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发绣据考证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崭露头角、开发利用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1981年南昌举办的全国工艺评比会上,发绣《寒山寺》获全国旅游品工艺品优秀作品奖;1985年在有20多个国家参加的北京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发绣作品《龙狗》、《喜见榴开》等被评为艺术珍品奖;1989年此两件发绣代表作获工艺行业最高奖——部优产品。直至后来文化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妇联的第二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全国民间艺术节等历届历年的博览会,处处都有东台发绣的参与,多少个工艺大奖被东台发绣制作者捧回。这些奖项除了代表作品即个人的荣誉外,也使发绣艺术在江苏工艺史上添上了浓浓的一笔。为之奉献的东台发绣制作者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设计师们一笔笔的勾划衬染成就了多少传世之作的再现;绣女们辛勤的千针万线完成了多少发绣艺术珍品。那发绣《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八十七神仙卷》、《富春山居图》等数十个精品成就了东台发绣艺人们的艺术梦想。多少个沉淀淀金银奖见证了制作者的辛劳、成长和成功。十余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一批一批的充实了东台发绣制作队伍的资质,近万人的技艺工人,近亿元的年经济产值,在不断的充实和提高东台发绣内在的实力。2003年3月,东台市东台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发绣艺术之乡”。2006年5月,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东台为“发绣艺术之乡”。至此,发绣已成为一种地域性工艺品,代表东台的地域特色,步入国家级特色造型文化艺术行列。
在解析东台发绣光荣历史的背后,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绣艺术发展将会遇到的“尴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东台发绣30余家制作企业的负责人大都出自80年代的东台工艺品总厂。如东台发绣艺术馆、东台天工工艺公司、东台王氏发绣等发绣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皆是从原工艺总厂分离出来的干部、技术员、技师、职工。这些人中有的背负一技之长,有的善于开拓经营销路,有人精于画面设计,在现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各自发挥所长,辛勤劳作多年,大都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各企业间大都共用一批技术人员,完全拥有自主创作能力的并无几家。一般的中低档发绣产品的技术各自自给有余,对于高端精品发绣制作技艺人员基本上处于捉襟见肘之势,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先东台工艺总厂的熟练技师们精力有所衰竭,原先的高级画师、设计师们年岁大精力不足,甚至个别高级画师的病逝给极度依赖这些人员的发绣厂影响甚大。东台发绣已辉煌多年的今天,已处于徘徊的状况之下。如何继续前进,如何再创东台发绣的光荣,东台发绣协会的几位负责同志也常在讨论和研究对策。要想继续发展就要理顺各种关系,充实技艺人员,培养发绣新人,并准备从如下三方面做工作。
一、在现有东台发绣艺术馆的基础上,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发绣工作室,整理老艺人的作品,制定发绣精品标准,并研究创新技术手段和改变产品单一化格局
1.在现有东台发绣艺术馆的基础上,扶持一些名家的工作室,对发绣进行科研和展览。现在,发绣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由于缺乏自己的研发机构,缺少高技术科研人才,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发绣的技术创新,明显滞后国内同行。以苏绣为例,每年品种的更新速度每年为20%以上;而目前发绣由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断档,与市场结合的松散,造成在刺绣风格,刺绣内容、刺绣品种的单一化,发绣品种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既做不到各行业互通,也做不到跟进入时代步伐,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发展都严重滞后。如能够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完善和加强,对发绣的发展讲产生推波助澜的力量。
2.整理出版全面论述发绣的理论书籍,尽快将发绣提高到一个全面的理论层面上来。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技术,发绣还没有提升到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的层面上,全面论述发绣的著作极为稀有。众所周知,一门技术,如果缺少详尽的文字资料,缺乏系统理论研究,要想传承于世基本上是空谈。而发绣的技术,针法,无不是繁复精美,巧夺天工的。光是发绣针法,就有数十种之多,更何况在针法上的各种精巧的配色,造型技巧。然而,这样一个繁复的系统,却没有专门的文字记录。只靠师徒口授代代相传。清朝丁佩所著的《云间丁氏绣谱》,第一次将刺绣理论较为全面的进行了论述,将刺绣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清末沈寿一本《雪宦绣谱》,更加奠定了苏绣的理论地位,为苏绣流传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而现在,东台发绣业虽有一批发绣高级技师在世,但是他们的杰出绣品,基本上没有详尽归纳、整理、保存、展示,所以,发绣何为技艺高低甚至连许多发绣从业者自己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传承于世。我们需要加紧做一些整理收集工作,并且将发绣的详尽资料著书立说,向群众进行有规模的实物展示,让发绣为现代更多的人所认同,提高东台发绣的认知度。
3.制定发绣的精品鉴定标准用以保护发绣的工艺传承。发绣作为一种工期长,技术复杂的手工艺品,价格上比较昂贵,尤其是精品发绣,无论是艺术价值和价格上和普通品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市面上很多民间绣坊为了降低价格成本,要么偷工减料,要么减少关键步骤,显得形似而神非……如此种种,严重扰乱了发绣的消费品市场,很多人对发绣已经真假难辨,不少商家对发绣也缺乏信心,造成正品精品缺因为价格劣势而举步维艰。发绣应该有自己的精品标准,让更多工艺师能够向更高层次的手工艺发展,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区别开精品和普通品,以抵挡次品和假冒产品对发绣正品和精品的冲击,重拾消费者对发绣的信心。我们欣喜的看到,目前东台发绣正在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东台发绣质量技术要求》也已整理完毕,《东台市发绣协会企业标准》也已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
二、增加资金投入,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宣传力度,建立一个真正的集生产、科研、培训及国际贸易于一体发绣生产基地,推出集团化品牌,打响东台发绣品牌的知名度
从意识上,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将发绣当做一门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抢救,而更重要的是将它当做一门经济产业进行开发和扶持,发绣的尴尬局面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扭转。现有东台发绣生产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管理,各生产企业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有时为了争夺客源,同行间大打价格战,而忽视发绣产品的质量,这样做对发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有危害的。要想使发绣艺术及产业做大做强,则必须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宣传力度,推出集团化品牌,打响东台发绣品牌的知名度。
三、联合当地相关教育机构,开办刺绣专业课,即可将发绣技艺得到传承,也可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发绣艺术发展至今可以说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随着现今发绣工作者年龄的增大,发绣的发展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遇到了瓶颈,即后继人才较少,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极大的人力缺口。发绣高级艺术师为数不多,而且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像苏绣,既有传承的苏绣大师,又有著名的镇湖十大绣娘,更有号称百万绣工的强大中流砥柱;而发绣,老一代的发绣技师眼力已经不好,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造成人才的断档,流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针对这个方面,除通过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与高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联合来发展壮大我们的人才队伍。派现有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轮流去讲课,从绘画理论,创作构图,刺绣技法,画绣衔接等多方面给与系统学习。并在技艺熟练后给与考试定级。毕业后除向各发绣厂分派工作之外,鼓励自主创业,并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与支持,以出现更多的发绣企业,后续人才以这些有技艺的科班生的不断参与来改变东台发绣行业的技术和文化层次,以图再创辉煌。同时,可动员本地的在外美术系学生毕业回乡参加发绣行业的设计,给予与之相等的待遇,利用现有发绣设计师传统功底好的特点,给予传帮带一对一的进行传统技艺的辅导,使之适应发绣设计的特点。
纵观整个东台地区发绣的现状,令人乐观但需健全和提高的方面较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运作东台发绣这样的一个品牌,这需要我们更多力量的支持和投入,以让发绣这样的产品更加发扬光大。东台市政府于2007年10月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东台发绣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陈述报告》并得以批复,标志着东台发绣的保护发展工作进入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崭新发展阶段,并由东台市政府牵头,副市长挂帅,成立了东台市发绣地理标志挂牌保护领导小组,不断在完善培养、发现和选拔工艺美术优秀人才并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东台发绣的影响和知名度,相信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里,东台发绣未来发展之路会越走越远。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琼,男,汉族,1952年生于江苏东台,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工艺美术发绣近四十年。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2010年7月,被省文化厅宣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