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与玉石鉴别

[日期:2010-09-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玉,在古代被称为“天地之精华”,是通向神灵的宝物,自新石器时期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玉,崇拜玉,视玉为宝。如今,玉器已进入百姓人家,对于越来越多的玉器爱好者、欣赏者来说,更多地了解和学习玉石方面的知识是相当必要的。玉石品种繁多,同一品种又有优劣之分,这就更需要了解如何鉴别玉石品种及其优劣的好坏。

    什么是玉,《辞海》的解释是“温润光泽的美石”。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白玉、翡翠、青金、绿松、碧玉、黄玉、珊瑚、玛瑙、水晶、松石、孔雀石、兰纹石、芙蓉石、木变石、南阳玉(独山玉)、密玉、岫玉、酒泉玉等等。能称的上玉的,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具体地说就是有硬度(一般摩氏硬度4—7);有密度,即有一定的比重;有光泽,适合于雕琢的天然稀少的美石。(也就是质密、色美、物稀、贵重的可以用来雕琢的材料)。

    怎样鉴别?玉种不同,各自的硬度、密度、结构成分和色彩是不同的,对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可以通过眼看、耳听、手掂(也可用刀刻)来判断,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玉料:

    新疆和田玉,又名昆仑玉。国际上把和田玉列入软玉范畴。白玉质地细腻,温润柔美,经琢磨之后具油脂光泽,在中国古玉中最负盛名,其中有一种羊脂白玉更是被推崇为群玉之冠,白、细、润,如羊的脂肪。当地称:“白如羊脂,黄如熟粟,红如鸡冠,黑如点漆”,为上品,白玉则为上品中的上品。

    白玉根据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三类,分为籽玉、山料、山流水。

    1、籽玉:籽玉又名子儿玉,籽料。产于湍急的河道和地下水道。它是原生矿经长期风化、剥蚀后经流水搬迁或冰川溶解冲入到河流中的玉石。特点是质地致密、韧性强、硬度高,温润、油性较好(油脂感),常为卵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表面光滑、润泽。按颜色分为七类,即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花玉和红玉,其它颜色的玉归于此七类中。在白玉中又分外部有色和外部无色两种。外部有色常见为糖色、秋梨色、虎皮色等。这些色多是外皮经铁质氧化而成,多出现在表层,里面仍通体白色。

    2、山料:山料为大型矿石集合体,通过人工开采切割而取得,山籽的特点是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质量不如籽玉、山流水。按颜色分有白山料、青白山料、青山料、碧玉山料、糖色玉山料。

    3、山流水:山流水是暴露于山间的白玉,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迁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离原生矿近,棱色稍有磨圆,表面比山料光滑。但还形不成鹅卵状。外表介于山料与籽料之间,质地一般,比籽料要差,比山籽要好。

    在三种类型的白玉中,仔料为最佳。白玉的硬度为6—6.5,比重为2.90—3.10,白玉的产地主要在新疆和阗。

    近十几年,我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均出产白玉,需注意区别:俄罗斯白玉的特点相对新疆和田玉来说,质地略显粗糙,“白”而不“润”,给人一种“死白”的感觉。如将新疆白玉与俄罗斯白玉放在一起比较,前者“润”而白得细腻,有滋有味,而后者“糙”而白得无神。多数俄罗斯白玉在雕刻的“刀”下容易起“性”,做细工时容易“起花”、崩口。

    青海白玉的特点是透明度普遍地较新疆白玉高,雕刻后的作品有半透明感觉,有的青海白玉显白色透明的“筋”。青海白玉把玩件盘于手上后,很难达到像新疆白玉那种滋润“柔”、“糯”的感觉。

    韩国白玉呈浅黄色多,块小,有毛病,很少制作陈设品。

    翡翠:翡翠起名于一种鸟名,两种不同毛色的雀鸟。翡。羽毛红色,翠,羽毛绿色。翡翠有红有绿,由此得名红为翡,绿为翠。翡翠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集合体,它真正的学名叫硬玉。在所有的玉石材料当中,翡翠的鉴别难度最大,通常是用肉眼鉴别为主,也有在仪器下识别,主要观察它的结构、质地、颜色。

    翡翠在玉石中有“玉中之王”的美称。翡翠是一种翠绿色的硬玉。翡翠的绿色有多种,可分为葱绿、葡萄绿、秧绿、豆绿、青绿和翡翠绿,其中以翡翠绿最好。一块翡翠通常很少通体都绿,除翠的部分外,别种颜色的部分叫“地”。“地”的颜色有“白、灰、黄、黑、青、紫、蓝、湖水绿”等色。翡翠中翠越大越多就越好。优质翡翠应具备“翠好”、“水好”、“地好”、“完美度好”的四个条件。①“翠好”就是翠得“浓、阳、’正、和”。“浓”即浓而不淡,象雨后芭蕉叶、冬青叶一样碧绿;“阳”就是鲜艳明亮而不暗;“正”就是翠绿而无杂色;“和”就是翠得均匀而无深浅之分。②“水好”行话也称“俏”,指的是质地细嫩而通体透彻,光泽晶莹凝重而不老。③“地好”是指翠相衬托的“地好”,以“湖绿地”,“藕粉地”、“虾肉地”、“白豆地”最好;“豆青地”、“紫花地”、“绿白地”次之;“石灰地”、“芋头地”、“猫屎地”最差。④“完美度好”是指无裂痕、裂隙、无杂质和其它颜色。重量大小适合。天然翡翠主要产于缅甸。以“老山坑”玉和“水皮”玉为最好,当地人称“水多”。翡翠的硬度6.5—7,比重3.25—3.4。

    玛瑙:玛瑙是我国古代玉材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很长,色彩最为丰富,有“千样玛瑙万种玉”之说。色彩和纹路变化无穷,有红、蓝、白、灰、水胆等,以红玛瑙为最佳,多色性,色彩在雕琢中应用得好为俏色作品,如北京的龙盘、虾盘、蟹盘等成百世绝品。

    玛瑙质量好坏的鉴别和经济价值的评定主要依据三个方面:1、颜色越是鲜艳、纯正、明亮越好;2、质量,以没有或少有裂缝、绵绺、脏色的包裹体和粗糙的沙心者为好;3、单个块体的重量,在色佳质好的情况下,单块越大越好。最近报纸上登辽宁阜新新发现一块重40吨(60吨)的大块玛瑙,称为“玛瑙王”,色彩丰富。

  玛瑙的硬度为6.5—7,密度2.55—2.70,脆性大,产地:辽宁的凌原和阜新,此外内蒙古、广西、宁夏也有玛瑙产出,江苏省仪征、六合雨花玛瑙也很有名。

    水晶,早在新旧石器时代,人们就用水晶来制造工具,北京人遗址中就有水晶石器。水晶是透明体,质地细腻,光泽较强,一般根据水晶颜色为其定名,要根据包裹体的特征来称呼。通常将无色透明的称为水晶;葡萄紫色、浅紫色的称为紫晶;黄色、浅黄色的称为黄晶;包裹体犹如毛发状的称为发晶等等。水晶的选用标准主要根据净度,颜色和块体的大小而论。有“无绵不成晶”之说,但绵绺、杂质太多不能称之为好水晶。

    水晶的硬度为7,比重2.65,主要产于我省东海和内蒙、海南等地。另外,吉林、新疆、青海等地也有较好的水晶矿,水晶的晶体呈锥形六面棱柱,有单晶体,也有多个单晶体长在一起的单晶体。

    岫玉,俗称新山玉,因产于我国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岫玉在中华古玉文化中具有两项之最。第一项是“最早”。岫玉是我国先民最早使用的玉材。第二项是“最大”。1960年7月,岫岩县发现了中国最大的玉石王,重达260吨,1993年岫玉从岫岩运到了鞍山,被雕琢成一尊世界上最大的玉佛,后又砌成“玉佛苑”,形成鞍山市一大景观,参观者络绎不绝。岫玉的储存量也很大,硬度为3.5—5.5,硬度较低,比重2.44—2.8,以绿色居多。另外也有花色,在一块材料上呈现绿、红、黄、白、黑等多种颜色。在雕琢玉器陈设品可作俏色之用。

    以上是当下市场上玉器工艺品常用的玉石原料,基于数十年对玉石及玉文化的研究和个人体会与同行及爱好者共享,旨在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单春平,男,工艺美术师  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