练的掌握各种刺绣针法及技巧,如要制成一副上佳的发绣作品,则在此基础之上还需一定的绘画功底。通过对现今发绣制作过程的调查发现,各发绣制作单位中,专职的画师只负责样稿的设计,绣女直接刺绣,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刺绣者往往难以理解画稿的神韵,则绣出来的作品也就差强人意。如何加强样稿设计与发绣制作间的衔接,做到画绣结合,相宜得彰,是每位发绣制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山水画的绣制,要注意山石的纹理脉络。
山水画面中,各种山石的用笔衬皱穿插其中,具体画面表现为上重下轻,上密下疏;前景、中景、后景,山石,树木,云气既要层层叠叠,又需穿插有序;各种树木摆布有主有次,且要考虑其轻重关系,布局效果。为增加画面层次墨色,各种“点子”也会散落其间,有作为加强墨色分量所用,有作为树木众叶所用,有作为突出层次所用。各种手法的应用都是为增加画面整体美感。但用人发来刺绣,绣者本身需对准备制作的画稿要有所理解,对山头及外框结构可用重色,即用头道黑,发绣手法上要尽量体现“密不透风”,用发的层层排布,来绣墨色的点。用发的穿插相套来绣山石的轮廓线,用发的虚实结合来绣山石的版块,用发的参针和套针来绣树林草丛,用发的网针来绣山水间表现的云气。绣制者用针前要对所绣的画面使用的针法进行研究,预见用针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法;对待绣画面纹路如何用针不确定时,要找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在刺绣的过程中,也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法,在二种不同绣法的交错使用中,尽量考虑其针法间的互相穿插与衔接。刺绣者对画面的整体效果把握上要考虑处理好哪些关系,并时时与设计者相互沟通,尽量使绣出来的画面与绘画的效果吻合,而又充分显示出发绣的特色。
二、花鸟画的绣制,要注意花卉的色彩关系。
人发色彩一般较少,要想绣出效果较为浓烈的花鸟画,则需将白色头发通过特殊工艺进行印染后使用。花卉的绣制要注意其中心,一般都是花的中心颜色较深,每个花瓣的颜色是上浅下深。结合花瓣内小外大的形状,绣制时基本上是每瓣从内到外呈扇形状,用发丝以碎针或排并参差交错向前绣制。叶子要注意叶筋的方向,顺叶筋的纹路从中向两侧斜绣并略有弧形,突出叶筋,待叶片做成再加压叶筋线,并与原画面吻合。树干一般是光的碎针衬其内部填色处,先下外轮廓线后绣,并要与原绣制处针脚合缝。花与叶之间的轮廓要清晰分明,叶与筋之间的接绣处要注意彩色发的自然过渡。
三、人物画的绣制,要注重人物的神态。
人物画的绣制则相对复杂,绣制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对人物神态绣制的把握。整幅多人物的构图发绣的制作,人物衣饰的绣制以平绣为主,并顺衣折的线条方向运针,随着衣饰色彩的变化,调整所用人发的深浅,整件衣服绣制成型后再加压衣折线条,线条以斜针从上至下依次绣制,并要注意所用人发的颜色变化,以深于衣饰并色彩协调方宜。人物的脸手部分可用白描形式绣制,仅绣人物的脸手轮廓,再注重眼嘴鼻等部位的绣制,准确不可走形。对较大的人物脸部要求满绣,其难度则较大。发绣人像的绣制,基本上都是平绣为主,凡是画出的部位均需要绣满,不漏底色。在绣人像前先要研究人像的表情结构,对各种表情可按肌理走势方向来绣制。最好与画师先行沟通商谈如何下针、针绣的方向,针距的长短,并在原画的底样上先用铅笔顺肌肉的结构按排针绣的形式画出所有肌肉走向的结构纹理,并使每块肌肉之间的纹理能够在绣制时被制作者所理解。处处要顺丝,大块面的地方针距可稍长,原则上不超5毫米,肌肉结构转弯的地方针距一般只有1-2毫米。绣制人物眼睛部位时,为防止有硬嵌在人像脸部上之感,往往在深黑眼线内外都要有很小的过渡色,以期绣出黑色与肉色之间较自然的衔接感。绣制嘴唇,其刺绣针法要因人而异,年轻人、女孩有较平滑而细腻的嘴肌,可用横线条来表现;若绣老年人,其嘴唇表皮多皱,且有粗糙而干裂之感,此时可用竖线,尽量用短针距以适应转折变化,有些微妙的变化动作也可绣出。绣制人物嘴唇的边沿红色与肉色之间的过渡色时,要顺肌理的方向转接绣出,与周围颜色和纹理相结合。
人物脸部绣制完成后需对人像的头发和帽饰精心制作,头部绣制要有虚实感,深浅相衬与脸部衔接要自然,即不露白又不觉生硬,使之有自然生成之感。人像绣制初步完成后要反复观看研究,力争做到人像的传神。人像绣制的难度较大,需要绣制者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加强与设计者之间的经常研究沟通。
对于其他风景、界画,花边纹路等类作品的绣制,都要在绣前仔细研究,吃准其精神面貌,理解其画意轻重之关系。绣是围绕着样稿的画意而进行的再创作,而绣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画意而作的工艺表现。
自古以来,画绣同理而异工,画绣间的衔接历来也受到刺绣制作者的重视。清末明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即以画绣结合的方法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画家吕风子先生也曾在江苏丹阳创作正则艺术学校就绘画和刺绣进行专业培训教学,成就了既懂绘画又精于刺绣的如任慧娴等多位刺绣艺术上的大师。
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品的鉴赏力也大幅提高,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多出精品。而对于发绣制作者而言,对画绣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画面设计者专长设计,但也需懂得发绣制作的过程与方法。刺绣者加强对刺绣手法的不断精研之外,也要对美学、构图等有所理解,适当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只有在对待绣画面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上制作者的巧手加工、互相衔接才能有好的发绣作品的制成奉献社会。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琼,男,汉族,1952年生于江苏东台,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工艺美术发绣近四十年。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2010年7月,被省文化厅宣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