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艺术瑰宝丝绸软黄金——缂丝花罗绣

[日期:2010-08-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

      罗,真丝绞经织物,与绫、绸、缎同属丝绸一族。现在,尽管在民间还能寻到少许花纹织法比较简单的绞纱织物,但是人们已经很难再织出图案复杂的花罗珍品了。今拾回绞纱编织技法,以绣有牡丹花图案的披肩为例,描述了笔者独创的,将花罗与刺绣、缂丝结合的工艺手法。三者的融合,将花罗的飘逸轻柔、刺绣的精密细致和缂丝的古朴典雅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作品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花罗;缂丝;苏绣

1 引言

1.1 花罗的历史沿革

      罗,真丝绞经织物,与绫、绸、缎同属丝绸一族,乃历代王公贵族用以封赏、贻赠之佳品,民间流传着无数神奇的传说。花罗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悠久并具传奇色彩的民间织造工艺之一。从秦汉起即是丝绸中的一个名贵品种。

      罗的历史悠久,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商代丝织物中就有罗的残片。秦汉时期的花罗已达到很的高水平。 采用绞经组织、经纱互相勾连,呈曲线状,织物文理,直中有曲、曲中见直、曲直相宜。其风格独特别致、惟美、高雅,多为贵族所用。在唐代盛行。宋代花罗的生产已达到鼎盛。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纺织受到了国外纺织技术的冲击,中国的纺织生产进入了动力机器时代,许多传统的纺织精品,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花罗织物,由于织造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下,逐渐退出市场,古老技术濒临失传。惟有苏州还继续流传着很少的一些,花罗的文化。为抢救我国艺术文化瑰宝,本着对古老技术的传承我们应用科技纳米技术等,对罗沙纺织机器,和技术进行推动革新。提高其罗的综合性能成为现代社会新时期展现自然形态美的潮流中的最为流行的面料。

1.2罗在工艺美术上的新创举

      随着社会的发展,花罗,多网孔形、飘逸朦胧,艳丽高贵的气质,舒适怡人的穿着性能,已被人们青眯。但要作为更高档次的艺术精品还是有缺陷。第一、花罗的颜色是通过织造图案高底绞织,形成明暗的色调交替色带产生,它始终只有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单一。第二、花罗是两个系统经纱(地经、绞经)和一个系统的纬纱,在织机上借助于特殊的,“绞综装署”和“穿综方法”交织而成。图案简单,因此艺术变化不大。为了更好的显示花罗的艺术光彩,我们将花罗与工艺美术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在花罗上的刺绣艺术品现今只能在史书上查到。而在此我不仅要重显花罗苏绣艺术品,还要把另一个织造艺术瑰宝工艺,手工织造缂丝加入进来以填补花罗的不足。

1.3 缂丝和花罗

      缂丝同花罗一样同属丝织物工艺制作。缂丝起源于西汉回鹘(今新疆地区),初以麻毛为材料。由唐代传入中原,后以丝,代毛。南宋皇室南迁,给宫廷中达贵人专享的缂丝制品随之南移,在苏淞地区落户。苏州境内盛产丝绸,其丝有纤维长、强度高、弹性好等特点,是表现缂丝艺术个性的最佳材料。因此,缂丝一经传入,便在境内生根、发展,并很快形成它自己的特色。

      缂丝的织造方法亦“通经断纬”的缀织法织成,与花罗织品相比,在外观上、工艺上、设备上都有所不同。在织造上它不靠缀织,组织的变化来显示图案,也不受规则的局限,织造机是木机,比花罗的织造机要简单的多。从用色上看花罗受织造机工艺用色的限制是单色织造。而缂丝却可以自由地用几十套、几百个色线,由深到浅的用竹叶形的装有色线的小梭为工具,以各色彩线用“通经回纬”之法,一梭一丝地在抅画好的经面图案上局部挖织,是绘画与缂织的综合艺术,变一色换一梭、自由地利用“通经断纬”技法使织成的文样,正反效果相同,而且织品上的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出一丝裂痕,似镂刻而成。织物古朴典雅利于长期保存,洗后不会变形。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倾向于服装风格的个性化,简单舒适、轻松活泼、带有艺术性的服装。

      缂丝利用通经断纬技法使织品上的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出一丝裂痕,似镂刻而成。跟花罗很相以,从花罗的面料,多网孔形考虑和缂丝可以说一拍即合。手工缂丝又能填补花罗在织造上的艺术不足。这样我有了一个创新之作,我们制作一件披肩服饰。用花罗做面料。图案设计是牡丹花,用缂丝手工艺制作。结合刺绣工艺的穿插来融合艺术披肩的制作。

2 缂丝花罗绣

2.1 花罗、缂丝、苏绣

      苏绣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独特的工艺。它和花罗、缂丝一样,在中国民间工艺上处于重要的地位。所不同的是花罗是丝绞织为之,缂丝是丝织穿梭为之,而苏绣是用丝上下运针为之。这三种工艺都是我国劳动妇女在文化艺术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根据文献记载,苏绣起源于苏州,创始年代在公元前6世纪,始于服饰。东汉刘向的《说苑》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据查考,晋平公的使节访问吴国时,苏州市吴国国都,苏州已经有“绣衣”和“锦衣”了。苏绣的历史跟罗、和缂丝一样,有着很多的记载和传说。所幸运的是现如今的苏绣,并没有像罗和缂丝那样存在失传的问题,而是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她广泛的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从服饰日用品到欣赏艺术品,已不再单单是作为国礼级别的奢侈品,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艺术品和日用品。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是苏绣作品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的手工艺术。

 2.2 缂丝、花罗与刺绣的融合

      将苏绣引入花罗缂丝织物的艺术披肩。是用花罗为主体面料,通过刺绣的上下运针“亦绣”同手工织造的缂丝“牡丹花图案”融合“三艺一体”的一件高档的即能收藏又能消费的艺术披肩。

 

图1 牡丹图案

      图1中充分显示了花罗与缂丝亦绣工艺的完美结合。这样制作的披肩体现了三种工艺的质量,双面披肩,配以缂丝花罗(其缂丝、花罗双面效果与双面刺绣异曲同工),融合在轻柔若烟雾的花罗之中。

 

图2 部分设计画稿

      图2为牡丹图案中被圈出来的部分的画稿。蓝色是牡丹花的老叶,无色是牡丹花,黄色是梗,我们采用缂丝工艺手工制作。红色是嫩叶我们可以用刺绣来制作。

      本作品艺术披肩采用缂丝工艺制作。将缂丝、刺绣与花罗完美的衔接是我创意的灵魂所在。古朴典雅中略带一丝雍容华贵,平淡中更显丰实,使得整个作品精美绝伦。轻柔的花罗,细腻绚丽的刺绣,交织着古朴典雅的缂丝,说她是披肩,倒不如称之为一幅精美绝论而又奇妙的艺术精品。三种工艺的融合,宛如中华古代文化的完美融合,让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响辉映,给人以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精神享受,达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注“新”艺术的和谐。

3 缂丝花罗绣的价值与前景

      根据现代服饰“反璞归真”的潮流,日益盛行,缂丝花罗绣披肩以她特有的丝绸的薄、透、露和那高贵典雅的气质,浓厚的文化底蕴已担负起,承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国礼赠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已被高档人士,消费穿着和收藏。

      缂丝花罗绣披肩,手工艺术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那浓郁的人文情结与精致的手工特色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尤其在现代工业化的生活中人们厌倦了机械化和标准化,工业产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给人冷漠、疏远之感。人们需要追求纯朴简练、宁静致远、回归自然的艺术品位与个性化的艺术特色。花罗缂丝绣披肩、丝绸软黄金珍品的出现,这种视觉上的盛宴,让世人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已经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服装界人士的青睐。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各种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变化,成为新的传统。我们不能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而忽视优秀传统技艺的继承。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设计人员、设计艺术品中不断进取的当务之急。我们要不断的提高传统技艺水平,努力进取学习,让传统手工艺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融入现代社会。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周平,女,1956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纤维艺术协会常务理事。1976年,师从吴门画院高级工艺师朱欣生先生学画。1992年,受聘于苏州佳福工艺品有限公司——吴县市光福旅游工艺品厂,从事缂丝、刺绣和玉雕图案的设计工作。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