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说缂丝
缂丝,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一种经纬交织的特种手工艺品,距今己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缂丝的缂的技法,源于原始的缂毛、缂麻、缂棉,后发展到缂丝。缂丝中的蚕丝线,其最大特点:纤维长而且细,光泽度极好。缂与丝的结合,使缂丝工艺表现技法更加丰富巧妙,制品的地位及品味升到极至。缂与丝的结合,随之赋予了缂丝极强的生命力。据有关史料记载及考古物的发现,较成熟的缂丝技法距今已有25OO年左右的历史。而缂丝技法的生成,远不至25OO年的历史,任何一种精良技法的生成,不会一蹴而就形成,要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精心专究,长期积累,才能铸就今天缂丝技艺的辉煌。2OO1年,我们为日本复制了一套本缂丝袈裟,意外发现这套袈裟的母本竟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产物,后被日本空诲法师带回日本,现珍藏在日本京都市教王护国寺内,为日本国宝。这套本缂丝袈裟制作精美,其中出现了缂丝假缝技法,而至今在中国国内巳失传。几千年的缂丝历史,是多少代缂丝人的执著与努力,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南通及周边地区,从相关历史资料计算,缂丝的出现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与苏卅缂丝属同一时期。
缂丝始源于经纬交织技法,又高于经纬交织技法。缂丝独特的“通经断纬"技法,为艺工提供了充分发挥技能的广阔空间,使缂丝制品的艺术效果达到极至。历史上,缂丝又盛称"织中之圣"。
因缂丝技法独特而巧妙,耗时极多,产出的作品甚少,其精品更是少之甚少。“一寸缂丝,一寸金”,已成为历史上衡量缂丝价值的习惯用语。在《四库全书·鸡肋篇卷》上,有这样一段讲述:“妇人一衣,终岁可就。”一件缂丝衣服,要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按此计算其成本,一平方寸缂丝价值约等于一克金,“一寸缂丝,一寸金”这句谚语一直能延续至今就不足为怪了。
因为缂丝制品产出少,价值昂贵,历史上,缂丝制品唯皇亲贵族、达官贵人所拥有。自然缂丝制品已习惯成为拥有者社会地位的象征。在《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拜见王熙凤的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圈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酒花襖,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紅縐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文中所讲“刻丝披风”,就是缂丝披风。王熙凤当时是贾府的掌门人,其社会地位非常显赫,她这般穿戴、这般架势,怎不令刘姥姥对其更加敬畏有加,不由得赶忙下拜。
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曾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幅《碧桃蝶雀图》赋诗一首: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徵宗这首七言诗中提到的刻丝,就是缂丝。缂丝在历史上有较多的别称,如“刻丝”、“克丝”、“剋丝”、“隔织”等等。特别是“隔织”一词,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有关宋朝手工业篇章中讲:“……定州【今河北定县】刻丝(即隔织)”。
缂丝,缂是技法、丝是原料。“缂”在古代文字资料《玉篇》﹙该书出于543年﹚中解译为“佚也织纬也”,佚——缝、补缀也。“缀”——连也、缉也。说白了,缂的方法就是用“通经回纬”的基本技法,把一幅作品中分成许多色块,各种有色纬线在各自色块中有序填补。在填补过程中要注意顺序、要兼顾左右色块、要和谐共进。在填补过程中,要用缂丝的特有的技法,如搭梭、戗色等,把相邻的色块密切地连系起来,这样才能组成-幅完美的作品。其中戗色技法比较特殊,它即能把相邻两种色块连系起来,又能使颜色产生浓淡演变效果。
刻丝、早于‘缂丝’之前的名称。刻丝一词反映了缂丝的表面现象,正如《鸡肋篇》中讲述的一样“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盖纬非通梭所织也”。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使用至今,来表达缂丝特征“通经断纬”一说。
而“剋丝”和“隔织”却与缂丝的技法有着密切关联二种名词。“剋”——严格规定、行为的限制。缂丝既要用经线来贯通整个画面,又受到经线有序排列的制约,通经回纬的技法既利用了经线搭起的平台,又克服经线的限制,尽力达到缂丝作品的完美性。而“隔织”一词,表明相邻的不同色线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
何为“通经断纬”?现在切惯把缂丝的特点说成“通经断纬”,实际上这只是缂丝的一种表面现象。两个相邻的色块,不同色的纬线在各自色块中运行,但运行到边缘必须回头,也就是回梭,只有回梭才能把别的色块的位置空下来,让相邻的色块中的纬线作同样的填充,这样色块与色块之间产生了间隙,形成了“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如雕刻一般,产生了缂丝的独特现象,实为神奇。如上所述,缂丝的精典技法应该称之为“通经回纬”,而不是“通经断纬”。如每做一梭都要断纬,那缂丝就不是“千年不坏之织品”,搞不好还未等作品完成,纬线已散落一地了。
缂丝在历史上为皇亲贵族所有,到现代,因价值高昂数量稀少仍属奢侈品范畴。从古至今能接触到缂丝的人,少之甚少,所以不为民众所熟知,总会把缂丝与其他工艺品混淆,特别是与刺绣。宋徽宗在上一首诗中有一句;“莫作寻常黹绣看”,那么缂丝与刺绣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是否也有共同之处呢?
首先从两者所使用的原料看,缂丝用经线和纬线,刺绣则用刺绣面料及色线,而各自使用的工具也截然不同,缂丝用梭来织纬、刺绣用针来绣花。缂丝不但要用梭织纬,还得有一个机架,在机架还得按上筘和腹棕,经线在筘的控制下,形成每根经线等距的经面,再用撬杆或摇手把经面拉紧,迫使每根经线达到一定的张力,再在腹棕的作用下形成张口﹙所谓张口,是在腹棕的作用下,经面与经面的夹角﹚。只有形成张口,带色纬线的梭子才能在经面内行动自如。而刺绣就简单多了,只要用绣花棚把绣花面料棚平、棚紧,绣工就可以在面料上,上下走针了。
缂丝与刺绣所使用的工具不同、原料各异,制作工艺手段更是南辕北辙,制作出来的成品各具风彩。缂丝通过经纬交织的作用,产生了纬包经的效果,从表面看纬线的跨度最长只有0.05厘米,整个画面似乎由色彩斑澜的色线点组成,而且缂丝的素地(没有花形的地方)和画面是浑然一体。缂丝是经纬交织的丝织工艺品,经得起搓揉,不易变形,它又称“千年不坏之织品”。刺绣的花色线平铺于面料表面,其色线跨度按图案情况而定。因绣花线浮于表面,不便在画面上搓摸。绣花线捻度极低,甚至于无捻,配色线又浮于表面,因此整个画面的光泽度比缂丝要亮得多。缂丝与刺绣同样都是使用的蚕丝线,为什么刺绣的光泽度比缂丝要亮丽得多?原因就在于它们技法的差异和用线的规格不一样,导致了光泽度不一样。缂丝是经纬交织,是用纬线的点组成了画面,而且缂丝的纬线比绣花线的捻度要大得多,这样就折散了一部分光泽。
缂丝和刺绣它们之间也有共同之处,它们各自的创作空间大、随意性强。它们都能仿制各类绘画风格的作品,都能把中国画中的用墨特点“浓、淡、泼、积、破、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用各自的技法把所仿作品完美的制作出来。正如明代画家、艺术理论家董其昌为缂丝精辟地概括了四个字:以梭代笔,这四个字充分地说明,缂丝的制作体裁面广,适应性强。微小的经线相距,留给艺术家广阔创意空间,经纬交织艺术把丰富的构思变为现实。刺绣同样如此,“以针代笔“的工艺特点,方寸绣面任艺术家绣出精美的图画。
悠久的缂丝历史,留下了一些精美绝伦的作品,带给我们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经纬交织的一个个点,尤如艺术家的点点心血。那独特的技法,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清代嘉庆皇帝看到宋代一幅缂丝精品《芝兰献瑞图》,激动不已,题御诗一首:
蟠桃初熟蕴甘芳,
同气芝兰灿九丝。
丝绺生花洵妙手,
千年绢素有余香。
其中“丝绺生花洵妙手”中“洵”字用得令人感动,一个万人之上的帝王能用一颗诚然的心去感受艺术的真谛,难能可敬。
二、谈南通缂丝(本缂丝)
南通地处辽阔的江海平原最南端,土地肥沃、沟河纵横。历史上此地农产品特别丰富,棉花业、养蚕业极其发达,由此带来了经纬交织业的兴旺,农闲时节,叽叽复叽叽的织机声唱响了江海大地。直至今日,南通的纺织业仍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纺织业派生出的许多相关产业亦欣欣向荣。
谈到南通缂丝,此话题可以远溯到北宋时期。在北宋时期,江海大地就有了缂丝织造业,其技艺己达到上乘水准,在北宋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周为团练宋降为军,属淮东路。后复以盐城隶楚州﹙淮安﹚贡隔织”。“隔织”即缂丝也。在《中国通史》有关宋朝手工业的篇章中讲:“……定州﹙今河北定县﹚刻丝(即隔织)”。还有许多类似马端临所述史料,在此不一一细说。后因宋朝南迁,华夏大地战事不断,江海平原的缂丝业逐渐消声匿迹。
假如说宋代的历史记载还不太清晰,那到了清末民初,南通缂丝的历史资料已清晰可见了。清末民国初,实业家、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缔造人张謇先生,为复现南通缂丝不惜余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现存他的许多书信可以佐证,在此挑选其中一封与大家共逸。1914年7月,在致严次约函中,张謇先生讲到:“……在会场闻兄言,京中缂丝工人,以无业而拉东洋车甚多,颇为其技惜。鄙意此等人招往他处传艺,当易罗致。请属友访选一、二人,至水利局一晤。若有女工而技良者尤善。南通女工传习所有织科,须用教习,故男又不若女也。琐劳容感,即颂侍安。”当时张謇先生在北京任政府农商总长又兼全国水利总裁,故有“至水利局一晤”。通过解读此信函,深感张謇先生用心之良苦,也充分体现了他对缂丝艺工当时的困境“颇为其技惜”。信函中所提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即全国闻名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前身。因当时没有招到女缂丝艺工,招到两名男艺工,后把缂丝科安排在南通大码头的贫民工场内,南通缂丝由此再次复现。当时登载在《通海所报》的一篇广告,足可以说明问题:“本所陈列室现借间壁药王庙,业已将所中绣品及柳编品陈列并附贫民工场之缂丝品,足供参观,亦可出售。所惜学生少而订货多,致出口尚未大备耳。”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贫民工场被日本轰炸机摧毁,南通缂丝历经三十年又一次淡出历史。虽然南通缂丝在历史上两次渐出,但已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其技法巳潜移默化地融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到新中国成立,南通在女工传习所的基础上建立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此研究所之名又逐渐响耳全国。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为了适应外贸的需要,研究所又设立了缂丝研制组。当时我进研究所的时间不长,在所里任和服科副科长时,已和缂丝接触数年,加之又出生于纺织世家,对经纬交织业颇为熟悉,所以就欣然领命,挑起复现南通缂丝之重任。刚开始就啃了一块硬骨头:省丝绸公司给全省三家单位提出“攻克引箔缂丝技术”的要求。这三家分别是:苏州缂丝厂、苏州吴县东山缂丝厂和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这对南通缂丝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当时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缂丝技术最薄弱,缂丝研究小组又刚刚建立。但是,南通缂丝研究小组没黑没白地拚命工作,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率先拿下了全省第一条完美的五米长引箔腰带。随后我们又把这技术无偿地传授给苏州其他两家单位,为江苏省的缂丝业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为研究所争得了二十五万缂丝专项奖金。
我们完成了引箔缂丝技法的开发研制之后,再挖掘出了缂丝的另外一个鼻祖品种——本缂丝。假如说引箔缂丝是当时缂丝领域的巅峰产品,那么本缂丝就是缂丝的根基。缂丝分本缂丝、明缂丝、絽缂丝、引箔缂丝、绒缂丝、紫峰缂丝、雕镂缂丝等七大类缂丝技法,除本缂丝以外的其他六种技法都源自本缂丝,本缂丝是缂丝的鼻祖。我们开发了缂丝的巅峰产品之后,又再复现本缂丝,还中国缂丝领域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何为“本缂丝”?“本”为事物之源。在日本,称本缂丝为“本缀”,称明缂丝为“明缀”。本缂丝的最大特点——面料平整挺刮、表面显现瓦楞地沟纹。本缂丝用线较明缂丝粗,但其作品又不失细腻和精巧。他给人们一种视觉的冲击感,但处处又蕴藏精致之处,耐人寻味。因此,本缂丝的作品给人们一种雍容华贵的大气之感。
那么南通是否真正复现了中国最宝贵的本缂丝技法呢?辽宁博物馆的朴文英研究员在《两件缂丝牡丹赏析》的文章里这样表述南宋之前的缂丝特点:“……所以织物表面有‘瓦楞地’的沟纹效果,这是南宋以前的特点。”南通缂丝表面就有明显的“瓦楞地”沟纹效果,这是其一。南通缂丝的制作方法几乎与南宋之前相稳合,如《四库全书·鸡肋篇》中有这样一段较粗略地描述了缂丝制作的一段过程:“定州织刻丝(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棦”在《康熙字典》中解译为“棦木束也”。其含意,是指有序地把熟经线缠绕在木制经轴上,另一头穿过腹棕和筘,整齐地贴在布轴上。为了使经面﹙由经线组成的面﹚形成张口,便于木梭能在张口内行动自如,必须要用橇杆转动布轴拉紧经线,使经线达到一定张力,这时布轴和橇杆摩擦而发出吱吱的响声,即“棦木束也”。
另外,南通本缂丝在制作过程中,是把画稿放置在经面下面,而不像明缂丝,把需制作的图形描在经面上。正如著名收藏家、工艺美术家朱启钤老先生在《丝绣笔记》所写,南宋之前“先将图画粉本放置于经线之下,又为扯紧纬线计。”相对而言,本缂丝在制作过裎中其经线的张力要比明缂丝大得多。经线张力大,描在经面的图案就要变形,本缂丝只有把画稿托在经面下,制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与原作相同。这样就加大了艺工的制作难度,及技术水准。因为经线张力大迫使纬线弯曲,产生了纬包经的效果,只见纬线不见经线,这也是本缂丝的一大特点,也是“瓦楞地”产生的重要因素。由此看,南通的本缂丝不管从成品的表面或制作过程,都与南宋之前相吻合,由此足可以说明,南通现在的本缂丝与历史己衔接起来了。
本缂丝与明缂丝因用线规格有差异,制作手段又各自有一套,所以制作出的作品肌理各有千秋,但是他们有一个技法共同点——通经断纬。
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的宗旨,是研究开发缂丝技法,制作精美的作品,力所能及地利用多种方式向社会宣传缂丝,为缂丝这个脉脉相传的工艺品扩大生存的空间。目前我们除了掌握本缂丝、引箔缂丝技法,同时也掌握了明缂丝、絽缂丝、紫峰缂丝的技法,并开发出本所独有的绒缂丝、雕缕缂丝等。中国现有的七大类缂丝技法,我们己全部掌握了,并都已完美地使用到作品中,产生出了很好的效果。南通宣和缂丝研究所做到了“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的技术内涵格局。
2008年我们与北京一家时尚品牌服装公司合作,制作了一批缂丝服装,其缂丝部分由我研制所设计制作完成。该系列缂丝服装在“2009北京国际时装周”的第一场华服发布会上惊艳亮相,一举轰动了北京各大媒体。直至2009年11月16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纺织服装周刊》,还在评说那系列的缂丝服装,其中有一段:“王玉祥制作完成了2009 NE.TIGER华服系列的缂丝工艺部分,中国缂丝文化第一次如此完美地展现在国际时尚界面前,这也是中国奢侈文化完美的体现。”中央电视台还多次把这一系列缂丝服装,请上各类电视节目中去。这系列缂丝服装,向社会展示了缂丝工艺的魅力及皇家艺术的风范,对大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08年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制作的一批缂丝华服中,有一件“鸾凤双栖牡丹” 在2010年4月l8日被首都博物馆收藏。第二天的《北京晨报》报道说:“缂丝曾作为龙袍的织造工艺,自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昨天,由七种缂丝工艺制成的‘无缝天衣’鸾凤双栖牡丹入藏首都博物馆,这也是首博首次收藏的当代成衣藏品。此次被首博收藏的缂丝华服选用曾为皇家御用的凤凰及国花牡丹的造型,并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金线交织,孔雀蓝点缀,雍容华贵。”《北京日报》报道的标题是“现代缂丝华服入藏首博”,《北京电视台》报道的标题为“留住濒临灭绝技艺 首博收藏缂丝工艺华服”。《南通日报》又进行了追踪报道,题为“融七种缂丝工艺于一身 ‘鸾凤双栖牡丹’华服入藏首都博物馆”。
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正如古人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求索”的首要是“留住缂丝技艺”,尤其是本缂丝的技艺,因为这是缂丝的根基,有了源头才能持续发展、发扬光大。要留住缂丝技艺,还要发展要提高,要拿出历久弥新的艺术品,这是更难的。在坚持与发展的同时,还要为缂丝摇旗呐喊,要宣传,毕竟缂丝久被珍藏在深宫里,是极高的奢侈品,世人所知不多,我们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并深入了解,那缂丝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才有留住的希望。这一些都是我们这代新缂丝人要做的事。我们的担子很重,一头挑着坚守,一头挑着发展,还要手摇拨浪鼓呐喊宣传。但我们相信,这份付出,一定会得来缂丝与时俱进的新的融合与发展。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玉祥,男,1937年出生。工艺美术师,原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科科长,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科、和服科成员。出生与纺织世家的他,从小就对传统美术倍加喜爱。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70年代末,由王玉祥创立专门针对缂丝的研究小组,并于1985年底成功的实现了国内第一条引箔缂丝腰带(就是将宽不到0.04cm的纸箔按照次序穿引在缂丝织物的中间,属于缂丝中的极品)。随后由学习了日本本缂丝的技艺,成功的将本缂丝的技艺引渡回国。在他的商业伙伴和国际友人——户田昌伸先生的帮助下在港闸区城闸路123号成立了南通三和经贸有限公司,同时他也在公司内成立了宣和缂丝研制所。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时,缂丝传承人王玉祥的“仿汉瓦当纹饰工艺品”被博物苑收藏。